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 ”层研究的进展倪四道傅容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 6 号,2 3 0 0 2 6 )D ”层处于地幔的最底部,是固态地幔和液态外核之间的边界,是地球内部重要的边界层。它控制着核幔边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对地球的内部的对流,板块的运动,磁场的变化有关键性的影响,比如,D ”层中的不稳定性可以产生地幔柱( T a ne ta 1 ,2 0 0 2 ) 。D ”层也是下地幔中最为复杂的区域,最明显的证据来自层析模型( G r a n d ,1 9 9 4 :R i t s e m ae ta 1 ,1 9 9 9 :v a nd e rH i I s te ta 1 ,1 9 9 8 ;K u oe ta 1 ,2 0 0 0 ) 。地震波形的研究则取得了更多的成果:比如人们发现了加勒比海地区,西伯利亚地区的D 侯顶部的速度跳跃及横向不均匀性( L a y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1 9 8 3 :N ie ta l ,1 9 9 9 :等) 。N ie ta l ( 1 9 9 9 ) 发现,层析模型( G r a n d 。1 9 9 4 ) 虽然能揭示出D ”层快速的地区,但是它所给出的速度梯度太小,不能够产生S c d 这个三重值震相。但是,G r a n d ( 1 9 9 4 ) 的模型中的速度异常的梯度人为地变大2 - 3 倍后,就可以产生S c d 。N ie ta l ( 1 9 9 9 ) 还发现,加勒比海地区下面的D ”层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西部地区的剪切波速比东部地区的速度要大一些,这横向不均匀性可以从S a b 和S c d这两支震相的交叉点( c r o s s - o v e r ) 的位置直接观察到。面D ”层底部的超低速区( U l t r aL o wV e l o c i t yZ o n e ,U L V Z ,剪切波速度异常达- 3 0 ) :则可能是人们发现的D ”层中最极端的异常体了。一开始U L V Z 被认为是处于核幔边界上方的一层异常体,其厚度从5 K M 到3 0 K M 不等( G a r n e r o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1 9 9 5 ) 。后来,人们认为U L V Z 具有穹隆状的二维结构,水平的尺度大约为2 0 0 - 3 0 0 K ,厚度约为2 0 6 0 脚( W e n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1 9 9 8 a ,b :H e l m b e r g e re ta l ,2 0 0 0 ) 。这些研究只是基于某些特定震相的模型研究,比如,S P d K S S l ( P d S ,P K I K P 的前到波。而N ia n dH e l m e r g e r ( 2 0 0 2 ) 和L u o ,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 2 0 0 1 )提出了更多的研究U L V Z 的震相,比如,1 0 0 度以外的S c S 。P K P a b 的波形分裂。尤其让人信服的是,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 2 0 0 1 ) 利用S K P d S 和P K I K P 的前到波这两种独立的震相验证了U L V Z 的穹隆状结构G a n e r oe ta l ( 2 0 0 2 )提出,某些U L V Z 可能存在于外核一侧,是由于外核结晶为固体内核时的残渣积累到核幔边界的下面形成的。但是更多数的U L V Z 似乎应该存在与地幔一侧( 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2 0 0 5 ) ,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确认U L V Z 的位置。最近,R o s te ta l ( 2 0 0 5 ) 的研究则提出了更精细的U L V Z 结构,但是他们的方法似乎值得怀疑,因为他们提出的模型精度已经比F r e z n e l 区小了很多。D ”层在某些地区是低速的( 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2 0 0 1 ,2 0 0 3 :W a n ga n dW e n ,2 0 0 5 ) ,低速层厚度越为2 0 0 K M ,剪切波速度异常约为- 3 。这些低速层的顶部的速度梯度尚未很好的确定,但是有可能是比较尖锐的。U L V Z 经常分布在D ”层的高速和低速的过渡带,而非在低速区的中间部位( 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2 0 0 1 ,N ia n dH e l m b e r g e r ,2 0 0 3 ) 。