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摘要:论语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蕴含着许多合理成分和智慧光芒, 即使在现代社会,它的许多教育方法依然有用,对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借鉴和指 导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 论语 教育思想 现代意义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孔子,而论语一书,就是记录孔子的教 育言论。 论语这部书记录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从培养目标到教育方法,从教学形式到 师德修养等方方面面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而且对教育的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 创新,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学习。 1,教育思想教育思想 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基本上是贵族才能享有的,可是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平民接受教育打开 了一扇窗,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教育?因为在孔子看来,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段话中有两层 含义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教育、求学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知识;二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即“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这和今天我们倡导的“知识改变命运”非常相似!但孔子在两 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说透彻了。 “有教无类” ,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我是不加区别地教 育所有来学习的人。这一思想既是孔子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孔子仁德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打 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当然,实现这一理想,是要有一 定经济基础的。在古代,学生学费主要靠个人和家庭负担。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孔子说,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带上十条干肉来求学,就可以成为弟子。而他的弟子大多数都 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 制衣的曾参。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的方针,不仅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而且适应了社 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 “因材施教” ,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材施教,首先要多方面观察学生, 对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孔子经常对他的学生作出分析,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 就是说高柴这个学生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各人情况是不同的。孔子针对每个 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之在思想上日趋成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针对冉求临事退缩的性格给他以鼓励,而子路喜欢 冒进,则对他要压一压。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例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 的解答。孔子还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因智质不同而给 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尽管学生智质不同、性格不同,但孔子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 为学生性格不同特别是智质一般的学生,就有急躁情绪或缺乏耐心。 孔子对师德也非常看重,他反复告诫和检讨自己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对于现在的教 师教学是有很大启迪意义的。教师虽然受过了专门的教育,知识基本已经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 执掌教鞭后,仍然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和困惑。教师也正是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共同 探究中不断地增长自身的学识,完善自身的人格,真正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率。正是由于孔子这 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得他的学生对孔子的学问和人品非常崇敬。另外,孔子要求 老师尽其所能地教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即面对知识和学问时,即使老师也不 必谦让。为了说明教师未必都正确,孔子要求自己虚心向别人学习,并反复告诫自己:“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崇高师德师风的体现!教育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内容的认 识。孔子所教的“文”是指知识、学问以及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行”是指个人的行为、品 德;“忠”是对国家、父母的责任心;“信”就是对社会、朋友的信义。教育应当包括道德教育和 知识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非常明确的。“子以四教”的四个字,有二个半字涉及道德教育,即“忠” 、 “信”和“行”的一半;一个半 字涉及知识教育,即“文”和“行”的一半。这一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 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学问。这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义理智信和”是一致的。孔子甚至认 为,相对来说,一个人学习知识是容易的,但要实践道德规范,则困难得多。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始终是用一种忧患的心情看待教育的,尤其是道德教育。 他把“孝悌”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学而 )孔子强调“孝悌”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孝敬 父母,友爱兄弟做起,推而广之,做到“泛爱众,而亲仁”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倡导的 “孝悌”文化,是维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统治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 都把倡导“孝悌”作为培养忠臣的手段,利用“孝悌”道德去巩固家族制度,进而建立起社会尊卑 等级制度。如为政篇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 孝矣。 ”强调子女对父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恭顺,从而抹杀了子女的人格独立性,这显然是错误 的。 在对学生进行“财富观”教育时,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 ,具有 “仁德”的人,应该“节用爱人”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在教育学生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时,他指 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 ,应该以“仁慈”为本,做到诚实守信, “矜而不争, 群而不觉” ,坚守做人的“正道” 。孔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自省” , “自律” ,强调“见贤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 (里仁 ) ,要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敏于事而慎 于言” (学而 ) 。但是,由于孔子过分强调“自律” , “自省” ,导致对“他律” ,对外界批评环境, 制约机制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体制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不学诗 ,无以言” 。在孔子看来,学诗是知识教育,要 主动去学习知识和本领,不学诗经就没有知识,就不会说话。而学会了知识,又必须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受之以致,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由此可见,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 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就是说 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 想当好官必须学习,乐于学习才能更好的当官。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和真 理的追求, “士志于道” , “朝闻道,夕死可矣” 。3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现在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常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灌输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应试教育,还 是素质教育?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组合较好地摆脱了这一困境。在孔子看来,教育首 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 学习来说,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在其中的人。这说明,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是不断递进的,要让学生成为“乐之者” ,就要激励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应多采取启发式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学习方法上,一要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孔子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而且通过复习加深理 解。二要学习与思考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要求学生不要死 读书,而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有所得,思有所获。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孔文 子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縊为“文” 。这是孔子要求学生勤学好问,虚 心向他人请教,哪怕别人某方面不如自己也要不耻下问。四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认 为凡是老师的就是对的就是最好的。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妄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在这段话中,孔子明确 承认自己在有些方面不如学生颜回。所以,孔子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风。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的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论语的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目前我们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教育观念上忽视个人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导致了我们教育无法培养 出创新型人才,同时学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弱,因此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的应试 教育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素质教育是时代前进的方向,在教育方法上继承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教育对个人和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要尽快完善义务教育体系,承担起义务教育 的责任,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 律,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康仲德:我读论语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1 月, P89 2、李南:感悟论语智慧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年 10 月,P43 3、段维龙:论语的智慧 ,金钱出版社,2005 年 5 月,P58 4、李绪坤:学记解读 ,齐鲁出版社,2008 年 11 月,P27 5、夏海:论语与人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1 月,P23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