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研究领域: 教育经济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东梅1(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01)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运用 DID 方法对陕西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学校与未合并学校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农村学校合并政策一定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但通过改善以下几个方面有可能达到提高学生成绩、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1)在合并学校时注意新旧同学的合理搭配;(2)合并时适当扩大学校和班级规模。关键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学生成绩; 实证分析; 陕西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Prim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Dong Mei (Economy Students Achievement; Empirical Study; Shanxi Province 引 言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与农村的不公平。二是区域之间的不公平。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的不公平。三是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不公平,如中心小学与非中心小学之间、乡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之间;其中尤以第三种不公平表现得最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以前国家为了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提出把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因此,在我国农村几乎村村有小学,农村本研究得到了福特基金与西北大学经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2小学中一师一校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小学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下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导致村级小学与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中央政府在 2001 年后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推广了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政策,将一些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村级小学撤并到镇中心小学。五年过去了,该政策的执行是否达到了平衡教育资源并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目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并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1.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教学网点分散、教育投资大、不利于教师优化组合等问题而出台的、旨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出台的一项政策。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有两次:第一次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特别是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 ,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第二次是在 2001 年,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据 2004 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共撤减农村小学 3. 17 万所,初中 973 所,累计减少的中小学校达 4 万多所1(庞丽娟,2005) 。农村学校撤并以后,随着教学网点的减少,教学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但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例如合班并校之后,部分学校出现了教室危机,学校的特种教室被占用;班额的急剧增加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等。不仅如此,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部分农民的负担反而有所加重:因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之后,原来村小改造、维修的费用转嫁到了农民身上;除此之外,农民还需要承担孩子因并校而产生的食宿交通费用等,教育成本相应增加了2(罗银利,2006) 。另外,我国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节约教育资源、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指导学校布局调整和撤并,因此在调整中存在一刀切的做法,盲目集中农村学校,提高了儿童入学风险率,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出现辍学现象,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而我们认为,尽管国内中小学结构调整存在着如上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此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撤并是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自然选择、农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农村生源减少3的客观要求,其调整的动力在于追求效益、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3(范先佐,2006) 。然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与国内大规模的、政府主导的学校合并不同的是,国外的学校合并或调整多是在人口结构变化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为什么要调整、学校布局的调整的标准是什么、学校布局调整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等几方面。生育水平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学校布局的调整。Sara Heshcovitz 分析了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两座城市的人口变动对学校布局的影响。这两座城市在 1970-1988 年期间人口变动情况有明显的差异:特拉维夫市人口数减少,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耶路撒冷则人口规模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其结果是,特拉维夫学校数量减少,大量学校关闭;而耶路撒冷则增加了不少学校4(石人柄,2004) 。世界银行全民教育资助项目高级执行专家塞尔加.塞尼克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布局及调整没有标准不行,没有标准学校可能建在不恰当的地点或导致学校资源的闲置;没有弹性的标准也不行,刚性的标准会影响到入学。