低速区有可能是由温度和部分熔融造成的( L a ye ta 1 ,2 0 0 4 ) 。人们还发现,不均匀分布的D ”层各向异性( G a r n e r oe ta 1 ,2 0 0 4 :R o k o s k ye ta 1 2 0 0 4 ) :D ”层存在大量的散射体( H e d l i ne ta 1 ,1 9 9 7 ,N i ua n dW e n ,2 0 0 1 ) 。但是对于D ”层的本质,尚没有一致的结论。L a ye ta 1 ( 2 0 0 4 ) 总结了目前D ”层的一些基本模型( 图1 ) 这些模型是建立在地震学的观测上的,图1 8 的下地幔中有高速区( + 号) ,低速区( 一) ,和超级地幔柱( 非洲下面,N ie ta 1 ,2 0 0 2 ,2 0 0 3 ) 。图1 b 描述了几种D ”层2 4可能的机制,有热边界层模型( T B L ) ,化学层( C B L ) ,残渣模型,板块的聚集地,相变和混合模型。首先,无论如何,D ”层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热边界层( T B L ,L a ye ta 1 ,2 0 0 4 ) ,这是因为地球磁场的长期存在要求有相当的热量从外核流入地幔( 2 一I O T W ,B u f f e t ,2 0 0 2 ) ,而这个数字可以和地表的总热流量4 4 T W 相比。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 ”层有化学成分的异常( L a ye ta 1 ,2 0 0 4 :K e l l o ge ta 1 ,1 9 9 9 :) 俯冲的板块也可以穿透6 6 0 k m 间断面,到达D ”层( G r a n de ta 1 ,1 9 9 7 :T a ne ta 1 ,2 0 0 2 ) 。L a ye ta 1 ( 2 0 0 4 ) 还认为,D ”层中存在一定量的部分熔融,从而解释U L V Z 和超级地幔柱的成因。关于D ”层是否由相变引起,也有很多的研究,S i d o r i ne ta 1 ( 1 9 9 9 ) 的结果最为著名。他们以层析模型( G r a n d ,1 9 9 4 ) 为基础,应用W K M 方法( N ie ta 1 ,2 0 0 0 ) 计算了上万个理论地震图( S ,S c S ,S c d ) ,并和观测到的数据做比较,从而发现地幔底部存在全球性的间断面,其厚度从3 0 0 K M 到几十蹦不等。他们提出,这个全球性的间断面应该是由相变引起的。过去人们认为,下地幔主要由以镁铁钙钛矿和镁方铁矿组成,加以少许的含钙的钙钛矿,和高压相石英组成( L a ye ta 1 ,2 0 0 4 ) 。而镁铁钙钛矿和镁方铁矿在下地幔的条件下都被认为很稳定,没有相变( W y s e s s i o ne ta 1 ,1 9 9 8 ) 。图1 :,D ”层的一些模型,热的边界层( T B L ) ,化学层( C B L ) ,残渣,板块的聚集地,相变和混合模型。但是,这个观念在2 0 0 4 年被一系列的重要的文章打破了( g u r a k a m i ,2 0 0 4 :M u r a k a m ie ta 1 ,2 0 0 4 :O g a n o va n dO n o ,2 0 0 4 :S h i me ta 1 ,2 0 0 4 ,I f t a k ae ta 1 ,2 0 0 4 ) ,就象L a y 所说的,“大坝突然被冲破了”( L a ye ta 1 ,2 0 0 5 ) 。这些作者从实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独立地发现,纯镁的钙钛矿在对应予D ”层的压力和温度下,可以发生相变,引起卜2 的地震波速度和1 左右的密度的增加。这个相变被称为“后钙钛矿相变”。该相变还可以引起可观的各向异性,从而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地震学上的观测( G a r n e r oe ta 1 ,2 0 0 4 ) 。然而,关于该相交尚有许多的阿题没有澄清。比如,C L A P E Y R O N 斜率是多少? 含铁量,含铝量对于该相变的影响有多大? 低速的D ”层是否也有后钙钛矿相交,如果有其厚度是多少? 一些最新的结果表明,1 0 的铁的含量可以使相变发生在高于D ”层几百公里的地方,而百分之几的铝会使该相变变得困难( A k b o ra n dA h r e n s ,私人通讯) 。还有,铁的电子自旋状态已被证明,对钙铁矿和镁方铁矿中的铁镁配分系数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对于后钙钛矿相变的影响还是未知( B a d r oe ta 1 ,2 0 0 4 ) 综合各个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D ”层的成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是热的边界层,局部包含部分融熔体,也包含较重的化学分异层,并且伴随着后钙钛矿相变。揭示D ”层的本质和起源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2 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