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杭客运专线嘉善南站站场及区间沉降观测方案沪杭客运专线嘉善南站站场及区间沉降观测方案1 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嘉善南站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及杭嘉湖平原区。地面高程一般为24m,施工用地大部分为农田,管道及灌沟分布错综复杂。嘉善地区软土厚度一般 1025m、埋深 335m,软土强度指标低,压缩性高,具有流塑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地基需加固处理,是控制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特殊岩土。嘉善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位比降很小,地下水成因类型可分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污染影响较大,水质较差;承压水主要存在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积层中,水质为封存型淡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可作为供水水源。嘉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嘉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0.05g。嘉善南站距既有嘉善火车站约 10km,位于沪杭高速公路北侧 140m 处,距嘉善大道约为 1400m,有一条简支梁涵洞下穿沪杭高速公路直通嘉善大道,限高为3.5m,可作为工程材料和设备远距离临时运输的主要方式。2 2、编制依据、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土木工程施工测量手册高速与客运专线铁路施工工艺手册铁路测量手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铁四院下发的相关图纸3 3、施工观测、施工观测1.测量精度沉降水准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为1mm,沉降水准测量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精度为每公里往返0.3mm。(1)线下工程变形点观测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并且水准路线经过的基准点不少于 2 个。(2)水准仪采用电子水准器,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轴的夹角不超过15“。(3)外业测量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电子) ,前后视距累计差6.0m(电子) ,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0.4m,两次所测高差0.6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数字取位:读记至 0.05mm 或 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的稳定性,选用 2.5kg 以上的尺垫,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不沉。2.观测频次(1)路基在填筑或堆载一般情况下 1 次/天观测,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2-3 次/ 天进行观测,两侧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天进行观测。(2)路基施工完毕,第 1 个月,1 次周观测,第 2、3 个月 1 次天观测,3-12 月按 1 次/天观测。(3)无碴轨道铺设后,第 1 个月 1 次2 周进行观测,第 2、3 个月 1次月观测,3-12 月按 1 次/3 月观测。3.路堤稳定安全系数(1)考虑列车荷载时 Kmin1.25,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工后沉降一般地段不应超过 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 5mm。(2)到发路堤稳定安全系数Kmin1.15,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 20cm。 4.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 、 观测工作分路堤填筑期观测,上部结构施工期两个阶段,各期观测均应有准备阶段,现场观测阶段和资料汇总阶段。(2) 、观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确定观测精度、频率,保证观测资料可靠、完整、连续;5.观测方法(1)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桩)在DK65+800、+848、+898、948、998、DK66+018、+068、+105、+155、+205、+255、+305、+355、+405、+455、+490、+540、+590、+640、+665、+715、+765、+815、+849 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监测桩采用 C15 砼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为0.1m) ,其中埋设 16mm 钢筋一根,桩长 0.6m,买入基床表层以下 0.55m。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书。(2)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频次为:第一个月一周一次,第二个月而周一次,第三个月以后为一月一次。(3) 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DK65+800,+878,+978,DK66+078,+165,+255,+345,+465,+550,+640,+755,+849 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沉降板在路基填筑第一层后即开始埋设。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测杆(20mm 钢管)和保护测杆第 50mmPVC 管组成。路基第一层填料辗压密实后,测量放出沉降板的准确位置,人工挖除板位土层至原地面,沉降板基础底部先铺设中粗砂,人工整平,并用冲击夯夯击密实,再安装沉降板,沉降板上分层回填路基填料并夯击密实。(4) 深层沉降监测 按设计要求再 DK65+848,DK66+018,+105,+255,+490,+665,+849 处设深层沉降监测。用 108 钻头钻孔,引孔埋设 PVC 管(49mm)和沉降磁环,分层设置。安装管子的连接采用外接头,一边下管子一边向管内注入清水,清孔。磁环的安装,按设计要求再每节管上套上磁环和定位环,并用螺丝固定定位环,然后再把管子插入外接头内,拧紧螺钉,这样边接边下放到设计深度上。沉降管放到设计要求后,盖上盖子进行回填,回填原料为干细土或中粗砂,回填速度不能太快,填料下沉后再填满即可,管子周围加上保护措施。(5) 水平位移监测1、在 DK65+800DK66+850 段两侧路堤坡脚外 2m、10m 布设水平位移观测木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桩长 1m(桩尖长 0.2m),直径 0.1m,出露地表 0.3m,柱面设 1mm 铁钉一个,保证两木桩铁钉间距为 8m 纵向间距为 20m。2、侧向位移桩和基桩设置好以后,采用钢尺量测位移桩与基桩之间的距离,量测钢尺的拉力为 5kg。3、用场地内经过严密平差的导线点做为测站,精密测定各基桩坐标,以便桩位陨(毁)坏时补设。4、每填筑一层既观测一次,间歇期较长时则增加测次,每十五天最少观测一次.5、纵向水平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2.5“(6) 涵洞观测点的布置涵洞边墙两侧设置沉降观测点,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 6 个。涵洞顶填土沉降观测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备注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至少进行 2 次通过前后的观测周架桥机通过全程前后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涵洞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6 个月1 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 次/天03 个月1 次/月412 个月1 次/3 个月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1324 个月1 次/6 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7) 、沉降及变形动态观测的目的。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在路堤填筑过程中,路堤中心=量每天不大于 10mm,边桩水平位移量每天不得超过 5mm。如位移量超过以上任一时,应停止填土,必要时应卸载,待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上部结构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 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6 为了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观测工作应做到五固定的观测原则;五个固定是:后视尺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转点固定。路堤填筑期沉降监测细则;(8)沉降水准点的布置沿施工线路方向,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每 100m 布设一个水准点,以便每一测站视距不超过 50m 完成测点的观测工作,水准点设于土质坚硬,便于使用和长期保存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识。 。沉降板的制作与埋设沉降板的制作(9) 沉降板的埋设1、路基观测前按观测点布置表埋设沉降板,沉降板上部的沉降标由底座钢板、底座管节,保护竹管帽三部分组成。构造见下图。300300300300150150165 19025+0 -3焊接钢管1501506A3钢板60060010A3钢板(规格同管节一端套丝)200200管口螺纹双面焊?26钢管600600焊缝底座(一套)沉降板总体示意图沉降板示意图(单位:mm)撑脚钢板2、在砂垫层上压实一层土时埋设,安放沉降板时注意底板水平,并在土层上适当揉搓,使底板与土层完全接触,避免局部虚空,在回填土夯实。详见下图;可装卸保护竹管帽压实土面连接管 路堤钢板砂垫层路段沉降板埋设示意图(10) 沉降标的接管工作;接管前沉降标管顶应确保在实土面以下第二层; 1摊铺虚土整平开挖至杆顶以下; 2观测管顶高程后,接管后管顶距实土面不小于 5cm; 3回填细粒土,夯实至管顶以下 2cm; 4观测管顶高程后加保护帽。详见下图: 5压实后顶面前一次压实面(1)上次压实后2cm约30cm虚铺土1015cm2cm1015cm510cm(2)填土(3)接管(4)压实 后进入下 一循环压实后顶面沉降标接管工作示意图4 4、施工监测注意事项、施工监测注意事项(1)施工监测后要进行复测,保证测量精度满足施工要求。(2)资料要及时整理,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沪杭铁路客运专线四标第四工区项目部2009 年 5 月 25 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