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一、一、中国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说中华民族:半封闭的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之以周边的游牧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型社会 中国文化: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格局1 1、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农耕型文化农耕型文化“天地者,生之本也” 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土地观念 农业要求脚踏实地;科技突出兵农医艺;人文重视伦常日用;思维强调“经世致用,实事 求是” 农耕文化:个人服从社会群体,天人合一,靠天吃饭 农耕型文化的理想目标: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 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先祖者,类之本也” 礼治秩序的核心:孝道血缘纽带维护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 3 3)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 三纲是一种身份取向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一种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纲常名教” ,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总纲 五伦本位:天、地、君、亲、师 五伦推广: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4 4) 宗法制宗法制 宗族制度: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 先秦时期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既是家族组织形式,又是政权组织形式,是血 缘和政治的结合。 宗族制度基本特征:以同宗血缘关系作为维系宗族的纽带以父权、族权作为宗族的权力核心以封建礼制、家法族规维护宗族的统治 宗族制度的形成背景: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血缘的亲疏远近 5 5)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伦理政治君师合一/政教合一 君师合一:政治与伦理合一 礼:外部制约,是客观的社会规范外王仁:内心的自觉,是主观伦理修养内圣2、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优势 (1)阴阳五行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阴阳五行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阴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 五行: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是朴素的唯物思想 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生与克的关系作用的。 阴阳五行使人们高度戒惧,又充满希望 (2)中国中国“天天”的概念的概念 一切自然界的本源(老子) 自然界(荀子) 最高准则(孔子) 向上的境界(易经) (3)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的含义 天人合一: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通相应, 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 (4)中和,中庸中和,中庸 中和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喜怒哀乐的情感蕴含胸中而未发就是中,表达出来而合礼仪就是和。 中是处世的根本,和是处世的通达方法。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 性。 (5)修身克己修身克己 修:修正、修治 修身为本之道 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 克己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修身就是克己,克也就是克制,克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无论是谁,想不失却人的本分,想为君子,希贤希圣,或者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 修身做起。二、中国历史二、中国历史1、商鞅变法的改革内容和历史意义商鞅变法的改革内容和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 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 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改革内容改革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 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 。 7)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 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局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8)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历历史史意意义义: 综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 富强的封建国家。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 央集权制度。 2)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2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战国时赵国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内内容容: 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 “战 国七雄”之一。 历历史史意意义义: 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长处,实行易服、改兵制、创新战术的全面军事革新,终于使骑 兵这一灵活的新兵种取代了笨重的车兵,中国古代战争的样式从此有了根本性的变化。3 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措施和历史意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措施和历史意义 时间:时间: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措施:措施: 完成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筑驰道,迁徒居民,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文 化的基础由此奠定。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 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1) 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 2)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4)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特点: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 治的最基本特征。 历史意义:历史意义: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 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4 4、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 1)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 “五常” 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2)他认为道德是“天意” 、 “天志”的表现,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 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 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 3)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 必须以“性”控制“情” 。 4)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 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 ,阻止“奸邪并出” 。5 5、汉武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的影响 1)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 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 “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 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2)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 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 3)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 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6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改革内容:改革内容: 1) 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 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 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 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 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3) 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4)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 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历史意义:历史意义: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北魏政 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 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7 7、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变法内容变法内容:主要有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富国之法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的主要内容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强兵之法”的主要内容是的主要内容是: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的主要内容是取士之法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历史意义历史意义: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 15 年 时间。 1)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 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 2) 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 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3)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 废。8 8、张居正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1)是“考成法”,是官员的一种考勤方法。 成效是:让朝廷官员的出勤率大增,充分做好官员的本分,有条不紊的管理好国家,让明朝得以延喘。2)是“一条鞭法”,是关于税收的,农民的税没有加大,却能为国家收到更多的税。(防 止地方官敲诈老百姓)。 成效是:增加税收,让明朝财政收入大大增加。9 9、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19 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 (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 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 年“公车上书” ) 4)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内容:内容: 1) 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 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 2)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 试策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