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商贸工业 第 19 卷第 1 期2007 年 1 月Mode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642006 年春季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向业界发出一个强烈的信息: 加快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再一次提上重要日程。这确实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信息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新闻出版业本身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信息的生产者、 加工者和传播者, 是提供信息内容的产业, 有理由加快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新闻出版业的信息化, 要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1 出版信息化释义出版信息化, 可以概括为出版资源信息化、 出版流程信息化、 读者沟通信息化。(1) 整合出版资源、 支持产品开发。 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信息在高速流动中完成其产生、 传播、 老化、 更新的周期运动, 并由此发挥出其社会与经济效益。 信息时代的出版资源也是如此, 惟有实现信息化, 才能在信息的高速流动中为作者、 编辑及设计人员所用, 在产品亦即图书的开发中实现其价值。出版社的资源主要包括数字图书资源、 版权信息资源、 读者作者信息资源、 出版法规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标准化, 不仅仅考虑自身的业务应用需求, 还要做到资源信息数据的规范与标准,同时使行业内各个出版环节单位的信息数据互通和对接, 实现资源整合、 开发和共享。出版社的出版资源首先是已有的出版成果, 将这些积累数字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可以形成庞大的图文数据库。像超星数字图书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网,藏书量涵盖文学、 经济、 计算机、 工业等 50 多个大类,资源量并且每天不断增长, 出版社亦可借鉴其运作模式。其次是版权信息, 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动态管理必将支持出版社的版权经营实现最大的效益。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 10: 1 的逆差, 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 100: 1 以上。虽然最近这一状况有所逆转, 但逆差基数总体上还不小。 基于不同语种的版权数据库将是改善这一状况的强有力工具。如北京出版集团于 1998 年在总编室成立对外合作部, 专门负责版权贸易工作, 并指定专人负责版权输出, 通过集团网站、 电子邮件, 及时对外交流优秀图书; 制作专门的版权书目, 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平台积极推广集团图书。2006 年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港台地区和韩国、 泰国、 欧美等不同市场分别制作了中英文书目, 并准备配套推出含各种图书信息的电子书目。(2) 优化出版流程、 支持经营决策。出版流程与技术因素关系最密切, 信息化将带来明显的改观, 例如将使图书的写作、编辑、 校改、 装帧设计等实现无纸化。同时, 流程又与经营理念、 作风密切相关。西方管理专家提出的 “价值链” 就指出, 产品是由于其价值被顾客认可才完成销售的, 而其生产销售过程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不断被赋予价值的链条, 这个价值链决定了企业经营的优劣。 因此, 上世纪 90 年代风行的 “企业再造” ,流程的重新设计、 流程的优化就占有突出的地位。 上文述及的“企业资源规划” , 就是从产业的价值链角度整合流程。流程的信息化, 首先实现了信息共享, 以图书开发人员为例, 印刷、 发行环节的大量信息随时掌握, 有利于对新图书的准确定位。其次, 动态的经营信息将得到有效的管理, 这也是流程信息化的成果。 再次, 流程信息化使信息人员得以根据统计学原理, 从大量信息中建立模型, 开发出决策支持系统,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就像北师大出版社根据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对编务系统进行了改造, 使得系统真正能为编辑部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3) 强化读者沟通、 支持市场营销。 上世纪 90 年代营销理论的革命, 把营销组合四要素由产品、 价格、 渠道、 促销改为顾客需求、 成本、 方便、 沟通, 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以营销为中心到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对于出版业,读者就意味着市场, 一切为了读者, 一切为了形成独有的读者群, 于是, 读者沟通成为营销的基本手段, 生存的第一要义。信息化为读者沟通提供了理想的手段。 首先, 大量的读者调查数据、 读者交易数据、 读者个人信息, 可以构成读者数据库。在这一 点上,时尚杂志社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时尚杂志社是生活方式类最大的出版集团, 旗下拥有 14 本杂志, 其专业期刊有高达 65%的男性读者, 与其他期刊相比, 这些读者有更强的消费力。 鉴于此, 客户服务部可以很好地利用读者数据库为读者服务。例如, 客户服务部可以接受客户的委托, 在读者数据库中选取特定的读者群, 定向发送宣传资料或客户的浅议出版信息化邱云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 出版信息化是出版产业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 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它大大解放了出版劳动力, 以声、 电、 光学技术逐渐取代了繁重的手工劳动; 另一方面, 新技术的迅敏又让人难以适应, 呈现在人们面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不可触摸的数据。目前, 出版信息化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 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我们又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呢?关键词: 出版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出版资源; 出版流程; 读者沟通; 出版信息管理系统65现代商贸工业 Mode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第 19 卷第 1 期2007 年 1 月委托出版物。其次, 利用 “呼叫中心” 技术, 出版社可以及时处理读者的投诉, 及时反馈。 如北京青年报为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报刊发行及日用品配送整体服务,小红帽报刊发行公司于2002 年 4 月在原 “客户服务中心” 基础上组建了包含呼叫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分公司。