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期以来,在我国村镇规划工作中,地域文化心理要素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蕴含在村镇居民中的民智是一种被忽略的设计力量,公众更是被排斥在规划过程之外。因此,不仅造成 “城市模仿秀”与村民自身强烈乡土情结的冲突,也使得村镇空间的文化魅力正慢慢地散失。在世界范围内,乡村社区的营造过程中已有不少建筑师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工作方法和习惯,自觉地走向最底层的平民,走向现实的民间日常生活,走向真实的地域和场所,走向现场的建造,走向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1。面对长期以来村镇规划缺乏民智参与的困局,需要首先从改进村镇规划方法入手。1 构建“双向适应”规划新模型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方法多为“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型,规划的目标、实现目标的策略选择以及效果评价都由决策者和技术人员完成,因此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和人本精神的需求。就村镇规划而言,因村镇具有相对大城市而言的“人少” 、 “人熟”以及“人和”的特点,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表达沟通机制的优越条件2。如何既能有效地让并不懂专业知识的村民参与空间规划,又保证规划是自身针对有效信息的理性过程1), 借鉴沟通式规划理论3,研究者构建了如图 1 所示的 “双向适应”规划模型。所谓“双向适应”就是结合“自上而下”的决策控制与“自下而上”的表达沟通机制。其中“自上而下”的决策控制是规划师驾轻就熟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自下而上”的沟通从而达成实质性公众参与。 该模型中联系公众的纽带就是地域文化心理。地域文化心理是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和情感在某一族群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并且有着文字符号等将心理活动抽象化地表达,此外还有艺术创作等信息载体的存在4。 地域文化心理源于两个方面 : 一是场地和物候所表征的自然秩序,一是生活本身的运转。这两者正是传统美好的村镇空间形成的真正力量。在“双向适应”规划模型中,规划设计及其评价优化都是围绕地域文化心理展开的。当规划师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时,其采用的是“西胪实验”构建民智参与 的村镇规划新模型“Xilu Experiment”, Constructing the New Model of Town Planning with Participation of Folk Wisdom 王英姿 Wang Yingzi 1 陈跃涛 Chen Yuetao 2作者单位 1 汕头大学工学院 ( 汕头,515063) 2 汕头市建筑设计院 ( 汕头,515031)收稿日期 2013/1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51008186)摘 要通过在广东省汕头市西胪镇开展的行动研究,探索了围绕地域文化心理要素构建的可激发民智参与的村镇规划新模型的实现途径与可行性。关键词村镇规划模型; 地域文化心理; 行动研究; 沟通式规划; 公众参与; 西胪镇ABSTRACTBy study on practice at Shantou Xilu Town of Guangdong and around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psychology, the planner explores the way and the feasibility to realize the mew model of town planning, which arouses participation of folk wisdom.KEY WORDStown planning model; regional culture psychology; study on practice; interactive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town of Xilu建筑学报 2013 12050特集:乡村蜕变下的建筑因应研究 Special Collection: Architectural Way to Deal with the Rural Change Research设计导则的形式。而导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当然,这也是当前很多提倡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师们可以并正在做的事情。当 “设计导则” 被拿到村民面前,村民也要用对应的心理指标来评价。村民参与规划导则的评价等于激发了民智,其关键环节在于进行“心理实验”5。村民也许不具备规划的常识,不理解规划的图纸成果,但通过“心理实验”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就等于传达出其“理解和创造空间”的合理方式。心理实验的方法可以是问卷调查,其评价指标的选项需要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设立,从而使人们对关于导则 ( 空间环境建设的做法 ) 的感受得以量化。公众在进行相关选项选择的过程也是表达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当然,这其中规划者将运用其专业知识,起到引导、转化、提炼的重要作用。激发民智的“心理实验”如何开展 ; 村民参与途径怎样安排; 实验结果又如何运用。为探索上述问题,研究者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的规划设计中进行了行动研究。2 研究准备西胪镇地处汕头市潮阳区北部,北临牛田洋,享有“故事之乡”的美誉,是一个具有深厚潮汕文化底蕴的小城镇。西胪镇当前的镇区由西一、西二两个乡发展而成,人口约 2.2 万。顺应汕头市新一轮的发展要求,以及大量的侨胞和在外经商的乡亲回报回归故土的需求,西胪镇的村镇建设正面临一个变革的良好机遇。但是由于长期的规划管理失效,居民住宅用地无序扩张,导致实际上新的建设或环境改善已动弹不得。西胪镇区至 2010 年的建设现状如图 2所示,其中居民住宅呈低容积率高密度蔓延趋势,仅有的两处绿地还是由祭拜场所改建而来。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改善空间环境品质,研究者开展了对该镇的集约空间利用的规划设计研究,并尝试在其中运用“双向适应”规划模型。2.1 方法选择传统“提炼式”的研究 ( 即“专家”去到一个社区,带走搜集到的资料回去做设计或写论文 ),难以真正将规划工作和民间智慧交融在一起。近年来逐渐被认识和广泛运用的行动研究不失为合适的研究路线。 