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供销社年度工作思路供销社年度工作思路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省、市供销社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继续强化“拓展领域、拓宽平台、力争地位、强化服务”的战略方向,创造性打响“茶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八大系列活动,推动供销社出新形象、创新业绩、上新台阶。 经济目标 2013 年总经营收入 3.5亿元,其中农资销售 4800 万元,财务经营收入 7500 万元,利税 250 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500 万元。 工作举措 一、以八大系列活动为抓手打响“茶文化”活动品牌。一是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茶文化节期间,组织书法名家在茶市广场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和展览,邀请县内外书画名家,围绕唐朝诗人写新昌茶诗,创作一批精品。二是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在农特产品博览中心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览,挖掘新昌茶文化历史内涵。三是推出茶文化组合系列产品。开发推出茶与丝绸,茶与宗教,茶与小吃,茶与书画,茶与奇石等组合产品,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加大新昌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四是组建新昌特色的高档次茶艺表演队,组织开展茶道之源文艺表演。建成一支风格迥异,极富新昌特色的高档次茶艺表演队,在茶文化节期间亮相,打出新昌茶文化影响力。五是开展茶文化与地方曲艺表演,把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办成全县茶文化示范点。六是赴杭举办“大佛龙井”品牌产品系列推介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在萧山机场、大型茶馆开设“大佛龙井”品牌产品专柜,到杭州同香茶楼举办“大佛龙井”品牌产品系列推介活动,打出“大佛龙井”品牌影响。七是组织企业赴杭参加全国首届茶业博览会和红茶比赛。组织新昌地域红茶、大佛龙井等参加省供销社主办的全国首届茶业博览会和红茶比赛。八是整合我县茶产业相关资源,制定茶文化园(茶文化村)建设初步方案。 二、以满意服务为前提深化“三农”工作。一是加强农资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恒丰农资配送中心。认真做好农资淡季储备工作,保证农资产品质量,强化优质服务,合理作价销售,加强连锁配送,确保农业生产需求,使农民朋友满意。二是发挥“协会”作用,服务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和农资流通协会建设,建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会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会员间的信息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三是继续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昌教学基地的优势,借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展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主,其他专业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培训。2013 年计划培训 300400 人(举办 1 期初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举办 1 期 40 人左右的高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全年发证培训人员 100 人以上) 。四是发挥“舌尖新昌”淘宝网的作用,依托新昌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实体店,以淘宝网强大的销售网络为载体,积极探索网上销售农特产品的新方式。 三、以改革创新为理念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开放办社,在全系统形成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共识。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自身优势、特点,创新为农服务体制,努力探索产权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建设新型基层组织。一是基层社建设。了解组建程序,依托新昌农特产品博览中心这一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经济原则创建一家茶市供销社。二是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农业发展实际,发挥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的带动能力,联合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经营大户,积极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社,2013 年新办专业合作社 1 家。三是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以新昌农特产品博览中心为基础,新建集展示、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服务综合体 1 家。四是扩大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建设规模,新建农产品博览中心分中心 1 家。 四、以发展壮大为目标抓好供销市场建设。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是做好再生资源市场规划前期工作。加强部门对接,完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选址工作和初步设计,协助相关乡镇(街道)做好土地征用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市场调研,形成加油站和供销超市建设方案,开展选址工作。三是形成中国茶叶拍卖分中心落户新昌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中国茶叶拍卖分中心落户新昌的申报工作。 五、以二次腾飞为契机深化兔产业发展。一是举办“兔肉美食休闲节”,推广兔肉产品。二是深化完善兔业资金互助资金会工作,加强监督、规范运作,出台兔业资金互助会监督管理意见 ,严格工作程序,服务兔业生产,计划全年累计发放互助金 1 亿元。 六、以系统和谐为追求强化自身建设。一是抓好机关自身建设。 “三定”后,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学习,掌握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潜下心来,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有为有位”。 联系供销社实际,加强防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制度,为做好供销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综治工作。安全工作必须坚持长抓不懈,警钟长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认识、措施、监督、整改四到位,确保系统安全。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和信访工作,促进供销社的和谐稳定。 (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部署和工业强市的总体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强化创新为动力,以开展“工业转型升级突破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和抓手,着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强创新、优服务”六篇文章,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绍兴工业经济“升级版”,实现工业强市“新跨越”。(二)工作目标。按照工业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2014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 万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 12%以上;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 0.88 左右;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三)重点举措1.以“工业强市”为目标,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部署,牵头制订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百项千亿”工程,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与水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抢抓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机遇,科学谋划绍兴中心城市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重点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海洋经济、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高端领域,全力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准确定位产业,严格项目准入,集聚要素资源,强化基础配套,努力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化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督查考核等推进机制,及时调整完善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组织实施养生保健品开发计划及项目推进计划,制订出台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全年力争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30%左右;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三是推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生产服务业,重点推进工业设计“111”工程和柯桥省级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及示范设计企业,不断提升对工业经济的服务支撑能力。2.以“智慧城市”为示范,着力推动两化融合。全面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以创建智慧城市为引领,培育智能工业为示范,应用信息技术为核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一是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重点深化与航天科工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诸暨市“智慧安居”试点扩面,探索开展“智慧社区”和“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切实加快袍江“智慧安居”研发中心、产业基地及大型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合作项目的落地和发展,加快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的研发与应用,积极争取国家信息消费试点。二是加大智能工业培育力度。依托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价体系,着力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园区、集群和企业,重点推进绍兴纺织、诸暨袜业、嵊州领带等省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开发区(园区)建立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企业“两化”融合评价交流机制,力争全年新增 20 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实施“机联网”工程,强化机器设备数字化改造和联网管理;探索实施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促进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工作,规范和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力争全年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640g,光纤入户能力覆盖 120 万户,实现城区和重点乡镇超高速无线接入网络覆盖;深化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创建,积极推进驻地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3.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双管齐下,更加注重引导企业更新设备、革新工艺,通过“机器换人”提升装备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一是重抓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产业升级投资“1458”工程,成熟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 1100 亿元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400 亿元,重大项目投资 500 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800 亿元。二是重抓产业招商。构建完善内资招商网络,编制年度重点项目推介资料,组织开展央(军)企对接活动,落实部门与央(军)企的长效对接联络机制,加强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切实做好意向及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围绕重点培育领域,编制特色产业链招商目录,着力引进实施一批“强链”、 “补链”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三是重抓典型示范。实施“机器换人”百家示范企业、百只示范项目为重点的“双百示范”工程,在印染、织造、机械、化工等行业分别树立一批“机器换人”样板企业,及时总结提炼企业在设备投入、工艺改造、精细管理、减员增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编印案例集等进行示范推广。四是重抓督查推进。充分发挥市重大工业项目服务办公室作用,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领导联系、问题协调、要素保障、考核督查、联席会议等制度,修订完善工业投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长效督查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重点项目、土地指标和政策扶持,落实重大项目银团贷款,全力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4.以“腾笼换鸟”为抓手,着力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腾笼换鸟”的引导、约束和倒逼机制,促进低端产业转型升级和落后产能整治淘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强化效益排序的引导机制。深化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工作,落实企业分类分档管理办法,扩大差别电价、水价实行范围和力度,加快推广土地税征收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排污指标、金融信贷等要素配置联动机制,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强化节能降耗的约束机制。全面落实节能“双控”制度,实施重点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完善能源消费统计监测平台建设,强化用能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探索开展项目能评验收工作,从严控制重污染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