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业公司产品制度大起底创业公司产品制度大起底 这些“小喽啰”需要向腾讯、Facebook 等产品巨头学习什么? 自从微信为腾讯打下又一局漂亮仗, 腾讯副总裁、 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就成 为了国内 IT 圈的红人。前段时间他在“知乎”上回答了问题“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被不 少同行转载。其实, “产品经理”早已是知乎上人气最高的话题之一,从这个“职位”横空 出世开始,关于产品经理的经验分享就从未停止过。 在公认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想让产品脱颖而出,无疑是越来越难了。新产品总会 遇到同质化竞争, 于是互联网创业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位位明星产品经理的身上。 这些人貌似 手持金钥匙。 但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产品制度,即通过怎样的架构、流程来进行产品驱动与执行,或 对产品经理等产品负责人进行督导。 针对“产品制度”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提到,从轻量级小团队,过渡到需要建 立明确产品线、增加产品数量、增加团队人员、进行专业化细分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时间 点(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会纠结于产品制度的问题: 究竟怎样的产品机制才适合自己的团队? CEO 本人是否应当是产品经理?与产品负责人如何打配合? 建立产品制度是否要辅以公司文化的传承? Facebook、谷歌等跨国巨头的产品制度是否是过于理想化的? 拥有无数产品经理的腾讯,在制度上有哪点可以借鉴? 这是个因公司而异的话题,几乎每一家都在探索中,几乎每一家都走过自己的弯路。因此, 我们寻访了一些创业者, 其中有些曾任职于互联网大公司, 成为它们产品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有些是产品经理出身,创业之后却坚决不设置产品经理职位。 从他们各自的产品制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切入点: 是将新项目设置为项目组,其中包括设计师、工程师、产品负责人,五脏俱全,还是以职能 部门来划分,每个新产品都由整个团队流水线作战,这是个很基础的问题。很多公司会以此 辟出一些“公共资源” ,例如共用的设计师团队,共用的“代码库”或一些研发成果,可以 做到一次开发,一劳永逸。 不同业务公司会使用不同的制度方式,但前提是对产品的切割能力。大公司如 Facebook,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产品,其实是将其拆分为各个小功能,每个功能的切分、更新也被作为新 产品,重新进行部署。这些小更新、大功能是很容易接壤的,而 CEO 需要面对的挑战是, 清楚地了解这些产品的界限,以及整盘棋的部署与变化。 移动时代到来,移动端的开发成为标配,单独做“移动”小组,还是把移动端的任务拆开分 配下去?很多创业公司都曾经或正在面对这个疑问。 为什么要设置产品制度?三个最主要的目的是,根据“敏捷开发”(一种强调切分项目达到快 速迭代的开发方法)的指导思想,使产品快速迭代;提高产品驱动力,使每个位置上的同事都 能驱动创新;产品先拆分后组合,让整个产品更立体化,业务更有联系。 豌豆荚 技术与设计双驱动 受谁影响:谷歌,Facebook 特点:项目组形式,变“产品经理”为“产品设计师” 口述: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曾任谷歌中国前端工程师) 谷歌的产品制度中,项目的主要驱动者是工程师,但是谷歌与 Facebook 的工程师文化还不 一样。Facebook 的工程师思维蛮产品化的,用户需要这个事情,如果有这个技术就去实施; 谷歌工程师是技术能达到就去做, 即使项目看上去不是特别靠谱。 金融危机之前谷歌全球有 各种奇怪的项目, 类似无人驾驶汽车, 2008 年以后开始砍掉一些, 但是还会有新的冒出来。 谷歌的每个项目组有不同的搭配, 大家的角色不像国内公司那样分明, 我就曾被带到不同的 项目, 不停地轮换, 兼任各种角色。 只有工程师是流动性不强的, 他们是项目真正的主心骨。 