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第十二组:王静静 康玉娇 儲晟 罗寒雪孙静琪 阿洛玛雷 阿米日甲公司简介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奶业为主,兼营麦当 劳快餐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年的北京市牛奶总站,1968年更名为北京市牛 奶公司,1997年成立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并 作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成员企业于香港上市, 2001年公司改制成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和广东三元麦 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的中方权益是三元食品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拥有北京麦当劳50%的股份, 间接拥有广东麦当劳25%的股份。 三元曾经的辉煌2、2004年7月份,公司成为国家质检总局首批通过市场准入, 获得 “QS”标志的乳品企业。 3、2005年10月,公司再次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4、2007年1月,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0、ISO14000、ISO22000、 OHSAS18000四大管理体系的审核,成为最早通过四合一 管理体系整合的食品企业。 5、2009年,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成为国内唯一一 家同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两项称号的乳品企业。 6、三元奶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 1、三元食品于2000年3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爆发性的 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 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 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而当时,产品涨价 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亏损困境的险招,有 可能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中国乳制品市场国内奶制品的排名1 伊利-金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蒙牛-特仑苏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 3 光明 (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4 雀巢 (雀巢集团(中国)有限公司)5 旺仔 (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6 三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7 完达山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8 得益 (山东得益乳业有限公司)9 佳宝 (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10 辉山 (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元营销事件回放1、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2、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已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 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 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过50的 市场份额。 3、大本营失守以及成本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 滑。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 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 业绩原因,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失败分析1、成本控制乏力 2、大本营被入侵 3、品牌力不如对手 4、价格缺乏竞争力 成本控制乏力1、 2004年19月,伊利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比例为 70.34,而三元的比例为79.11。 这直接导致了三元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伊利8个多百分 点。三元的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是伊利的好几 倍。 2、三元成本高于对手,除了地处北京,土地、原材料、环 保以及奶源建设投入大,人工成本几乎要高于某些竞争对 手两倍以上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失误。 1、2003年,三元跑到澳大利亚建立奶源基地。当时三元认为 :“澳大利亚是传统的乳品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0 左右。澳大利亚产奶量的50用于出口。由于天然的资源 优势,澳大利亚的鲜奶价格低于我国16至18,而且鲜 奶质量明显好于我国。”但由于汇率变化及澳大利亚干旱, 三元澳大利亚基地生产的鲜奶的价格没有它预计的那么低 。无奈之下,2004年年初,三元不得不放弃这个基地。 2 、2004年,各种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三元为 了降低奶源成本,曾跑到北疆去办了一个奶源生产基地, 但因那里风沙太大、缺乏优质牧草,造成牛奶的杂质超标 而卫生、生化指标不达标,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定的液态奶 基地计划。 结果1、面临窘境的三元不得不走一步险棋产 品涨价,当时原本卖0.95元的三元加钙奶现 在卖到了1元,原本卖1元的三元纯鲜奶卖到 了1.15元。很明显,三元希望通过涨价摆脱 亏损的困境。但,这只是三元的一厢情愿 。 2、据报道,涨价后,北京一些社区的牛奶批 发点减少了三元牛奶的进货数量。北京之 外部分省市的终端上,三元的产品也已经 没了踪影。 大本营被入侵 在全国市场中,北京向来都是大家垂涎三尺的肥肉。 1、 2002年年末,蒙牛就开始投资3.3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布局 生产线,日产奶量已突破300吨。 2、伊利也先后在北京的密云、北京附近的河北廊坊建立了 生产基地。 3、三元在北京苦心经营多年,在终端拥有较好的基础。但 在2004年,这种情况也在改变。2003年下半年开始,蒙牛 在北京一方面加速进入终端,一方面开始大量招聘促销员 。据了解,蒙牛招聘的促销员多达几千人,都是做驻店促 销,以便在终端拦截对手。品牌力不如对手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 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在这种背景 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件的炒作,蒙牛 、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 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 多。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较模 糊,摇摆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鲜牛奶”等概念之间。而品 牌定位的模糊,导致品牌传播效果的减弱,刺激企业减少 品牌传播活动。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 市场上也很少能够看到三元的广告。 价格缺乏竞争力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乳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 早在2003年年底,在北京市场上伊利和蒙牛的产品销售价格就比三元低 。如伊利500ML利乐包买四赠一,同规格的蒙牛也是买四赠一,价格 都是11.2元,每袋2.24元,而旁边的三元则为2.6元/袋。到了2004年, 蒙牛、伊利又发起多轮降价促销活动,第一轮价格战从6月底至8月中 旬,促销、买赠幅度之大都为近年来所罕见;国庆黄金周过后,第二 轮价格战又重新燃起,甚至比上一轮来势更为凶猛。而在这两轮价格 战中,三元均没能踏上节拍。由于加大了营销力度,蒙牛、伊利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 升。蒙牛乳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蒙牛营业额攀升105.2, 旗下三大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及乳制品)的营业额分别上升97 、84及5.66倍。伊利上半年营业额为41.8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 了48.75.在有限的市场规模中,对手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必然导致了 三元市场的失守。总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如 何寻求更好的成本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加 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企业 应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企业 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成本管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客观需要,企业只有遵循这一客观需要,企业才能 在日益变化多端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战胜对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