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 0中国金融2 0 0 9 年第 1 期政策解读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是新资本协议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为商业银行改进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标杆和政策激励。 为推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 0 0 7 年2 月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国内大型银行应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根据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 并充分考虑国内大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建设的实践, 银监会发布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以下简称 指引 ) , 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合规标准和监管期望, 为稳步推进内部评级法实施奠定了制度基础。指引的作用内部评级体系是以信用风险量化技术为核心,以治理结构、政策流程、数据基础、 I T 系统为基本要素, 涵盖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和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建立符合本国银行业实际的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标准是各国监管当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指引解读编者按:在监管部门和国内银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论证、起草、征求意见和定量影响测算,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第一批监管规章。这些规章与指引在准确把握新资本协议实质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实践,建立了一套相对明确、操作性强的审慎监管要求,为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技术标准。本刊特约请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对这些监管规章与指引进行了解读。扎实推进内部评级法实施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解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中国银监会新资本协议实施研究和规划项目组信局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的重要方面。指引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监管政策,充分考虑国内大型银行的实际,对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最低要求进行全面梳理和细化,有助于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达到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要求,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为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提供具体指导。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运作、治理、风险量化、使用测试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但考虑到业界实践的多样性,这些要求大多是原则性的,仅表明了对内部评级体系的监管期望,未明确商业银行达标的方法和途径。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建设涉及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调整、政策流程再造、数据基础建立以及风险计量模型开发等许多方面,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当前,国内大型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正处于开发建设过程中, 指引 明确了内部评级体系的技术要求、细化了监管标准,有助于降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便于商业银行准确理解监管意图,并根据监管标准对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建设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少走弯路,节约成本。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建立技术标准。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风险区分能力、风险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健性、运作流程的独立性、治理框架的有效性、使用测试的范围和深度等进行全面且审慎的评估是成功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重要保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在审批商业银行实施申请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投入巨大的监管资源,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持续评估和多轮现场检查。指引确立的内部评级体系技术标准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明确的标杆,有助于增强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之间对话的有效性,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效率。指引起草的原则内部评级法合规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并重的原则。国内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实现内部评级法合规。因此, 指引全面反映了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体系合规的原则性要求,涵盖内部评级体系设计、运作、治理结构、 风险参数标准、验证、 数据要求、 使用测试等所有重要方面, 确保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能达到合规要求;同时结合国内大银行实际进行了扩展、细化和调整, 如增加了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I T 系统和数据管理的专门要求,细化了对内部评级体系验证流程和使用测试的规定,4 1主持人:胡同捷政策解读增强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标准在国内的适用性,推动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绝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虽然有助于商业银行采取灵活的方法实现合规,但使得不同银行监管资本计量结果不可比,缺乏操作性,并导致监管套利。 指引坚持“技术上做实”的思路,尽可能细化技术标准,便于商业银行理解监管要求,开展自我评估,增强监管制度的可实施性。如内部评级的流程、董事会和高管层在内部评级体系治理中的角色、风险参数量化的流程、内部评级体系运用范围等;对部分难以明确的监管要求, 指引也规定了参考性标准,如风险暴露在不同级别和资产池的集中度等;考虑国内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尚处于演进中,暂时无法细化监管标准,采纳了新资本协议的原则性表述,如评级方法论的选择、违约定义、经济衰退期等。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最低规定基于国外大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稳健做法,国内银行短期内还难以达到完全合规要求,如数据观察期、 风险参数计量的审慎性和稳健性、使用测试、I T 系统的技术架构等,鉴于国内大型银行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还有一段时间, 为推动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逐步与先进的风险管理实践接轨, 指引按照 “在发展中规范” 的原则, 坚持 “高标准”的规制取向,在注重制度可操作性的同时, 明确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标准,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指明方向。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保证内部评级不出现系统性偏差、评级风险文化在银行集团内部广泛传播、内部评级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运用的重要制度保障。