对于豌豆荚来说,核心竞争原则是“做得好不好用” ,所以我希望创新驱动不仅来自技术, 也要来自设计。这种情况下,两者的界限就很模糊了,所以我们干脆就把这两者的职责合并 到同一个人身上:产品设计师。目前公司有六七个产品设计师,他们有一定的设计背景,还 有比较好的产品决策能力。 每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并不是指派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些项目,类似于改进手机跟 电脑之间连接的成功率,产品设计师帮不上太多忙,自然会有一个工程师来负责;有些功能 例如照片同步,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考虑的,产品设计师会更擅长来带队。我们没有设产 品经理,是因为不希望有“经理”这个会被看做是高人一等的 Title。 产品制度这个事情对我们蛮重要的,不仅是对产品的分工,还涉及整个公司的结构。我们想 做一个设计与技术结合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制度上的保证。制度慢慢推行之后, 大概一个季度能有多达二十几个的新项目发布, 其中有五六个比较大的项目。 平时我会负责 毙掉一些新项目,或者归到另外的组去。 我们不希望分工太细,把每个人都框在自己的范围里面,之外的事情就不能碰。为什么大家 的招聘会那么严格?你招的不是这个人的体力,而是他的脑力。你可以把不同的人脑想象成 不同的 CPU,需要调度这些 CPU 来完成指定的工作,如果你限制了他的脑力发挥,他就丧 失了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对整体的生产力来说是个损害。 但是,这个制度的前提是保证透明度。例如我们按照媒介来分成几条产品线,PC 端、安卓 端、服务器端等,经常会有一些产品需要三个媒介一起来做。公司越来越大,信息不对称也 会比较严重,我的任务是,让大家明白我们的主线是什么,在想 Idea 的时候不要太发散, 提高内部合作的效率。 例如,有一个项目组现在尝试在墙上贴一大堆卡片,来告诉所有同事项目进度;我们每周会 有一个全体大会,回答大家提的各种问题;设计团队每周会做两次设计讨论,看公司其他不 同的产品,贡献关于设计方面的意见。我们的邮件也用得蛮猛的,以后可能会尝试用一下周 报。 另外,我们不想成为谷歌、腾讯这种多产品的公司,更想成为 Facebook 或者说 Twitter 这种 产品主线很明确的公司。以前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叫“豌豆荚 xxx” ,也有子品牌,如“豌豆 荚手机精灵” 、 “豌豆荚守护精灵” ,去年我们把后面的这一块儿去掉了,都叫“豌豆荚” ,对 用户是简化,对公司内部也是简化,希望大家不要觉得自己在做一个独立的产品。 今夜酒店特价 为了快速迭代 受谁影响:新蛋,Facebook 特点:职能部形式,前后台迅速联动 口述:CEO 邓天卓(曾任新蛋美国商业分析师、数据运营产品经理) 我们的第一版产品上线非常快,一个月搞定,那段时间是想到一个功能就立刻上,所有人都 扑过去。 后来很快发现问题: 酒店后面的定单执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需要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完整 的电商体系,结果系统只能支撑上 10 家酒店,一下子上了 100 家,用户一打开超级慢,所 有酒店都出不来。 我觉得创业公司在小规模的时候,做任何事都可以非常快,但是会犯无数的错误。没有好的 架构,也没有好的分工,一旦业务上有任何变化,系统都跟不上,而且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 里。这是一个痛苦的阶段,所有事情都是紧急的,永远都在打补丁。在我理解,任何性能问 题都是架构问题,想提升性能就要全部推翻。我们索性踩刹车,业务我宁可不推了,把只用 一个月时间搞定的第一版的所有错误,用 4 个月补了回来。 将前台逻辑挪到后台的时候, 我们第一次意识到产品团队需要细分。 所以目前我们是这样的 架构: 软件部分被称作“产品实施部” ,几大块的负责人都是产品经理:安卓、iOS、WP7、WAP 这 4 个系统由两个产品经理负责;另一个产品经理负责所有后台 CMS 系统,相当于进销存系 统,它能决定公司的软件能力;一个产品经理负责用户研究;最后两位分别负责交互设计和 UI 设计。每一个部门都可以驱动新项目,另外有一个领导来负责协调他们、控制产品节奏,相 当于项目经理。 这套架构是一个保证执行力,保证整体效率的捷径,是我们摸索 8 个月的结果。