行动研究的前提就是充分信任参与者,相信“穷人是有创造性和有能力的,他们应该也能够做更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析和规划”6。行动研究不仅是为了在采取行动后开展预期的研究,更是为了研究和改善参与者在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它不是一种咨询的变形,而是开展协作的一种方式 ; 它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去做自认为最有益的事情,如接受命令,执行政策,而是帮助确定受帮助的一方自己需要的目标和结果 7。行动研究的上述特点非常符合“双向适应”规划模式中将参与者文化心理的探寻作为重点,而非将空间表象作为重点 ; 同时研究者的设计、研究者与村民的沟通以及村民自己的表达都是研究的“行动” 。2.2 条件准备研究者在西胪镇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到,为了很好地开展群众性的工作,每个自然村都设有老人组进行集体议事,一般一个村的1 “双向适应”规划模型的框架示意2 西胪镇镇区建设用地现状 (a : 住宅建设现状 ; b : 祭拜活动兴旺的休闲空间 )abab双向适应达成规划师主导政府引导规划任务的提出分析任务、理解需求 基于地域文化心理的需求评价规划导则 ( 心理实验 )提出规划目标和设计导则汇总评价、反馈修改确定规划目标和设计导则基于设计导则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的评审和实施规划方向的建议 ( 规划指引 )村民参与农田 村界 住宅 公共建筑 学校 综合市场 民俗休闲 过境路 河流051ARCHITECTURAL JOURNAL老人组由 67 个大家推选的德高望众的老人组成。 与大城市的专家学者作为参事不同,村镇里经验丰富的老人被认为具有处理公共事务的智慧。除此之外,每个宗族内部成员联系紧密,自然产生 12 位“族长” ,可以起到领导的作用。于是,实验就从与每个村的老人组和各族长的接触开始。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访谈或调查,本次“实验”研究的具体形式,按照行动参与的特点, 要在行动中才能逐步确定。2.3 设计导则及问卷设计基于文化心理的定义和原型理论,研究者提炼出潮汕地区地域文化心理为 4 个特质 : 人生态度精耕细作以求生存 ; 情感方式崇宗排外以聚力量 ; 思维模式执着信仰以保吉祥 ; 价值尺度务实亲商以图发展。结合空间设计的策略,研究者提出若干适应上述地域文化心理特质的导则,如“导则 1尊重现有祠堂 ( 祭祀集中地 ) 的选址,选择其中若干进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 、“导则 9 提供现代形式的适应多户聚居功能的,保持庭院功能的多层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等8。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设计导则的评价并不是简单地用“优劣”或打分来判断,而是从地域文化心理出发构建对应于地域文化心理特质的诸如熟悉度、喜好度、使用方便度、向往度等反映居民心理状态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 表 1) 8。3 行动研究的开展3.1 行动步骤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的实施分为 4 个主要步骤,行动程序如图 3 所示。1) 建立相互信任与沟通渠道。主要做法就是规划师 ( 研究者 ) 深入群众,进行访谈,尤其是找到老人组和族长的线索。在西胪镇共有 28 个自然村,其中西一和西二两村的居民是镇区空间利用的主体。 以西二村为例,老人组由 7 人组成 ; 全村有 6 大族系,族长共有 12 人。因此找到这 19 位长者并进行交谈,基本上可以建立整个西二村沟通的渠道。其他村可以以此类推。2) 讨论问题,建立目标。实验采用的形式是召集上述西二村 19 位老人进行会议讨论, 讨论的议题就是对镇区空间利用的看法、对村民参与的建议以及对规划师提出的设计导则的评价。针对如何实现村民广泛参与的问题,老人们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即由于实际上无法做到村民全体参与评价活动,为了保证评价意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学校的途径来组织评价活动。具体做法是先对学校教师进行宣传动员,再将用于评价的问卷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带给自己的家长来完成。到时教师收回作业问卷,基本保证了评价的真实和广泛性。3) 引导公众对规划导则进行评价。按照步骤二中得到的关于参与的具体形式的讨论,实验采纳老人的建议,即由学校这一途径发放问卷, 由家长参与对规划导则的评价。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实验在西胪中心小学 3个班共发放问卷 187 份。两天以后回收到有效问卷 170 份。4) 将决策结果进行反馈。按照“双向适应”规划模型, 研究者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继而完成规划导则的优化。至此,针对空间集约利用的规划导则的决策在公众的贡献下产生了。 这时还应该将决策反馈给公众知晓,达到公众在参与活动中提高认识和得到学习的目的。 反馈信息的途径当然还是通过学校、老人组和族长。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已被告知是出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并不是真正的规划决策,但公众得到信息后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感觉获得了一些知识, 自己的想法被重视。3.2 行动研究结果以“住宅建设”设计导则为例按照“双向适应”规划模型和行动研究表 1 “空间集约设计导则”规划评价量表数据统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导则导则 7导则 8导则 9导则 10导则1. 熟悉度 ( 人生态度 )1.1 符合已有的规矩2.11.92.31.51.2 合乎本地的自然条件2.32.52.93.21.3. 合乎本地的风俗2.11.83.02.62. 喜好度 ( 情感方式 )2.1 感觉安全2.92.53.32.82.2 感觉自在舒适2.32.23.22.72.3 感觉有荣耀感2.12.13.02.33. 使用便利度 ( 思维模式 )3.1 方便日常生活2.53.02.92.83.2 方便祭拜活动1.92.52.52.64. 向往度 ( 价值尺度 )4.1 向往马上就可以实现2.11.92.82.94.2 无论当前实现的条件如何都愿 意为此做贡献2.02.03.02.7* 导则栏内以数字来表示感受达到的程度,5 分为最高,0 分为最低。以 2.5 分为界,低于 2.5 分为适应力弱, 2.5 ! 3 分为适应力一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