这对于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国内大型银行来说尤为重要。指引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过程中的职责,以及内部评级的信息报告要求进行了清晰的、具体的描述,强化了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参与意识,以增强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的有效性。主要包括:董事会应对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运作有总体了解,负责重大政策的审批和相关的资源动员;高级管理层应深入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和运作要求,保持相关政策的一致性,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运作、改进、报告、评级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监控、验证、压力测试以及持续优化;内部审计部门应履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再监督的职责;相关的信息报告内容和频率应能够满足董事会、高管层以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技术架构由于非零售风险暴露和零售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成因、数据基础和管理模式不同,两大类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技术架构也有所差异。 主权、 金融机构和公司等非零售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更为强调债务人违约风险和债项损失风险的相互独立性,评级不同的债务或债项之间风险水平的差异,确保有意义地区分非零售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 并进行可靠的排序, 以满足对单笔风险暴露个性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对非零售风险暴露建立 “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 相互独立的二维评级体系、非违约债务人级别不少于7 个的评级结构, 明确了评级方法论选择和评级标准确定的原则、评级时间跨度的要求, 以及多种评级技术、 风险计量模型的处理方法和内部评级文档化要求。对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更重视债务人违约风险和债项损失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同一资产池中风险暴露的同质性, 以满足组合管理和管理效率的要求。因此,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采取风险分池的方法, 资产池划分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同时考虑债务人风险特征、交易特征和逾期信息,并根据信用评分、 账龄、 抵押率等风险要素, 或基于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划分资产池;明确了资产池划分的政策和流程、 风险暴露在不同资产池分布、 风险计量模型使用、 资产池划分的时间跨度等相关技术要求。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运作流程内部评级体系能否充分地区分风险不仅取决于其技术标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而且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运作的独立性,以减少内部评级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确保内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为此, 指引 明确了内部评级应覆盖的债务人和债项范围,以防止监管资本套利;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流程,将评4 2中国金融2 0 0 9 年第 1 期政策解读级流程分为评级发起、评级认定、评级推翻和评级更新四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的操作和文档化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如评级发起和评级认定的岗位设置、评级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评级推翻的定义和政策、评级更新的频率和信息要求等。关于信用风险参数的量化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 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信用风险参数是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输入变量。风险参数量化是内部评级体系的关键技术,其计量的审慎性和准确性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核心要求。为此, 指引 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包括数据选取、 参数估算、 映射和参数应用4 个阶段在内的完善的风险量化过程,对每个阶段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 详细界定了上述4 个风险参数的定义以及参数估计的监管要求。关于违约概率的估计, 明确了违约定义、 同一集团内关联债务人违约交叉认定、估计违约概率的方法、零售风险暴露的成熟性效应的处理方法、数据观察期要求、违约风险的驱动因素和其他审慎性要求;关于违约损失率估计, 明确了经济损失的含义、折现率选择的原则、 损失风险的驱动因素、违约损失率应反映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水平、数据观察期、违约损失率非负审查要求和其他审慎性要求;关于违约风险暴露的估计,明确了违约风险暴露应包括的内容,未提取授信额度的管理要求和信用转换系数估计要求,以及经济衰退时期违约风险暴露估计的审慎要求。关于期限的估计, 明确了有效期限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初级法下标准期限,以及短期交易期限的特殊规定。为保证风险参数估计的审慎性,指引 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建立风险参数的压力测试流程,确定了压力测试情景选择的原则和主要情景,并在设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时考虑压力测试的结果。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 I T 系统和数据管理I T 系统和数据管理是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支持复杂的数学运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二是提高系统自动化控制程度,减少人工输入的错误;三是为评级体系的持续优化奠定基础;四是为内部评级结果的运用搭建技术平台。虽然实施内部评级法对商业银行I T 系统和数据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但考虑业界实践的多样性, 新资本协议未对I T 系统和数据管理提出具体的监管要求。国外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的实践表明,数据清洗以及建立数据管理体系花费的时间最长, I T 系统开发的财务资源投入最大,这两方面也是国内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为加强对商业银行I T 系统和数据基础建设的指导,强化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指引 明确了商业银行应建立“数据库数据集市数据仓库应用系统” 一整套完整的I T 技术架构, 并对I T 系统的扩展性、安全性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在数据管理方面,确立了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求商业银行跟踪收集储存相关风险信息,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提高数据质量。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和实际应用内部评级体系验证 (v a l i d a t i o n ) 是为提高评级体系可信度与稳健性,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外实践证明,对内部评级结果及过程、风险参数估计值实施独立的验证是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 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组(A I G )内部专门成立了验证工作组(A I G -V ) ,对验证技术和政策进行专题研究,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以新闻公报和工作论文的形式发布了A I G - V 的研究成果,对新资本协议有关验证的要求进行补充和说明,明确了内部评级体系验证的6 条原则、 低违约资产组合以及使用外购产品的验证相关问题, 介绍内部评级验证技术。 根据这些监管文件,指引 对内部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