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表情 : 古代微笑传播的文化内涵胡 河 宁内容提要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微笑表情 , 有着不同的文化蕴含 , 表达着不同的传播价值 。几千年中国文明史中的微笑表情, 既保留在各种雕 塑 、 壁画以及出土文物的形象之中, 也传诵在诗词歌赋等等文学作品之中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生机盎然地传承在人间的微笑表情的分析 , 探讨 我国古代微笑符号化使用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微笑” 这种面部表情 , 可以指无数与嘴唇 运动及面部肌肉变化有关的现象。不管什么情况 , 微笑都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吉尔兹认为 , 微笑以一种准确而特殊的方式交流 : ( 1) 有意的 ;( 2)向着特定的某人; ( 3)传达特殊的信息 ;( 4)按照社会通行的信号密码 。等等 。 1但微笑并不仅仅是一种固定意义的持续表达 ,“如果将笑的意义放在一根轴线上观察, 中 央处有同感 、 亲爱、 同意等笑的意义 , 它们相互之间都可以明显区分出来 。轴线的两端, 一方有谦虚、 奉承的笑 , 另一方则截然相反 , 有傲慢和 嘲讽的笑。 ” 2因此, 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们, 会根据不同的标准看待个人不同的微笑表达方式。越是久远的年代 , 越是偏僻的地区 , 其标准就可能越奇特 。这是因为 , 人类微笑 最神秘 、 最费解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能够透露我们不经意间产生的想法和欲望 , 也能够成为一种面具, 让自己以另外的面目呈现给外部世界。 3要理解微笑, 就得考察与它相关的文化背 景 。微笑传播作为一种符号建构, 其地位和功能是由特定文化决定的 。文化设定了使我们成为人 , 以及使我们微笑 、 使我们哭泣并使我们感觉 相互联系的因素。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一会即觉 ”, 说的是刹那间的表情就能让人觉察到你的整个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某种全面的 、 立体的东西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的婚礼, 新郎的 亲属要用微笑来表示他们的欢乐, 而新娘的家属则要用哭来表达嫁出自己亲人的伤心, 更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则必须受更严格的文化规范所控制。 正如弗朗索瓦基佐所说的 :“如果一个民族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 那么他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会同自己的过去决裂;他们在动手摧毁过去的时候也不能摆脱过去的影响;就算处身于最 剧烈的变革当中 , 他们仍然在根本上延续着历史赋予他们的特质和命运 。 ” 4因此 , 当上世纪 20年代, 罗素在西湖边上乘轿, 看见轿夫们面含微 笑 , 就大加赞美中国人的时候, 鲁迅讥讽他说:“若是轿夫对坐轿的人都不含笑 , 那中国早就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 ” 5有学者认为 , 说中国人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则 可 , 但如果称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微笑气质的民族则大可商榷 。因为中国人在处理严肃重大的人生问题的时候 , 从来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 6这不仅使得国人的人生观板正拘谨 , 也使得人们观念中与本应合乎逻辑地导致乐感精神的微笑也分道扬镖了。然而 ,2002年, 中国学者采用计算机技术, 复原出了北京老山汉墓女主人微笑着 的 , 栩栩如生的女子头像 , 这个突然出现的古代微笑符号, 对有关中国人不善于微笑的思想观点提出了挑战 , 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微笑 , 其实就生机盎然地传承在人间 :它们留存在古代雕 塑 、 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所保存的种种形象之中 , 传诵在诗词歌赋等等文学作品之中。它们是静止的 , 又是有生命的, 洋溢并传播着千百年来 不曾衰竭的魅力 。39一、 礼: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礼后于仁对于中国古代微笑传播之起源问题, 虽然有各种穿凿附会之说 , 但由于古器湮沉, 史料不 详 , 已难于考证 。