小红帽信息服务公司呼叫中心现有 56 个坐席, 是目前业内规模最大的呼叫中心, 每天都要接听几千个电话, 这样读者可以经常在电话里与坐席人员接触。再次, 利用网站与读者直接沟通。 网站建设是对外宣传的窗口, 可以提供书目发布, 新书信息宣传、 检索与订购, 信息交流与咨询、 电子合同的签订与身份认证、 网上货款支付等服务,可以开展网上图书直销,成立网上读者俱乐部。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增强网站对图书完整内容的简介这一功能, 会使读者达到在书店翻阅选购时相近的效果, 会增加出版社的吸引力,提高出版社的竞争实力。如商务印书馆的书目数据平均每本书信息量在 5000 字以上, 整个网站的信息量已达到了 1500多万字。 2 出版信息化中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也定将成为出版业的必由之路。但是,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伊始, 很难十全十美, 像出版信息化目前就存在着不少问题。现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手段日益进步, 尤其是声、 电、 光学技术的发展, 已给传统的出版印刷业带来了革命: 以前的铅字排版改成了电脑输入, 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排字工人的劳动强度, 而且给排版、 改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 还使印刷厂减少了用工数量, 压缩了厂房面积, 无形中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电脑设计软件的开发不仅简化了美术编辑的工作程序, 而且还使纸质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出版信息化目前还处在诞生阶段, 还很不完善, 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苦恼和新问题。 例如, 目前我们的出版流程中责任编辑的工作还难完全实现 “无纸化” , 绝大部分文稿的加工需要在纸张上进行, 发排到印刷厂后再由工厂的录入员录入电脑, 然后出清样, 经出版社的校对员校对和编辑修改后退回工厂, 录入员再根据改过的清样在电脑里储存的文稿上进行修改。 几个校次过后, 工厂根据最后的核红样出胶片, 进行印刷、 装订这种生产程序不仅削弱了信息化所特有的方便、 快捷, 而且还存在一些弊端。 这样一来,排版信息化给编辑带来的就不是便利而是 “灾难” : 责任编辑为此在看清样时就要格外认真, 不能像以前看铅排清样似的只看上次改的地方, 而是每个校次都要从头至尾地通读, 这样才可能保证书稿中没有上述的问题, 才能保证书稿的质量。 尽管现在每个排版系统都附带校对软件, 但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其千变万化的行文组词奥妙是电脑软件所难以反映和概括的。因此, 目前电脑校对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对。此外, 不同厂家设计的排版软件虽然各有千秋, 但它们多有设计缺陷, 而且无法兼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信息化出版的发展。 3 应对出版信息化有人将信息化比作出版社内部的一场革命, 这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 更是系统上的, 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 一种全新的机制, 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3.1 信息化需要观念的革命(1) 经营理念的革命。正如上文指出, 信息时代提出信息化挑战的同时, 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国际对手的竞争, 出版社必须确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那就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提供专业化、 个性化的一流服务。 必须加强读者调查、读者研究、 读者沟通, 真正把读者作为灵感的策源地和衣食父母; 必须加强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的研究, 强化专业特色; 必须加强服务意识, 尤其是强调个性化的服务; 必须加强竞争意识,惟有力争在读者心目中成为第一,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 经营战略的革命。在激烈的竞争中, 生存的基本途径就是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不仅要注重品牌特色的确立, 品牌内涵的深刻, 更应该注重品牌的延伸和渗透。 必须加强版权的经营, 通过出版资源的整合, 乃至跨媒介的开发, 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 强化品牌的效应; 必须强化品牌的标签化, 便于品牌的识别、 传播; 必须加强品牌的创新, 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3.2 信息化需要体制的革命(1) 经营机制的革命。 大陆出版业的行政保护正面临全面的压力, 出版社要赢得一席之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开展资本经营, 实行股份制, 是必然的趋势。出版业的竞争虽然伴随着大资金的投入, 但是人才是最关键的资源, 也是最抢手的争夺对象; 同样, 出版社需要加大有形资产的投入, 但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增值, 才是她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出版社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知识当作资本,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经营管理与业务人员的期权激励机制, 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发挥人才、 知识的资源效益。(2) 管理体制的革命。 出版社必须打破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通过目标管理、 授权经营, 走向组织的扁平化; 目标管理应伴有综合的考评指标, 全面评价经营活动对出版社长期经营目标与短期赢利要求的贡献值; 必须用量化的指标支持奖惩与分配政策, 体现激励机制。出版社的组织形态, 应通过组织创新, 一方面剥离外围的资产和冗员, 加强与经营伙伴的战略合作, 使出版社逐渐过渡到以少数核心人员为专职职工, 大量使用兼职人员、 临时工; 同时, 打破原有的部门设置, 通过项目组合, 倡导团队精神, 加强图书开发与营销力量; 此外, 行政管理部门精兵简政, 强化服务功能。然而,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所有制的转换。 产权一旦明晰, 单位的事业成为自己的事业, 单位的盈利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薪金, 自然就会想尽办法操作好自己的企业, 信息化这条必由之路上就会有更多努力的跋涉者。 只要观念转变, 需求增加, 信息管理的技术自然会随之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信息化的程度就会不断提升。参考文献1黄凯卿. 加快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N. 中国计算机报,2006-1-9 2 刘成勇.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N. 科技与出版,2006-9-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