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 综述资料通讯20 06年第7、8期国际分工理论述评口詹丽靖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产业流动性 增强,国际分工日趋 专业化。分工也从劳动分工逐 渐向知 识分工转变,因此系统 分析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对于我国在面对 全球化 竟争时,更好地掌握国 际分工趋势及方向,发挥 自身比较优 势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次回顾了传统国际分工理 论并作出客观评 述,对于传统 理论无法适用的现今国际分工状况,以波特的钻石理 论进行解释,重点强调钻石理论的适用性。关 键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钻石理论述评国际分工已有几百年 的历史,它是随着 生产 力 的发展 而发展 的,从世界 经济格 局来 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经济上都与其他一些国家 或地区既有 联系也 有分工。一个国家 与外 界发生经济贸易往来,实际就是参与了国际分工。在 2 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几乎 没有 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地进行自己供给 自己消费,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密切 的国际贸易。最早、最简单的分工形式是按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自然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曾有过 三次意义 重大的社会大分工,分别是:畜牧业 和农 业 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出现商人而形成的分工。分工 的发展是与生产力 的发展紧密相 联 的。生产力 的增 长是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反之,分工又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改进技术及提高劳动效率。国际分工 的迅 速发展使国际分工理论也逐渐系统和完善。一、传 统国际分工理论综述贸易在经济发展 中发挥着 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国家 中,最早 明确指 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 响力 的,是 1 7世纪晚期的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他说:“对外贸易是增 加我们的财富和先进的通 常手段”,通过对外 贸易能形成“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的 良性循环。经济学之鼻祖亚 当斯密认为:对外贸 易是为过剩产品找 出路,通 过市场扩大而促进经济发展。总之,一直以来,人们对贸易和经济发展之 间存在的 良性互动关系给予了积极 的肯定。而对于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的原因进行分析 的学说即为国际分工理论。经济学上,西方的传统 国际分工理论是直接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表达 的。这 主要有亚当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的相互 需求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和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亚当斯 密(17 23一1 790 )的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指在某一商品 的生产上,一 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 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可以生产并出口该种商品。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反 映在他的享有盛誉的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一 书中。这一 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地域分工论的基础 之上的。他从微观的个体,即个人、家庭,递推到 国家、社会来阐述地域分工 的合理性,认为:“如果购买所费,比较家内生产所费为小,就一定不宜于家内生产,那是贤明的家主都知道 的格言”。他强调绝对优势理论有 一个基本前提,包括 自然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势,生 产技术优势等等。由此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石之上。一 国在某一 或更多方面 占有绝对优势,其产品成本则较低,继 而参与 国际市 场 的交换与竞争。如果一国没有 一种产品在生产 上处 于绝对优势,那该如何呢?斯密没 有解释。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 种情形,即在 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 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没能阐释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二) 李嘉图(1772一18 3 2)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是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 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交换哪 种产 品。大卫李嘉图在他于181 7年 出版 的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 书 中,首创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成为西方贸易理论的基础。李嘉图不仅继承了亚 当斯密 的观点,而且 提 出了比斯密更系统、更深刻 的 阐述,他的理论是 对斯密理论的修补和发展。他指 出,一 国不仅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 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可以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 别 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可以进口该商品;而且,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时,也可以参加 国际贸易。李嘉图通 过葡萄酒和布的极为有名的例子,来阐 明他的观点。另外,李嘉图 的前提是由于种种因素使资本和劳动无法在国际间 自由转移,这是和他所处 的历史条件分不开 的,因而“支配 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 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 的相对价值”。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是解决资本和劳动无法 自由转移的好方法。各个国家只需生产 处于最大优势的产品,继 而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交换,可以提高多国范围 的生产效率。(三)约翰穆勒(180 6一1 87 3)的相互 需求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着重 于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论述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 易,而约翰穆勒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加以补充,形成了相互 需求论。相互需求论从供求决定价值出发来解释国际 间商品交换的比率,认为,供求规律决定 国际 间商品流转的水平和对外 贸易中的商品价格。穆勒在184 8年出版的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 原理一 书 中专门论述了该理论。认为,在 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范 围内,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是由两 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四)赫克歇尔(1879一19 52)一俄 林 (1899一1979)的资源票赋理论赫克歇尔 和俄林是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是师 生关系。赫克歇尔 在其191 9年所写 的 对外贸易对于 收益分配 的影 响文章中就发表过相关理论,俄林吸取了赫克歇尔 的基本观点,并且加以补充和发展,在其193 3 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 贸易中,从各生产要 素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他们认为资源 察赋不同是造成各国生产 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异 的原因。各国在 生产要素的拥有方面,情况各殊。