横向按照功 能或者实施路径来分,纵向按照前台、后台来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快速迭代,而且每次更 新都要让用户看出来。 现在互联网行业对迭代的要求太高了, 你三个月前用微博的玩法和现 在一样吗?人们对于一成不变的东西已经很少有依赖感了。做互联网应用应当像拍美剧,为 什么最快也要每周更新一集呢?因为每播出去一集就要尽快做调研,在下一集把需要的元素 补进来。 另外我们把要销售的酒店也作为产品,称为“商业产品组” 。我的工作相当于连接商业产品 和软件产品,产品制度已经走得很顺了,基本上我现在要什么东西,两周以后一定能拿到, 任何决策后面都连着一串变化,但是新想法的驱动点又很多,于是压力又转移到决策这里。 所以,这套体系还需要有套价值观,什么项目是公司最应该集中力量去做的,要做优先排 序。我们的标准是:可以提高转化率的是第一位,修理 App 上的 Bug(漏洞)是第二位,再往 后是提升用户的决策和效率、提升我们的运营效率、减少人力的投入、缩减成本等。项目的 主要决策人是那位项目经理, 其实这一套制度是在他的主导下建立的, 他是我原来在新蛋的 老板。新蛋的产品制度非常复杂,流程非常长,我每个星期要开 20 多个项目会,但是速度 非常快,项目在一个月里就能完成。 这个制度还有一个好处: 不容易被挖走。 实际上, 我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组织, 别人挖我的人都没有用,你挖了我一个,我立刻培养出一个一样的。我认为所谓“全能产品 经理”都是伪命题。我想这套体系未来还会变化,也许下个月的此时又得进行微调了。 下厨房 避免官僚化 受谁影响:豆瓣 特点:不设产品经理,直接分工 口述:CEO 王旭升(曾任豆瓣产品经理) “下厨房”是一个小团队,并没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如果负责技术、运营、前端的工 程师各有一些对产品的新想法,我们要评估一下是否值得,学习成本不高我们就自己摸索, 如果学不了,也许去外面招人,也许请一些*或者顾问。 其实这相当于把其他公司产品经理的职能拆分到每个人身上, 忘记 Title, 直接去想要做什么 事。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不要产品经理。 这个职位在国内会引发一些争议, 尤其是在一些大公 司里面, 产品经理听起来像是一种权力, 可以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如果设岗设得不对, 很容易形成办公室政治。 为什么那么多人很向往去豆瓣做产品经理?因为豆瓣整个团队的产品意识非常好,很少听到 “汇报”两个字,经常跨层级沟通。豆瓣的产品经理比较开放,任何运营和技术都能参与到 里面,学到的东西很多,技术人员也会教你怎么从数据里看到一些产品层面的问题。而作为产品经理,你要说服的是一群非常有智慧、对产品非常有想法的技术人员,挑战很大,而且 他们是善意的,基本上也不会介意你的 Title。 亚马逊 人少好办事、资源共享 口述:林承仁(无觅网创始人,曾任亚马逊美国工程师) 亚马逊每一个团队的制度都不一样,不过人数都有限制,少到两个人就能形成一个组,美术 设计师、UI 设计师等是共用资源。经理只负责管理和流程控制,产品可能是产品经理或者 一个团队领袖来负责。我当时处于个性化团队,下面有三四个小组,我们经常针对点上推荐 做一些新的算法,亚马逊鼓励我们申请专利,有律师直接帮忙去递交专利。 亚马逊做产品的思想也是敏捷开发,还有一个理念是云服务。亚马逊内部也是云服务的,我 们拥有的一些功能放在云上,其他团队可以直接调用,相当于提供一个接口。资源重用的概 率就可以高很多。但是中国一些大公司不是这么做的,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人力便宜吧。 聚胜万合 为了推出更“互联网”化的产品 受谁影响:好耶 特点:制度因产品而异,CEO 等同于或无限接近于产品负责人 口述:CEO 杨炯纬(曾任好耶总裁) 大部分广告公司都是以服务来驱动的,用户要什么就卖什么,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以技术、产 品来带动发展。我的产品经验都是东听一耳朵、西听一耳朵,自己吃苦头后得来的。 第一款产品相当于原来好耶广告系统的延续。 开发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野蛮的。 开始没有产 品经理,后来招了一个,我以为这个职位是负责界面设计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把之前程序 员设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