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中的素质教育精神和非素质教育因素高考中的素质教育精神和非素质教育因素 以 2008 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的分析为例江苏省邗江中学 历史组 张春梅素质教育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决定因素在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问题,因此, 空谈素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其和高考结合在一起来考察,才能发现问 题并解决问题,本文试结合 08 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的部分试题,来探讨高考中 的素质教育精神和非素质教育因素。高考主义和素质教育的矛盾高考主义和素质教育的矛盾高考主义,又称高考至上主义,顾名思义,即以取得高分,获得高考的成 功为目标,并以此谋取较好的职业。 “高考就是一切” 、 “一切为了高考” ,毫无 疑问,高考至上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病态的意识形态。和高考主义相对应的教 育方式就是应试教育,这是一种弊端百出,但却“行之有效”教育方式,其特 点如下:在教育目的上,其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在 教育对象上,其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 旨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在教育内容上,其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的 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的教学;在教育方法上,其采取急功 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 “填鸭式”等; 在教育评价上,其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 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应试技能,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 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在教育结果上,多数学生受到忽 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与此相反,素质教育则具备了下面的特点:其因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其面向全体学生, 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 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其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其立足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在素质教育下,全体 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 扎实基础。由此可见,高考主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对完全对立 的矛盾体,那么是不是要把高考取消,才能彻底取消应试教育呢?这也许是可 能的,但却无异于因噎废食,国家选拔人才,总要有一定的方式,而高考无异 是极为有效的一种。那么如何使这一对看似“水火不容”的矛盾达到和谐的统一?分析一下江 苏省 08 年高考历史卷,我们也许可以得到某些启示。08 年高考历史卷中的素质教育的因素年高考历史卷中的素质教育的因素江苏省 08 年高考历史卷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紧扣新课标但又不囿于其 中,形式丰富多彩而又暗合素质教育精神,古今交融,中外结合。总体上,我 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一 强调差异性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因为认知主体知识结构、兴趣、认知水平的不同往往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 异,以往我们对这种差异性不够重视,反映到高考试卷则过难或过易,反映到 课堂教学则是一刀切。其实,对差异性的关注不是歧视的肇源,而是平等的开 始,如果理解了“因材施教”的真实涵义,我们对素质教育也许就会有更加深 刻得认识,本次历史卷中难易层次多样性无异就是该思想得一个重要体现,如 其中不但体现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中得 10 题、13 题、15 题、19 题 等,只要掌握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选出正确答案还是不难的;又有进一步深 化的题目设计,如选择题第 1 题:“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 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这个问题 看上去并不难,但是却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很能考查一个学生的史学素养, 由分封制而郡县制,把一个大的历史问题融入籍贯划分的日常生活中来,我们 不得不赞同题目设计的巧妙,类似的还有第 6 题、20 题等;还有提高到理论层 次的问题,如材料题 21 题第四: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 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在社会史茁壮成长 的今天,我们提倡目光向下看,关注社会的底层群体,这种融合了史学新动态 于高考题中的做法可能难了一些,但是把历史科目中的理论问题拿出来让同学 们作初步的了解,是大胆而且是必要的。这种设计题目的多层次性是对主体差 异的尊重,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优势,同样对历史教师的教学也提 出较高的要求,是对今后教学的一种暗示和导向。 二 设计问题角度的新颖性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问题出现的面目同样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 情景下解决相同的问题或在相同的情景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其培养的则是同学 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在本次历史卷中的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选择题 2 题、 3 题、4 题、7 题、9 题等,或文史结合,或图文并茂;同样,材料题中亦有多 处设问相当精彩,如材料题 21 题的设问: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 兼收,最终导致哪个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剧的主要社会功能? 非常明显这个题目是把已学过的知识换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面目出现,拐了一 个弯,就使问题变得灵活起来。这种灵活多样的出题方式,势必引导课堂知识 传授改变那种僵化的灌输方式,多角度的再现知识点,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 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注重学科的融会贯通,以使学生全面发展1、接续了文史不分家的优良传统;历史和文学的密不可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而轻 视历史的现象已非一日,本次历史高考题继续把文史紧密结合,不可不谓之为 一大特色1,如选择题第 2 题,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谁。如果体会不到 “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潇洒自如,本题的选择是颇费思量的。这充分证明了学好 语文对历史的重要性,但同样反证历史知识的积累是文学涵养养成的必要条件。2、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如选择题第 18 题,下面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1 这里笔者并不是对以往试卷中历史材料的文学性的忽视和视而不见,而是欣赏本试卷中把“纯文学”的诗歌引入以创设历史背景的可贵品质,近几年来,江苏省的高考历史试卷不乏引入诗歌以创设背景的题 目,这也算的上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四幅作品在课本上是可以找到的,其分别属于 立体派戈尔尼卡 、现实主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浪漫主义自由引导 人民 、印象派的日出印象 ,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可能会凭记忆选出正确的答 案,但是题干的设问却很可能引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美学知识 的传授,因为这次能凭记忆选出,如果下一次离开了课本,选择一副毕加索其 他的作品,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知道了毕加索立体画的特点,就不难选出, 否则就极容易陷入困境,这样就自然的把历史和美学融合在一起。 总体上看,08 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素质教 育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其中有不足之处。08 年高考历史卷对素质教育可能的误导年高考历史卷对素质教育可能的误导我们不能苛求一份试卷处处都反应出素质教育的精神,但是对其中的不恰 当之处却应该指出,和大家共讨议。 笔者浅见,认为该试卷有部分题目不能反映出素质教育的要求,设问甚至 是不恰当的,因为每个人对问题认识角度的不同,我们应该去最大程度的开发 其潜能,设问中的暗示往往使个人的认识“早熟” ,使其难以体会到自己独立判 断的乐趣,或者使史学失去了辩证的机会。这突出表现在材料题 23 题和选作题C【探索历史的奥秘】一题。如材料题的 23 题第一问,笔者认为倒不如改为:“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放任自由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影 响” ;或者改为“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放任自由模式和计划经济 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去掉“消极”二字或加上“走向极 端和僵化后” ,这样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因为我们知道“放任 自由”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的确产生了不同的历史 影响,它们是积极和消极的共同体,而试卷中简单的设问,不可避免的让人产 生其只有消极影响的感觉,起码在表述上存在不严密的缺陷。从高中生的认知 发展来看,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 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 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 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向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 别差异基本定型。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 ”2因此, 对于各种思维正在发展中的高中生,我们应该极为小心的加以引导和锻炼。同样的问题出现在选作题 C【探索历史的奥秘】一题,其上来就设问为 “请以玛雅文明为例,反驳材料一中塞普尔维达的前两个论点” ,这样我们无异 又起到了越俎代庖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让同学们自己来判断塞普尔维达观点 的荒谬呢?这种无形的暗示其实直接使学生省略了对问题判断能力的培养,长 此以往,其弊端往往是明显的。余论余论 谈到这里,似乎有了一些眉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不得不2 高中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回到第一小节的问题上来,归纳上面零散的观点。高考不能废除,应试教育不 能再继续,如何在高考和素质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恐怕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任 务。支持高考方式而反对高考主义,不但对社会有益,对孩子们则更为有利,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参与;但是短期内 却有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则是高考题目的设计有可能成为引导学校教学的 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在此一项上下功夫,促进素质教育在学校的推行。上面 已经对 08 年江苏省历史卷部分试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可喜的改 进,也看到了不足之处,不管如何,提倡素质教育,不再只是第一线工作者的 独角戏, “决策者”也应该为此贡献一些现实的力量,公策共进,毕竟我们不得 不正视教育还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生存的现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