学校布局及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一般而言,学校布局调整后,直接的结果是学校规模变大或缩小了(或者班级规模变大或缩小) ,这将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有了第三个研究方向,即学校(或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从 1950 年代以来,国外已有很多关于学校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 :Conant5(1959,1967)和 Haller et al.(1990)6发现学校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即学校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然而,Spearritt7(1987)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关系;以后,Luyten8(1994)和 Lamdin9(1995)又发现了关于学校规模和学习成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然而,由于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因素这些研究受到很大制约:一是在模型设定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解释变量;二是当解释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规模大小关系时结构方程不是十分准确。在关注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后,以后的研究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就变得清晰起来。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背景、学习动机和学校文化等因素后,Mok & Flynn10(1996) ,Irmsher11(1997)指出,学校规模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原因是较大规模的学校将有助于招募到更好的教师、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及更好的学习辅助设施如计算机室等。然而,他们同时也指出,如果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方程中再增加一些变量,学习成绩和学校规模之间的这种正向关4系就有可能改变,原因是规模较小的学校也非一无是处:小规模的学校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个人联系,增加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提供更多的发挥学生领导才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小规模的学校对那些本身能力较差的学生是有好处的。由于这些看似矛盾的结果的存在,使得学校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学校布局调整这个问题,国内的研究更偏重于定性研究,即指出合并会产生哪些问题,而关于合校与教育质量(以学生成绩为代表)关系的研究如果也仅限于从定性角度的论述,则不利于决策者掌握更多的、更准确的证据支持其在全国范围内更大规模的学校合并政策;国外的研究则比较偏重于定量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方面。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和撤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希望本研究所展示的成果对决策者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并校提供决策参考。2.数据数据2.12.1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本文使用数据基于 2006 年 9 月福特基金资助、西北大学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对 2003 年陕西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本调查涵盖 6 个样本县、12 个样本镇,在确定样本县的基础上,按照随机原则每县抽取 2 个样本镇,在每个样本镇随机选取 3 个样本小学(其中包括 1 个中心小学、1 个合并小学和 1 个未合并小学),调查涉及的样本小学共计 36 个,我们同时对这 36 个样本小学所在的六年级全部学生进行了书面调查访问,涉及调查学生 1653 个。访问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合并后(2006 年)学校基本面情况、教师、学生等信息,还包括它们在合并实施前一年(2002 年)的情况。由于数据同时涵盖合并学校和未合并学校在合并前后的信息,因此构成了一个综列数据(Panel Data)集,这为利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农村小学合并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农村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2.2 数据的统计描述数据的统计描述我们将所调查的数据划分为两类变量:一类是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性别、父母的教育程度等)或随着时间同等变化(如年龄等)变量,如附表一所示;另一类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变量,如附表二所示。从我们附表一所列出的数据看,无论是合并小学还是非合并小学,其学生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同班同学数量以及父母教育程度、村干部比例等均5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异。而从附表二看,二者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3 各变量对学生成绩影响分析各变量对学生成绩影响分析2.3.1 学生变量学生变量学生变量包括:学生年龄、学生性别、一起来同学数量和班里同村同学数四个变量。学生年龄:合并学校和非合并学校的学生年龄差异不大,平均为 11 岁。我们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增强;但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也非常可能。学生性别:我们的数据显示,合并学校中男孩的比例要稍高于未合并学校。通常人们认为,小学阶段女孩的成绩应高于男孩,但从现有文献看并没有绝对的证据支持这个判断。因此,我们无法预期学生性别究竟会对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起来同学数量:这个变量的含义是指那些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同一学校上学的同学数量。对于那些主动合并的学校,由于接受了合并学生,导致班级规模扩大,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下降可能会影响其学习成绩;而那些被合并学校的学生,初来乍到一个新环境,如果一同分来的学生很少,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导致其情绪低下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对于那些未合并学校的学生,由于同学均是从一年级同上的,间或有一些转入或转出的同学,但并不会影响其熟悉的班级氛围,因此不会对他们产生心理影响。因此,根据这个判断我们预计,一起来的同学数量的多少应该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正向影响。班里同村同学数变量的设定目的与“一起来同学数量”类似。2.3.2 父母变量父母变量父母变量包括:父母年龄、教育程度及父母是否村干部三个变量。我们认为,假如父母年富力强、教育程度高,这表明学生父母应该基本具备有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及意识,因此也会比较关注孩子的成绩变化,因此预期父母教育与年龄应该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如果父母有一方是村干部,他(她)可能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事情,对孩子的学习可能比较忽视,因此是村干部的父母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向影响。2.2.3 家庭变量家庭变量家庭变量包括家庭耕地面积、家庭人口数、是否有兄弟三个变量。耕地面积:耕地面积通常是衡量一个家庭财产的一个指标。通常认为,一个家庭里耕地面积越大,说明一起生活的人口越多,学生有人辅导的概率也越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