目前可见最早的微笑, 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柴家坪的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塑像 。这个风格细腻的塑像双颊丰满, 下颌略尖, 小眼微张, 上翘的嘴唇显著地刻在塑像上面, 优美的嘴唇弧度如同拱桥, 让面部因为微笑而生动起来。还有出土于绍兴坡塘战国早期鸠柱房屋模型中的人物群像, 满脸微笑着击鼓 、 抚琴 、 吹 笙 , 表现出一种欢乐的生活场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中期银首铜人灯作品, 人物脸上充盈着微笑, 头略上仰 , 在人物外形和神情的 刻画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准。 7观远古之人像, 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自然本能流露出来的怡然自得的微笑商周以后 , 文字记载中的微笑表情逐渐增 多 。 诗 竹竿 用 “巧笑之瑳 , 佩玉之傩” 状写女子微笑时的美丽 。这个 “巧 ” 字, 在先秦一般是指事物经过人为加工之后呈现出来的美好状态。按此理解 ,“巧笑 ” 是经过人为修饰后的 微笑。究竟怎样的微笑才称得上 “巧笑 ” 呢?说文 以及朱熹的 诗集传 均认为 : “瑳 ”与 “磋 ” 相通 。 “瑳 ” 作动词有 “打磨 ”、 “切 琢 ” 之义 。因此,“瑳 ” 乃 “齿相切 ” 或 “齿参差” 的意思。 诗 君子偕老 曰: “瑳兮瑳兮 , 其之翟也瑳兮瑳兮, 其之展也 ”; 诗淇奥 又曰:“有匪君子 , 如切如瑳 , 如琢如 磨 ”。这些 “瑳” 的意思均为开口而见齿, 其齿参差不齐而微笑 。这种微笑是当时女子很有风度的一种美的标志 。作愁 眉、 啼 妆、 堕马 髻、 折 腰步 、 龋 齿笑 。 ” 这里的龋齿笑就是 “巧笑 ”, 即凿掉部分 牙齿以后的微笑。古人认为这种断齿之微笑很美 , 因此也才有了 诗 硕人 描写庄姜美貌时的诗句: “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 中国古代 女子断牙求美的知识是令人吃惊的 。因为现代牙医和美容医生往往就是通过矫正或者修饰牙齿的方式, 戏剧性地改变人的表情 , 美化人的微笑的 。牙齿与微笑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 但它涉及到 很多科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 其杀伤力也胜过千军万马。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 为博得褒 姒的回眸微笑, 竟用烽火戏弄诸侯 , 结果因微笑而亡国 。这一时期, 周天子与诸侯国力量此消彼长 , 传统礼制和规范被打破, 春秋战国就成为一个 “礼崩乐坏” 的时代 , 许多人已经不守周礼。 左传 桓公十三年 载 , 楚大将屈瑕伐罗, 斗伯比为之送行, 屈瑕临行时表情趾高气扬 , 斗伯比说, 屈瑕必败 , 因为他走路脚抬得太高,“心不固矣 ”。后果然大败。 国语 周语下 记载 柯陵之会时 , 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而步高 ”,也断定晋公必败 , 原因是 “足高而日弃其德 ”。针对这种 “天下无道 , 征伐自诸侯出 ” 的 “礼 崩乐坏 ” 局面 , 儒家学者们奔走呼号, 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 ” 的命题, 希望统治者用 “周礼 ” 约束自己 ,“化性起伪 ”(荀子 乐论篇 ) , 制礼作乐 , 使社会由无序转为有序状态, 恢复西周初年那种和谐与安宁的局面。礼是什么?左传 隐公十一年 解释曰:“礼, 经国家 , 定社稷 , 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 。 ” 从某种程度上看 , 中国的 “礼 ”, 实际上是东方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 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它好像包括 “民风 ”、“民仪 ”、“制度 ”、“仪式 ” 和 “政令” 等等 , 大而等于 “文化”, 小而 不过是区区的 “礼节 ”。它的含义广泛, 所以用它的时候, 有时是其全体 , 有时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 。据社会学的研究 , 一切民风都起源于人 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采用着, 变成群众现象 , 那就是变成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 , 以为那是有关全体之福利的时候, 它就变成 民仪。