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北岛朦胧诗意象浅析北岛朦胧诗意象浅析课程课程: 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 专业: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学号:学号:2008041028 姓名:姓名:于志坤于志坤 新疆新疆石河子石河子 2010 年年 6 月月北岛朦胧诗意象浅析北岛朦胧诗意象浅析于志坤于志坤 2008041028 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朦胧诗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风靡一时,对中国当代诗坛以巨大的冲击,表现出了 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迥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创作主张。在现实主义诗歌中,多以形象描写 为主,由此也使诗歌的感情直露,语言明朗,读者也形成了相应的阅读定势。当意象纷呈 的朦胧诗出现时,有的人便大喊“不懂” “朦胧” “晦涩” 。自朦胧诗诞生以来,北岛就成为 了这一文学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象征,本文选取其常用的一些意象进行分类解读,以求对朦 胧诗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北岛 朦胧诗 意象关于朦胧诗,在 1987 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作者一开始便写道:“七十年代末、八 十年代初,一个奇物诡谲的诗的精灵在我国诗坛上徘徊着人们惊诧、兴奋、怀疑、激 动、指责、赞许,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话似乎模仿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 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但用它来描述文学尚未失去轰动效应之前朦胧诗 的存在状态及其处境,倒也并不特别夸张。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章明的一篇文章。在题为 令人气闷的“朦胧” 的文章里,章明提到了当时诗坛的一种创作现象,少数作者“大概 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 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 其解” 。作者并且说:“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 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 ”显然,朦胧诗一出现就带 有不被人理解的标签。 在被归入“朦胧诗”的一代诗人中,北岛从一开始就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北岛本名赵 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生于 1949 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共和国历史上发生的 一切,他都是亲历者。和同时代的人一样,上世纪 50 年代起走上充满美好憧憬的人生之旅, 60 年代还是中学生的北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以“红卫兵”的身份弃学造反,到了 1968 年 被逐出学校,发配到工厂当建筑工人,尝遍人生之甘苦。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活的磨难, 他开始睁开双眼用颤抖的手拨开红色迷雾探寻苦难的根源。此时,在“文化革命废墟”上 站起了第一位歌者郭路生,他石破天惊的带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相信未来 鱼群三部 曲 海洋三部曲等诗让同时代的还在黑暗中摸索的像北岛一样的青年恍然醒悟,明白了 自己之所以经历的一切苦难。70 年代初,在郭路生诗歌的影响下,北岛开始用诗歌来抒写 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用诗歌来抚平和拯救自己内心的伤痛。在诗中 他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现实、历史和文化境遇,人对有限 生命的超越等,同时他在诗中持续表现出孤独感、焦虑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流露着他对 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其情感的表达,最突出的 是借助各种意象, “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 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 。 读北岛的诗,可以感觉到诗人力图通过作品建立一个真诚而 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独具个性与特色的意象系统,来营造诗 的艺术境界,表达自己对个人价值与命运的思考,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张力和审美表达。 “意象”一词的产生和运用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贯穿了中国古代诗学的整个历史演 变过程。从意象的历史生发来说,老子和庄子提出“意”与“象”的关系;王充在论衡 中将“意”与“象”合成一个词,提出“礼贵意象”的说法;刘勰将“意象”应用于文学 艺术领域,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窥意象而运千斤” ,使意象具有了美学蕴涵,使诗学 意义上的意象具有了完备的意义;至王夫之、叶燮时更具体化、系统化。20 世纪初庞德等人将意象作品传入西方,掀起了西方学习意象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来,中 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又从西方诗歌中重新发现了“意象” 。中国新诗界也出现了主观意义上的 刻意追求,对意象推崇备至。无论是胡适的新诗、格律诗派、象征诗派还是七月派、九叶 派都蕴涵了深深的意象理论,甚至可以说,中国新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意象艺术追求的 诗学。下面我将对北岛朦胧诗中的意象进行分类解读。朦胧诗意象按照不同的方法可分 为不同的类型,本文试从其所运用的手法来分,将意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描述型意象、 象征型意象、通感型意象、比喻型意象。一、描述型意象描述型意象在诗中表现为诗人的内在情思寄托、渗透在事象和物象中,由事象、物象 直接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这类意象大多是“意在象表“,比较外露。例如日子: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 着行人。毫无顾忌/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 枝香烟/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在剧院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自己/当 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这首诗里诗人选取的“抽屉” “邮箱” “香烟” “照片”等意象简单易懂,意义比较直观,生动的描写了日常生活。 描述型意象所呈现的是感觉中的直接现实,似乎是在描摹实景,但仍然是经过诗人改 造, “因心造境”而得的虚境与幻象。