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 化 视 野122当今社会,各国都把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 重要前提,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正在各个国家展 开。作为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语文教育改革, 从其改革 的基本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后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 一些趋势和方向。一、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 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 别力, 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这才是最基 本的。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 就更像一只受过很 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最重要的手段。人文素质教 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它通过各学科丰富的文 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真伪,为人们提供 内在的人文精神, 增加文化素养, 使其成为知识广博、 文化底蕴深厚、 人格高尚、 兴趣高雅的人; 成为一个对 他人、 对社会、 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普遍关怀的人。记得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当上了 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 他就 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 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 我 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 的工程师建造; 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 幼儿被训 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有这一切, 我怀疑: 教育究竟是 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 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 的人。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 教育的更高目的 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 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 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 使沉醒的生命得到觉醒。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 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 具。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 人文教育具 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通相 融。两者相通相融, 就可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成一体, 培养出 “全人” , 即全面发展和主 动发展的人。 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 核心 素质, 是人的第一大素质。语文课的意义重大, 它可以 起到文理渗透, 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 是培育大学生 人文精神, 共建大学生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可以使大 学生开阔眼界, 为以后的学习, 工作和科研打下牢固的 基础。语文课程应注重思想启迪、 文学修养、 审美情趣 的培养, 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 以促使学生对社会、 人 生进行全面地思考,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审美借 鉴能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格的教育。随社会经 济、 科技和教育高速发展, 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已成 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既要 “专” 又要 “泛” , 要把专业学 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起码的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 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 缺乏后劲, 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的教学目 的, 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将 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 美好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文学素 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二、重视文学教育 文学是人学, 表现人性、 人道、 人权和人生, 表现人 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 和自然的天地, 展示鉴赏真、 善、 美的审美领域, 创设了 陶冶情操、 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读经典名著, 最能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正如作 家王蒙所说的那样:“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 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 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 通过 文学阅读, 人们可以为自已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 人 格的完善, 离不开情感的熏陶, 审美的训练。很难设想, 一个心灵狭隘、 情感枯竭的人, 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 健全人格的人。个性、 人格、 情趣, 这些人性的因素, 与 文学审美的关系至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学是一 种理想的艺术, 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目的, 故 文学可以提升人、 塑造人、 净化人的心灵。我们相信, 在 一种情感的氛围、 艺术的环境中, 无论是思想教育的目中国语文教育未来趋势展望刘菊华文 化 视 野123的, 还是掌握工具的目的都更易于实现。 文学教育应该贯彻爱的教育、 善的教育、 美的教育 等价值内涵, 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 的体验, 了解什么是善, 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 故乡 之爱, 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对道德生活的向往; 教会 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 信念; 教会他们用同情、 怜悯、 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而不 是相反, 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 恨的情感。语文教师应 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 对自由、 对幸福、 对人生现代化 的理解, 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具体应达到以下的目标: 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 积 极投入, 思维活跃, 善于与同学、 老师交流; 对自己充满 自信, 具有创造品格, 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敢于 质疑, 不轻信, 不盲从; 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 批判性阅 读, 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善于从优秀的文 学作品中汲取养分,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激发生命活力, 勇于向生活挑战, 同命运抗争; 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矫情, 不虚伪。三、重视审美教育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最初的美 好的情感以美好的保护和美好的指引,是我们成人世 界最大的仁慈。” 美育, 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点和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 能促使学生形 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 假恶丑的能力, 以净 化其灵魂;它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以发展其智力;它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 活, 提高其文明修养程度, 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表现美、 创造美。而创造 美的主要形式是作文。我们完全可以、 也应该在作文中 进行美育。 “美是作文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最高目 的” 。让学生写一篇山水游记, 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 的语言去表现美的自然, 去创造美的意境, 去抒发美的 情感。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写想象作文, 这既可体现 学生对课文美的理解、 接受程度, 又可培养学生创造美 的能力。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 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 纯正的趣味。” 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 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 艺术作品的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 “纯正的趣味” 中 品味和欣赏课文,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四、重视实践性 曾经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 知识点、 能力点, 围绕知识点、 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 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 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 难、 深、 多, 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语文课程 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强调实践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是 突出整体性。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 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求通过朗读、 诵读、 背 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整体感知、 感悟、 积累和熏陶, 培养良好的语感, 丰富语言的材料, 增加 文化的底蕴, 这是合理的。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 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 育需要理论支撑,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 既有很强的应 用能力,又有扎实而丰富的语文知识,在理论上说是 好, 但是实际中学生很难达到。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要 把所有学生培育为语文老师, 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所以在实践中推进语文教学是必要的。五、重视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以学校为背景的语文教育历史, 至少已有 3000 多年。这 3000 多年的语文教育及其教育经验,有 如下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1)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2)教育对象是中国学生;(3)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 内容乃至评价方法中,都浸润着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对 我们来说,它不仅是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当 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在当代语文教育改革中,虽然经常出现研究和吸收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呼吁,少数有志者甚至专门组 织教育实验来研究有关问题(包括识字教学实验、 阅读 教学实验、 作文教学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但总的说来,对 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系统 而深入地研究传统经验与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结合 了。 正因为缺少研究,我们很难回答诸如 “传统语文教育 经验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语文教育民族化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如何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 代化的结合” 之类的问题。 汉字有汉字的特征,汉文化有汉文化的特征,中国 学生有中国学生的特征。我们相信,随着当前课程改革 的深入, 植根于中国语文教育土壤的传统语文教育经 验,必将引起各方的进一步重视,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必 然成为不久的将来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语文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看出,今后语文教改 的趋势将会继续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学生思维 能力的能力培养,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 建设有较广适 应性的语文课程, 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 不同学生 和教师的需求。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责任编辑:黄晓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