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杨木雕的“雕刻七法”为什么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在中国较其他木雕有着比较大的名气呢?我们知道事事都有因,赏读了下文朋友你会对黄杨木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乐清黄杨木雕与其他地区的木雕艺术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每位大师都在追求属于自我的个性艺术。他们或手法不同,或题材不同,在继承传统技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他们的作品艺术手法各异,在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变的刀刻技艺时,无论是对人物还是动物都能刻画出光影的蒙咙,在虚实的形象中,用简约的语言,诉说着丰富的内涵,使黄杨木雕在造型上走出传统的窠臼,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手法。这些效果如若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和现代美术技法的培训,是无法变通的。今天主要讲一下黄杨木雕用刀“七法六要”中的“雕刻七法” 。雕刻七法,即:外形切除法、先前而后法、相纹操刀法、留实凿虚法、抠刮代削法、勒剔切割法和进刀行止法。这七种刀法技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打坯还是修光都会用到,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外形切除法木雕的块面切除,是打坯中达到快捷的速度所选用的方法,即用毛笔在坯料上画出几块多余的部分,用锯切去。有些地方需要深切,再用打坯凿劈去,看木纹路,或者竖凿行刀,或用反圆劈刀,以保持形体结构完善。衣纹飘拂,去除余料时以左手五指握柄进刀;如到边缘,用四指拿刀,小指抵在坯件上,以稳住刀凿,可作左、右、前、后退进而不偏不倚,从而防止木纹剥裂。2、先前而后法木雕的打坯或者修光都是按照先前而后的方法进行,尤其打坯,一定要严格遵循,给自己留有修补的余地。一块坯料从上下刀,高的部位在前,慢慢深入地往后退。鼻子是脸的最高部,如鼻子稍有改动,整个作品都要往后退,这样便会一动百动。有的人在打坯时不考虑退路,前面没敲准,后面就基本凿实,若前面部分略有改动,退路就会成问题,造成作品结构失调、比例不准等缺陷。3、相纹操刀法打坯或修光的进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木料纹路的走向,一定要顺着纹路行刀。因为有时木料纤维结构复杂,纹路穿插变化无常。尤其是细小或飘拂部分,以及风带、裙摆、首饰,更应看着纹路的顺向进刀。稍有疏忽就容易叉刀,造成作品部分断裂,轻则破坏效果,重则整件作品报废。这是刀法不正确造成的损失。4、留实凿虚法在打坯中,留实凿虚属于技法问题,雕刻非常讲究虚实变化,该虚时虚,该实时实。比如一个人的胖和瘦都不伤及骨,从这层意义上说,骨是实,肌肤是人体的虚。例如一块布料,我们将它铺在地上,它就是一个平面体;将这块布料铺在桌上,桌面就成平面,垂下的部分就为虚;如果将其披在人体上,就成为服饰,随人体的运动出现虚实不同的变化。雕刻工作者在学雕刻之前,要先学习艺用解剖,明确人体结构,弄清虚实关系,这样在雕刻实践过程中,才能把握分寸,留实凿虚。5、抠刮代削法有时在修光的过程中,作品动态复杂,有些部位无法切削,如深凹、窄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就采取抠刮代削法来达到修光的目的。这种刀法是用锋利的反圆口凿或正圆口凿来抠,直至光平。在实施时要注意木纹的方向,灵活操作。6、勒剔切割法在修光过程中,往往在较长的褶缝边角、凹凸地方,很难处理掉杂屑,要达到彻底、整洁利落,就必须用勒剔切割法除去杂屑。勒、剔、切、割是一把雕刀的四种用法。该法是将这四种刀法并用,方法是用三指握刀,刀尖靠左,刀口向右,以刀尖入木,进刀时右手腕灵活用力,左手四指握住作品,以左手拇指推刀背,朝右往刀口方向前进,以这种方式勒刀,上施切一刀,下施切一刀,清除未净,再用反方向剔割。另一种握法,即右手四指并拢握住刀柄,大拇指顶在斜形柄端,刀口向外,用左手拇指推刀背,左手四指握作品,朝外施切。再左右各一刀,将杂屑割除。勒、剔、切、割要顺木纹进行。7、进刀行止法在木雕的修光过程中,需要采用进刀行止法,即右手操刀,左手握雕件,进行切削修光。这种刀法用大凿的较多,在操作时除注重看纹进刀外,还应注重进刀过程中的行止。这种传统的走刀方法能顺畅地修出衣褶的起伏深浅。具体操刀方法是右手拇指和食指的指尖与中指的第一关节,以拿铅笔的形式夹住凿身的部位,凿柄用肩窝顶进,在行刀修光切削时,无名指顶住工作台边沿或作品上,右手小指自然弯曲,用指力和腕力进刀,可行可止。看了上述七种绝妙刀法,觉得妙趣横生吧?通过刀刀七绝雕刻出来的黄杨木雕艺术品能差吗?在中国,木雕艺术这个小世界里,被国家认可的木雕大师是不多的,从而他们的作品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大多都存放在博物馆里,下面是我收藏的一些比较精美的木雕作品图,大家可以一起来品鉴一下 ,交流一下。 不抹人间断情泪,谁知花瓣已纷飞。一曲相思芙蓉醉,广寒孤寂玉兔陪。千年黄杨难生成,精雕一品费寝食,要藏一作哪里有,指下生窗来取回!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过太多太多的艺术家,相信经常在艺术圈里“混”的朋友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里有名的艺术家是比较熟悉的,如今在比较受欢迎的木雕艺术圈里,大家对那个在中年才步入木雕世界的大师柯愈勄,朋友们,相信在你们的脑海里对这位艺术家是有存档的。