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0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5页 / 共90页
第6页 / 共90页
第7页 / 共90页
第8页 / 共90页
第9页 / 共9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用技术教育理论培训通用技术教育理论培训 新课改介绍 基本概念介绍 基本理论介绍 技术课程介绍一、新课改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 启动时间:1999年5月 两个阶段: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 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年,逐步在全 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 普通高中教育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注重知识传授 (单向度)1.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 2.学会学习 3.形成正确价值观 (三位一体)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义务教育课程 2.设置综合课程初中阶段: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科学(或物理、化 学、生物) 历史与社会(或历 史、地理) 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 术) 综合实践活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繁、难、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议阅读: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3年)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 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奠定基础。发展奠定基础。p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pp 高中课程改革目标高中课程改革目标(1 1)课程内容的突破)课程内容的突破精选终身学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 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 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2 2)课程结构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创新构建重基础、多构建重基础、多 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 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八个学习领域、十六个学科、若干课程模块构八个学习领域、十六个学科、若干课程模块构成的高中课程,分必修(共同基础)、选修(不同成的高中课程,分必修(共同基础)、选修(不同基础)两部分内容。由齐步走、统一性课程转向多基础)两部分内容。由齐步走、统一性课程转向多样化、分层次、选择性课程。样化、分层次、选择性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 领域科目模块数 学语言 与 文学人文 与 社会科 学技 术艺 术体育 与 健康综合 实践 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 用 技 术信 息 技 术思 想 政 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 育 与 健 康音乐艺术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1)宏观上: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选修)(2)国家课程:学习领域 学科 模块;(3)学科: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选修)三年中获得三年中获得116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1515学分,社区服务学分,社区服务2 2学分,社会学分,社会 实践实践6 6学分),并在选修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中至少获得6 6学学 分;分;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 定学分;定学分;总学分达到总学分达到144144方可毕业。方可毕业。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科目科目必修学分必修学分选修选修I I学分学分选修选修IIII学分学分 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学语文语文1010根据社会对根据社会对 人才多样化人才多样化 的需求,适的需求,适 应学生不同应学生不同 潜能和发展潜能和发展 的需要,在的需要,在 共同必修的共同必修的 基础上,各基础上,各 科课程标准科课程标准 分类别、分分类别、分 层次设置了层次设置了 若根选修模若根选修模 块,供学生块,供学生 选择选择。 学校根据当学校根据当 地社会、经地社会、经 济、科技、济、科技、 文化发展的文化发展的 需要和学生需要和学生 的兴趣,开的兴趣,开 设若干选修设若干选修 模块,供学模块,供学 生选择。生选择。外语外语1010 数学数学数学数学1010人文与社会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思想政治8 8历史历史6 6地理地理6 6科学科学物理物理6 6化学化学6 6生物生物6 6技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4 4通用技术通用技术4 4艺术艺术艺术或艺术或 音乐、美术音乐、美术6 6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111综合综合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1515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2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6 6(3 3)建立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方式鼓励教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4 4)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5)调整课程管理权限调整课程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赋予学校 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程提供保障。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是高中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是pp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pp 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pp 让学生的发展不仅全面而且有个性;让学生的发展不仅全面而且有个性;pp 让学校更具特色;让学校更具特色;pp 让中华民族和国家更有后劲,国力更强!让中华民族和国家更有后劲,国力更强!pp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情况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情况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2005年,江苏2007年,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2004年课改 省份:广东 山东、宁夏 海南2004年课改 省份:广东 山东、宁夏 海南2005年课改 省份:江苏2004年课改 省份:广东 山东、宁夏 海南2005年课改 省份:江苏2006年课改 省份:天津 浙江、福建 安徽、辽宁2004年课改 省份:广东 山东、宁夏 海南2005年课改 省份:江苏2006年课改 省份:天津 浙江、福建 安徽、辽宁2007年课改 省份:北京 湖南、陕西 黑龙江、吉林 三年间,三年间,1010个省(自治区、直辖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市)共637637万高中学生使用高中万高中学生使用高中新课程,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新课程,占全国学生总数的26.5%26.5%。二、基本概念介绍科学与技术 科学(science)主要任务是揭示、发现、认识客观世界的属 性和运动规律,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 题。 技术(technology)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怎么办”的问 题。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 学技 术 知识特征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活动本质发现发明研究手段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活动目的认识世界保护、利用和改造世界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 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能力,强调基本概 念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科学探索方法的发展 。 技术教育(technology education)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强调 如何根据需要和条件来产生想法、制作与行 动。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态 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技能 、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的 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和操作本领。科学方法与能力: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的思维 和行为方式。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行为成为一种反复持久 的自觉需要、惯例。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科学的意识、思维 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以及对某一对象所持的 评价和行为倾向。 技术素养: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理解技术技术素养 使用技术的能力:包括能成功地操作实践系统 ,了解已有的宏观系统内容,以及这些系统的 人造系统; 管理技术的能力:包括确保所有技术活动是有 效的和适当的; 理解技术的能力:包括不仅仅了解事实和信息 ,而且把信息综合成新的观点的能力。三、基本理论介绍u 建构主义u 多元智能u 发现学习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 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其他人(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 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 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 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 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 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对外部 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 地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 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 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 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 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 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 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应当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 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 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 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案。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 通过“同化”或“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