直到民仪这东西再被加上具体的结构或肩架 , 它就变成制度。 10礼记 曲礼上 就是以40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 16卷第 5期制度的方式规定“不苟訾, 不苟笑 惧辱亲也 ” 的要求 , 即不得随便露出笑容。 曲礼上 还规定 : “笑不至矧 , 怒不至詈 。 ” 即父母生病期间 , 言行要谨慎节制 , 不能笑 而忘形。 而祭义篇 的规定则比较委婉 : “孝子之有深爱 者必有和气 ,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因此 , 合于礼, 并非不能微笑, 而是微笑要有道有德、 有节有度 。到了后世 , 对于微笑 的规范更为严格 。 新书 容经 上规定: “容有四起 : 朝廷之容, 师师焉翼翼然整以敬 ; 祭祀之容, 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军旅之容, 湢然肃 然固以猛;丧祀之视, 怮然懾然若不遝 。 ” 11繁琐的表情规范简直让人只能天天板着脸儿了。 孔子是靠 “好礼 ” 出名的 。他早期最著名的行为就是 “入太庙, 每事问 ”(论语 八佾 ) , 以至惹得旁人讥笑。孔子倡导 “非礼勿 视 ,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 。认为 “不学礼, 无以立” (论语 季氏) , 并规约自己的行为使其时时处处合于 礼 。 论语乡党篇 描述了孔子对礼的身体力行 , 我们可以看到依礼而行的个体生命的貌象声色 、 行为举止: “入公门, 鞠躬如也 , 如不容。 立不中门, 行不履阈 。过位, 色勃如也, 足躩如也 , 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 , 鞠躬如也 , 屏气似不息者。出, 降一等, 逞颜色, 怡怡如也。没 阶 , 趋进, 翼如也。复其位, 踧踖如也 ”。也因此 , 当子夏与孔子讨论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 (论语 八佾) , 子夏 看到了美人的眼睛黑白分明, 微笑很动人 , 却对“素以为绚 ” 百思不得其解 : “绚 ” 为多文彩,“素 ” 即白色 。单调的素色, 怎会装饰出绚丽的 色彩呢 ? 孔子对子夏的疑问用 “绘事后素 ” 的比喻给予了回答 , 意思是说 “素以为绚 ”。正像绘画, 先布众色 , 再施以素色 , 相辅相成 , 因而 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不过,孔子很赞赏子夏“礼后 ” 的道理 , 根据孔子的一贯思想, 所谓“礼后”, 显然是后于仁 。“巧笑倩兮 , 美目盼 兮 ”, 说的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符合 “礼 ” 的微笑 , 传播内在 “仁” 的思想。二、 气:天地阴阳, 威仪棣棣乐不欣 欣汉景帝的陵寝称为阳陵, 是目前发掘最深入的西汉帝王陵 。阳陵汉俑五官端正, 表情愉悦、慈祥、 安闲 。尤其是出土的女俑面庞丰润 、 长相 俊美, 汉代女性的温柔、 贤淑 、 娴雅、 俊秀的本性在含情脉脉中尽显无遗 。而且所有女俑都具有弯如新月的细眉 、 有似秋水的明目, 朱唇一点, 鼻梁小巧, 表现出静中含动 、 静而窃喜的神态,赋予观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汉朝建立之初, 治国方略上承黄老之术, 重阴阳五行之气, 顺天应命 , 抚驭万民。他们认为 人间万物 , 皆由一 “气 ” 之生成:人的生命活动 , 包括喜怒哀乐, 与万物及人类同元的天地、阴阳之气而运动的自然现象之间, 有着自然而然 的交流 。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十大经 五政, 用黄帝和阉冉问答的形式 , 表现了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 , 必定会以某种气的形式在外部表现出来。由于怒、 血气和争斗是必然的连锁反 应 , 所以有怒气就不能终结争斗。因此,“ ( 黄帝 )上于博望之山, 淡卧三年 ”, 即 老子 所说的 “虚静而无为”。与此完全相同的思想, 见载于 史记 律书“礼乐兵刑自喜怒哀乐出 ” 的论述 。因此, 也就从根本上表现出了由虚静而消除喜怒哀乐, 自然就可省略所有繁琐的礼乐兵刑 , 实现清静无为政治的黄老思想 。 吕氏春秋 季秋纪 精通篇 曰 : “一体而两分 , 同气而异息 虽异处而相通, 隐志相及 , 痛疾相救 , 忧思相感, 生则相欢 , 死则相哀 , 此之谓骨肉之亲 。神出于忠而应乎心 , 两精 相得, 岂待言哉 ”, 所以 ,“圣人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 。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 , 人亦然 神先靠也 。身在乎秦, 所亲爱在 于齐, 死而志气不安, 精或往来也 ”。 这就是说 , 君主与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