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讥称为 “砖块和灰泥心理学 ”,说它用 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问题在 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 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如果是前者,则构造主义的大厦就 会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 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 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 ”“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 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 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 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 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 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 一个蠢人都知道, 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 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 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让我们考虑如下的情况。首先,给被试者呈现一个让我们考虑如下的情况。首先,给被试者呈现一个 2020 毫秒长的瞬时红光刺激。毫秒长的瞬时红光刺激。 之后,之后,在原来的地方马上呈现一个在原来的地方马上呈现一个 2020 毫秒的绿光刺激。被试者报告看到了什么呢?他毫秒的绿光刺激。被试者报告看到了什么呢?他 看到的不是看到的不是一个红色闪光紧接着一个绿色的闪光,而是一个黄色闪光。就如同这两种颜色一个红色闪光紧接着一个绿色的闪光,而是一个黄色闪光。就如同这两种颜色 同时闪烁时所同时闪烁时所看到的情形一样。然而,如果绿色闪光不是紧跟红光之后,被试者就会报告看看到的情形一样。然而,如果绿色闪光不是紧跟红光之后,被试者就会报告看 到红色闪光。到红色闪光。这说明,直到来自绿光的信息被加工完之前,被试者不可能意识到黄颜色的存这说明,直到来自绿光的信息被加工完之前,被试者不可能意识到黄颜色的存 在。在。因此,你不能感受到一个刺激的真正开始时刻,你也无法估计出一个短暂刺激因此,你不能感受到一个刺激的真正开始时刻,你也无法估计出一个短暂刺激 的真正持的真正持续时间。早在续时间。早在 18871887 年,法国科学家查蓬特尔(年,法国科学家查蓬特尔(A.CharpentierA.Charpentier)就发现,长达)就发现,长达 6666 毫秒的闪毫秒的闪光刺激,看起来并不比光刺激,看起来并不比 7 7 毫秒的闪光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毫秒的闪光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威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 20 或 30 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 200 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 30 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 60 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如借助于速示器,将 a、b 两条发亮的 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 2000 或 200 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 a 线,后见 b 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 缩短,例如 30 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 于两者之间,例如 60 毫秒,便可见 a 线向 b 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 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 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因此,格式塔心理学者们认为,心理现 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 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也即“客观的主观”。 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