例如太阳城札记命运:“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 “栏杆”的意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 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 “江南游子,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诗人独自一人流亡在国外,每当夜深人静总免不了思乡,并且对祖国的发展还记挂心间, 但诗人的命运却只允许他想象寄予深情的栏杆敲打无情的黑夜。 描述型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意象,但是描述性意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描述,它不排斥诉 诸比喻、拟人、变形、通感、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例如太阳城札记劳动:“手,围 拢地球” ,选取“手”这一平常的物象,进而夸张出劳动就是要让地球换新颜。 描述型意象意义直白,显而易见,较好理解。但是描述型意象中并不是单纯的“象“的 描述,同时也运用了一些手法,但是总体而言,描述型意象使整首诗歌“意“看起来比较明 显,由“象”可以直接达“意“,较好得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思。 二、象征型意象 象征型意象就是诗人通过物象与情感在象征物中若即若离的吻合来暗示诗意。 “象征, 此在与彼在的桥梁” 。“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在文学创作中,象征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意象)表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 感情,即类似马拉美所说的“任何花束中都不存在的花”和中国古代两位诗人自居易、苏 轼诗句中的花非花 似花还是非花 。 ”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写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 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 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 ” 首先,象征化手法的运用,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在的理想。如古寺:“逝去的 钟声结成蛛网,在柱子的裂缝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没有记忆,石头山谷里传播过 回声的石头,没有记忆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龙和怪鸟也飞走了从房檐上带走暗 哑的铃铛和没有记载的传说墙上的文字已经磨损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才能辨认 荒草一年一度生长,那么漠然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残 缺的石碑支撑着天空也许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乌龟复活起来托着一个沉重的秘密 爬出门槛。“密集意象的快速转换构成了“古寺”这个多层次的整体型象征形象,这是一个立体造型。 “钟声” “蛛网” “年轮“构成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古老、发展缓慢,令人 想起超稳状态的封建社会。 “石头”象征一种永恒,它是历史的见证人,阅尽人间沧桑。 “龙” “怪鸟” “铃铛”是古寺里面的东西,他们从有到无的变化,象征历史空间的转移。 “荒草”是“古寺”中唯一有生命的东西。用“漠然”来修饰显示一种麻木情态。 “荒草” 被拟人化,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这是对“荒草”既有精神 状态的嘲讽。诗境空灵,深邃,但不是那种远离世俗的超脱,也不是那种绝望感。 “乌龟” 不是“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在泥上中复活”吗?尽管“驮着沉重的秘密” ,最终会“爬 出门槛” 。这是诗人的坚定信念。对待“石碑” “文字”所象征的传统文化,诗人的态度是 辩证的,企望它们在“一场大火”中再生,犹如凤凰涅架。诗人用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一 种抽象的理想,尽管在这种阴郁、破旧而又稳固的环境里,诗人仍然相信希望总是存在的。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隐秘的思想。由于文革的原因,诗人不敢 明目张胆的批判,于是便采用象征的手法,控诉文革造成的黑暗形势,揭示文革对一代人 造成的伤痕。如那首著名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 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 冰凌?/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 以“冰川纪” “冰凌” “死海” 意象叠加,象征极左政治的冷酷和诗人的反叛。在最后一节以“转机” “星斗” “象形文字” “眼睛“等意象的交融象征诗人对民族理想的信心。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诗人们对历史的 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是不被主流所允许的,诗人只能用这种隐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 感, 象征化是朦胧诗利用总体象征把握世界的一种艺术方式。在朦胧诗人那里象征开始大 量地成为主题构架。由具象的书写上升到抽象的总体象征,或者是象征性意象的局部点醒 和暗示来表达抽象的主题。 “象征的不确定性又使得诗歌主题具有了多义性,这就造成了诗 歌接受和阐释的多重空间,改变了传统诗歌主题的单一性和明确性。 ” 三、通感型意象 在诗中,由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觉器官的相互移借,由感觉转换 变为表象转换,于是便产生了众多的通感型意象。通感,又叫移觉,是通过词语的巧妙运 用,从而把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连贯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朦胧诗人 善于运用通感的手法,表现诗歌里的意韵情思。具体分为: (一)简单通感意象。 简单通感即进行一次通感,由一种感觉转换成另一种感觉。简单通感是最常出现的通 感形式。如夜巡:“他们的天空。我的睡眠/黑暗中的演讲者/在冬天转车/在冬天转车 /养蜂人远离她的花朵/另一个季节在停电/小小的祭品啊/不同声部的烛火/老去已不可能, 老去的/半路,老虎回头” , “声部”是听觉的字眼,而“烛火”是一种视觉。 (二)双重通感意象。 双重通感即在一次通感之后再加上一次通感,双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朦胧诗意象之 间灵活跳跃,让读者的各种感官彼此打通,以便对诗歌中的内在情感有更好地把握。如 结局或开始:“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 “温暖”本是一个触觉的字眼,但是“温暖”被吹散变成一种视觉,然 后这种“温暖”又停留在烟头上,又变成触觉的温暖,然后变成低沉的乌云,再次转变为 一种视觉。 双重通感的使用,在一次通感后再加上一次通感,使意象之间的内在张力无形扩大, 也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充分调动了读者对诗歌意象的审美观照, 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就使得诗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三)全息通感意象。 全息通感即在一个知觉场里,我们不仅能同时感觉到物的形、光、色,而且能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