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父母希望培养出一个更加自信的 孩子,但是,赞美和夸奖有时候可能让 你收获一个自恋而不是自信的小孩。 最新的研究建议:不要跟孩子说 “ 你比 别人强” 。 孩子总是自家的好。 可是这种心 态真的好吗? 研究表明,过分 “ 高估”孩 子很可能害了他们。 美国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那 些被父母认为 “ 比其他孩子更特别”或 “ 理应在生活中得到更多” 的孩子,往 往在性格或行为上表现得更自恋。 为了弄清 “ 自恋”是如何发展的, 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 565 名 7 至 11 岁 儿童和他们父母的相关数据。 在过去 的 1 年半, 参与者完成 4 个调查以衡 量孩子的 “ 自尊”和 “ 自恋”水平,以及 父母的情感温暖和高估孩子能力的倾 向。 高自尊和自恋有显而易见的区 别。 报告显示,自尊心强的儿童对自己 很满意, 但不会固执认为自己比其他 人更优秀, 而这却是自恋 的儿童所坚持的, 这种心 态将导致长大后的侵略和暴力心。 父母的情感温暖会让孩子更有自 尊心, 而高估孩子的能力则会让他们 更自恋。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 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 父母高估孩 子能力导致孩子变得自恋, 这项研究 结果也考虑到了父母本身的自恋程 度。 有趣的是,这些家长都宣称自己学 识渊博, 可实际上他们未必在某些领 域很擅长。 高估自己并不是导致自恋 的唯一因素,性格和遗传学也会作怪。 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 俄亥俄州 立大学沟通和心理学教授 Brad? Bush- ma 说, “ 一旦父母告诉孩子, 他们比其 他人更特别, 这想法便根植在了孩子 心中。 无论对孩子个人还是对社会而 言,这都不是好事。 ”父母 必读异国 之鉴心理 诊室15电话:0731-88317950?E-mail:kjxb001126.com编辑:刘芬 版式:孙哲 校对:李虹2016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四科教新报家教自从女儿上了五年级,为了让 “ 小升初” 的简历含金量高一些, 我们也加入到学奥数 和参加各种竞赛的大军中。 前几次考试成绩还不错, 但在接下来的 几次考试中, “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戏码不 停地上演着。 一向对考试充满信心的女儿也 不再像以前那样,走出考场后自信的 “ 不错, 简单”变成了不确定的 “ 还行吧,一般”;查询 分数时那一副 “ 当然了,你们看吧”的表情变 成了 “ 你们别看,我来查”的鬼祟。 感觉到女儿的压力, 我也尽可能淡定地 鼓励她: “ 没关系,分数不重要,也就是检验你 的水平和对学习内容的查缺补漏, 知道自己 的不足在哪里才有奋斗的目标啊。 ”原以为这 样会让女儿放下包袱,恢复常态。 但是,接下 来的一次考试才让我明白, 几次考试失利对 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那次考试,考场外人头攒动,我也是其中 翘首以盼的一员。 孩子们陆续走了出来,我看见女儿夹在各种表情的学生中, 不时地跟旁 边的同伴交流着什么,一会笑,一会沉思,一 会皱眉。 我赶紧迎上去接过她手中的书包说: “ 好了,我们放松放松去。 ”按考试前说好的, 我们要去看电影吃大餐了。 可刚走了没几步, 女儿就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手机, 躲到一边去 了。 我知道,她是要对答案呢,每次答案都会 在孩子们走出考场后“ 闪电” 公布在交流群 里。“ 让我看看,你考得怎么样? ”女儿听到我 正向她靠近, 赶紧收起手机, “ 答案还没出来 呢! 走,吃饭去。 ”可是,这顿饭吃得真是食之 无味,女儿一直抓着手机发呆。 接下来的日子里, 每天女儿总是顶着黑 眼圈,对我欲言又止的样子。 平常大大咧咧的 女儿如此反常,真是我意想不到的。 于是我表 明态度: “ 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找到不足,咱们 下次再努力。 ”但女儿还是念念不忘,看来不 能置之不理了。 我决定和女儿一起学习,体会她的感受。我效仿女儿的样子开始做奥数题 了,题目读了一遍后,脑子里闪现两 个字:不会。 看看女儿做出来了,请 她讲解一下吧!在女儿的帮助下,我 似乎也 “ 开窍”了,一连做出了好几 题。 我忙不迭地拍起了 “ 老师”的马 屁: “ 你真棒,不仅自己做得好,还能 教会妈妈。”女儿还算谦虚地说: “ 这 题简单些,还有很多题真的很难。 ” 我假装不相信地问: “ 真的? 还有更 难的题目啊? ”女儿抛给我一题,我不得不承 认难度很大。 看着女儿踌躇不前的样子,我邀 请她一块 “ 商量商量”。 就这样,每天我都会和女儿一起学习、讨 论,彼此交换着 “ 老师”的角色,有很多难题都 被解决了。 即使遇到解不了的题目,女儿也没 有沮丧、气馁。 相反的,她把遇到的难题都做 了标记,有空时就拿出来反复研究,想要攻克 下来。一段时间后, 女儿真正喜欢上了做奥数 题目,她告诉我说: “ 妈妈,其实奥数挺有意思 的,每道题都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像侦探破 案一样,一环套一环,推理到最后,答案也就 出来了。 ” 听到女儿这样讲,我是真心高兴。 我最初 是带有功利心,想让她学奥数为择校加分,这 样的目的给女儿增添了心理压力, 真正让她 爱上奥数的是帮女儿找到自信。女儿给我当老师 我为女儿找自信家校 互动好父母教出好孩子于阗别总跟孩子说你比别人强 云英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良 好的行为习惯使人一辈子受益终身。 叶圣陶老前辈说过: “ 什么是教育? 简 单的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 惯。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养成教育在 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 果养成了某些不良的习惯要把毛病 改掉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养成教 育要从娃娃第一天进校园抓起,需要 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爱祖国、爱学校的养成教育。 一 年级的新生一入学就要让每一位小 朋友必须会背诵国歌的歌词和会唱 国歌。 在小朋友们唱国歌中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让他们体验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 同 时, 要教育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学校, 爱惜自己的课桌,爱护学校的公共设 施。 队形队列的训练和守纪养成教 育。 小朋友们入学后对其进行队形队 列的强化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 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守纪的 养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 规矩就不成方圆,这句话充分说明纪 律的重要性。 