若一 国的某种要素比较丰富,价格 就相对便宜。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稀缺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之一。导致国际 贸易产生 的另 一原 因是,各国在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时所使用 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不 同的。根据产品所需 的要素的多少,可以将产品分为劳动 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据此,俄林得 出结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另一地区生产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 中包含着该地区 比在其他地区拥有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 产要素,而进口别 的地区能较便宜生产的商品。简而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即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家应该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且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以此来出口;进口那些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 出来的商品。(五)雷蒙德弗农的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弗农在 1 96 6年以美国情况为例,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发 明、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三 阶段。弗农认为在产品的发 明阶段,生产集中在国内,新产品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消费者的要求,厂商的差别程度较高,存在着产品垄断,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产品成熟阶段,国外的需求增加,产品开始逐步标准化,生产技术扩散,产品 的价格弹性增 长。之后 出口增 加,国外也开始出现仿制者参与竞争。技术扩散导致原先技术依靠的企业逐步丧失其技术优势,于是到那些技术水平比较接近、劳动成本较低、对产品需求也较大 的国家建立子公司,以占领国外市场。同时以低于在母国的生产成本的产品向母国市场返销。弗农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又增加一个衰减期。认为,这 时该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销路,直到被淘汰。他是从产品的技术角度来考虑国际分工 的。(六)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迈克尔波特在其1 99 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r o个国际重要 的贸易 国家的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解释一个国家、地区产业或企业 获得竞争优势的竞争力理论,即钻石理论。钻石理论认为一国特定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国内六个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情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和政府行为,它们一起构成了“钻石模型”。如下 图:(l )生产要素条件。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等。( 2 )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 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 于企业可以及 时发现国内市场的需求者的需要,而 国外竞争者则无法做到,所以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 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内需市场因其对规模经济的影响而提高产业效率,刺激企业改进 和革新。( 3 )相关和辅助产业情况。波特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 群”现象,即一个优势产业 不是孤立存在 的,而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 业一同崛起 的。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 可缺少 的一 环本国供应商是产生生产要要 素素条件件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 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 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 游产业 的密切合作关系。( )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者。波特指出,推进 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创造 与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 力的竞争对手。( s )机遇。机遇来 自于企业外部,是可 遇而 不可求的,机 遇影 响四大要 素发生变化。波特指 出,对企业 发展来说,形成机遇 的可能情况大致有以下 几种:基础科技 的发 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 (比如石 油危机造 成价格升高);金融市场或 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 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重大 自然灾 害等。( 6 )政府行为。波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下,政府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政府应当鼓励企业竞争,激励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且提供企业所需要 的资源,创造产业 发展 的环境。波特还认为,政府保护会拖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那么企业就会在 国际市场 中失去竞争力。波特的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 的、双向强化 的系统,每个因素都是关键要素,对竞争优势有着重要作用。国家或地区的关键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行为,综合成一个复杂、动态 的系统。产业要保持并发展其竞争优势,需处理好六个要素的关系,形成其他国家或地区难以模仿的有 自身特色的产业环境。二、对国际分工理论的评述1.亚 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其所处的历史 条件 为背景,反 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 上升 时期的要求,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史上 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然而,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生产 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 国家参加 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能获得利益,无法解释国际贸易 的普遍规律。2 .李嘉 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因而更具普遍意义。它回答了斯密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不论该国的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情况如何,都能找到各 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所有条件均处于劣势地位,也能在其中发现其劣势中的优势。但是,正如俄林曾做过的评论:“比较优势理论只适用 于特殊情况,运 用于一般介绍,在一些重要方面来阐明贸易的特征。 显然,这些理论性的模式都是经过事先简化了的许多假设推导出来的。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国际 贸易基本理论的一 小部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 对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比较利益 的基础 上,考虑了需求因素,阐述了交换价值的确定过程。穆勒认为,国家间的供求关系决定着 国际价值,并将这一规律称为“国际价值法则”。他认为进口商品 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而是由其“获得成本”(指为了换取进口所需偿付的 出口商品 的数量)决定的。穆勒的 相互需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