柯愈勄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年出生在重庆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在少年时喜欢画画,刀刻木头,青年时代生不逢时,遭遇文革,五年上山下乡当知青,学工学农,学会了木工活。回城以后,供职于重庆医科大学卫生学校,拿起手术刀。在他39岁的时候,生活安逸,而兴趣使然,柯愈勄他开始了木雕生涯。在当今社会的今天,有人说,他手持两把刀:一把刀解剖着人体生理结构,另一把刀则在木头上镂刻着人生。柯愈勄在艺术界上的造诣跟贡献是比较突出的,现在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重庆著名雕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最擅长的是黄杨雕蛙。 柯愈勄曾经分享他的木雕心得说道:做一件工作,只要把它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极致,你就有可能成为大师。雕刻,要耐得寂寞,更需要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意志,用心灵和死的木头对话,面对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一刀刀刻下去,每一个纹路纤毫毕现;一寸寸磨短,神韵灵动。雕刻刻什么?柯愈勄说,刻形、刻神、刻情,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把握形、刻出神、倾注情。在2006年,柯愈勄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交的作品专注 、 攀都以青蛙为创作对象。分别刻画青蛙在枯莲蓬上张望的姿态,在残藕蓄势欲纵,生趣盎然,栩栩如生,其精湛的技艺,让117个评委叹为观止。攀 黄杨木 柯愈勄作青蛙前肢匍在莲蓬上,后两肢一上一下,一蹲一攀,这样既挡不住莲孔,又将青蛙顽皮可爱的情态表现出来专注 黄杨木 柯愈勄作青蛙匍匐在莲藕上,是那么的全神贯注,好像没有什么能影响到他。 如今,柯愈勄大师的作品大多被国家的相关博物馆收藏,只有极少部分流落到了喜爱木雕艺术品的收藏人士手里,而他独到的雕刻精神也感染了更多的艺术家还有喜爱木雕艺术的朋友们,同时他也他人生的时空轨道上留下了美丽的印记。人生就像木雕,得靠我们用双手用心一丝不苟的去经营! /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无论追溯到历史还是延续到今天,根雕艺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着。根的艺术也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因为树根在没经过处理前是毫无欣赏价值可言的,但经过艺术家们巧妙的手,树根就变成了一尊尊神奇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鱼湖雨声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的黄杨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 ,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 、 “根雕” ,技艺更趋精湛,工艺美术家们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在黄杨树根雕创作上闯出了新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把黄杨木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黄杨根雕已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黄杨根雕是把大自然赐予的奇妙材质通过艺术家的智眼和巧思,从中发现孕育的生命,再用雕刀在关键部位施以雕意,使孕育的那个生命从朦胧走向清新,给人以形象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雕刻的部位不宜过多,尽量保持其天然的形态,形成“七分自然,三分人工”的格局,自然变形与艺术变形结合,达到“天人合一,人工同构”的艺术境界。 悠然自得黄杨根雕的创作手法有着力点的不同。黄杨根雕强调的是局部雕琢,讲究用刀的简洁明了,在自然美的基础上,以寥寥几刀作互补、作衬托,扬其优势,避其局限。要如何抓住黄杨树根中最奇异的结构部位,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寻找材质和主题最确切的结合点,以点睛之刀表现出来,使自然美得到强化。在自然真实的粗糙中,追求木雕艺术的一种魅力,拓展木雕创作的范畴,以自然美的韵律去捕捉作品的形与神,以简练的刀法获取天然的韵味。 同一个梦想大自然赋予我们梦寐以求的物体,使自然之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它诱发了创作的契机、思维的灵感。奇异的根块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那盘根错节的根茎,趣味无穷的结疤,发人深思的纹理以及委婉含蓄的体态,在显示了自身多变的韵律之中,又往往使人激动若狂,扑朔迷离,犹如潜伏着一个活脱脱的偶像,期待着在艺术家的手中得以解脱而获得新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