遵纪守法是对每一位公 民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遵纪守法 要从娃娃抓起,要教育他们上学不迟到,课堂上不 下座位,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养成。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 是礼仪之邦, 而文明礼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庭教育和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 古语说:养其习, 于童蒙。 由于幼童的可塑性很大,这个时期很容易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首先要教育孩子会使用常用的文明用语,逐步 养成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其次要教育孩子懂得 尊敬师长,主动跟老师和长辈问好;再次要教会孩 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最后要培养孩子着装仪 表和言谈举止的好习惯。 总之, 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娃娃 抓起,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方努力,使小孩 子逐步地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小, 妈妈就教我要懂得“ 给 予”。 在待人接物上, 妈妈总说: “ 蔻 儿,你去别人家不能空着手,要有准 备。 ”我一直照做,保持着礼数和周 到。 嫁到荷兰后,我发现先生受到的 “ 给予”教育和我有些不同。 我先生的 父母对他说: “ 给予的前提,是要自己 去发现他人的需求以及身边的美好。 就算空着手,也不能空着心。 给予,并 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 分享美感,表 达体谅,也是给予。 ” 先生儿时,除了用零花钱给人买 礼物外, 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给予: 路边采摘的一束野花,背诵的一首美 丽诗词这种引导,使我先生成为 一个感受力强、包容宽厚、沉稳踏实 并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这种给予教育 成为我先生整个家族的家风,代代传承。 我感觉,这种方式比我母亲当初教我的更好 些。 我收到的 “ 给予”理念,会因为强调实物而有 局限性。 长久以来,我总思量着是否有能力准备 货真价实的东西给别人。 若没有,我会选择和他 人少走动,不愿给人添麻烦。 而我先生,却在从小 到大的观察和感知中,学会了更广博更有温情的 “ 给予”。 我收到过数不清的来自夫家孩子们的“ 给 予”。 4 岁的 Martin 带着一管粘木头的胶来我家, 他指着我家地板上松脱的隔边条说: “ 我爸爸就 是用这个胶把这些重新粘牢的,你也用它把地板 粘好吧。 ”没想到,我忽略的地板被一个小孩子注 意到了,并且给我提供了解决办法。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 我提到近期会去巴塞 罗纳度假。 12 岁的 Carol 周末来访,掏出一本介 绍巴塞罗纳的旅游书给我。 Carol 妈说,前天她 去图书馆,Carol 也跟着, 一进去就跑到旅游书 柜,找关于巴塞罗纳的书。“ 这书能借 21 天,你 可以现在边看边准备行程,我专门选的袖珍版, 书不大,你翻看更方便。 ”Carol 边展示书边贴心 地讲解着。 Mary 来我家, 为了不打扰我和大家谈性正 浓的聊天,在我书桌上默默留下一张纸条: “ 亲爱 的,你家阳台上的令箭荷花开了,别忘了看哦! ” 这些给予,都用了心思,具有立体的维度、互 动的广度、记忆的长度和温暖的深度。 正面地教 导孩子意识到广义的给予,无论是家人间情感的 给予、社会上人际交往的给予,还是工作中才能 的给予,它渗透在各个层面。 于外,孩子自然主动 地观察周遭环境状况, 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逐 步掌握发现美、表达爱的能力;于内,培养了反观 内省的感受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孩子会有意识 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并展 现交流出来, 孩子对认识个体和他人 的界限也能更清晰更有分寸感。常德桂女士来电: 女儿婷婷读五 年级了,我平时很重视她的学习,每次 考完试,都会跟她分析在班上的名次。 上个月单元测验数学考了 76 分,孩子 在家大哭一场,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一 考不好,她就有情绪崩溃的状态,我反 复安慰她也没有用,我该怎么办? 安乡县唐家铺中学心理教师李 林:造成该生现在的状况出现,其实和 家长也脱不了干系的。 现在的父母都 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的成绩,也就是 考试分数成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优秀 的唯一标准。 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在 学校每次测试的分数都十分关心,通 常都是在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老师, 案例中的家长也是其中的一位。 所以, 家长对分数的关心程度, 就影响到了 孩子对自己分数的在乎程度。 那么, 家长应如何看分数 和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呢? 不能不看分数。 因为,综合我国国 情和多方面原因,在没有找到比考试更 合理公正的选拔方式的前提下,考试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一旦将自己的 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那么做家长的就 不能不看孩子的考试分数。 但是,家长 要做到理性看待分数。要从分数看孩子 掌握知识的总体情况,分析个体在群体 中的发展状态;也要从分数看孩子的非 智力因素,分析孩子的学习品质;并且 要从分数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分析孩子 学习的发展走向。 不能只看分数。 只看分数,会增加 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焦虑感,从而导 致厌学; 会极度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 性;不利于孩子与同伴、教师之间形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人格缺陷。 刘芬 / 整理荷 兰,惊 喜 是 最 好 的 给 予魏 蔻 蔻家 长 们,您 关 心 的 养 成 教 育 该 这 样怀 化 市 人 民 路 小 学 张 丕 升孩子很看重分数,怎么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