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部蓝皮书中部地区优化城市形态研究朱哲学摘 要:中部地区形成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 个新兴城市群。实现中部崛起,必须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协调有序发展,形成区域内部城镇等级协调合理、结构完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同发展格局。在对中部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中部 大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空间形态、整合城镇群空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中部地区 城市群 优化城市形态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和山西六省,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人口 亿 万,分别占全国的 和 。国家在中部地区陆续设立了一系列战略平台促进中部崛起,整个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连续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湖南省完成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 亿元,同比增长 ;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安徽省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江西省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山西省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然而中部地区仍然存在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力量整合不够等问题。要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形成新的增长极,必须消除隔阂,优化城市群空间形态,优化外部和内部结构,整合城市群,提升城市群整体功能。要调节城镇体系内的城镇规模和结构,大力发展小城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引导中部地区城镇化协调有序发展,形成区域内部城镇等级协调合理、结构完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同发展格局。优化形态要从公平、生态、紧凑、丰富等方面着手,使物质空间结构、社会功能结构、行为感知空间结构等要素互动,良性组合,构成自然、社会、经济等全面协调发展的空间系统。中部 省共集中了 个城市和 个镇,其中副省级城市 个、地级市 个、县级市 个、镇 个。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是互利共生、协同演进的关系,形态结构合理能够促进不同量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城镇与乡村融合成有机整体,进而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 省形成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 个新兴城市群。这 大城市群要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发挥优势,优化内部形态结构,推动内部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以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加速各城市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以核心城市为枢纽将各种通道有机连接,形成快速完整的网络覆盖体系。要充分发挥空间邻近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共同打造统一市场、整体形象,促进整体功能升级。一 中部 大城市群形态优化中部 大城市群各具特色,要根据自身特色合理优化形态,把核心城市培育成增长极,带动整体功能升级,实现内部配合协作,与外部有效对接。资料来源:中部各省统计局网站 年公开数据。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 。(一)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又称 “ ”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 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见图 ) 。武汉城市圈是极核网络型空间形态,以超级大城市武汉为极核,联结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形成紧密的一体化网络形态,城市圈内城市等级主次分明,梯次结构合理,城镇之间的联系以向心集聚和发散联系为主。城市圈的极核武汉市在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高出全省 个百分点。从 个副省级城市比较看,武汉市 居第 位。据 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较上年增长 ,增幅在 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位居首。图 武汉城市圈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网站 年公开数据。进一步优化武汉城市圈空间形态的关键在于强化极核城市武汉的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联系格局。一是要继续加强武汉的核心地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担当武汉城市圈的龙头,还要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并向整个中部 省辐射影响力。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空、铁、公、水、管道、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国内航空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国内陆路分拨中心,尽快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及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对武汉空间结构布局进行优化,从目前的内陆间接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成长为内陆直接开放型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衔接。二是大力发展城市圈内次级中心城市。虽然武汉的发展水平与上海、广州和北京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但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首位度却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就是说武汉与次级中心黄石的规模差别较大,其差距大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与次级中心城市的差距,这种一枝独秀的形态不利于整体发展,因此在今后要推动黄石市积极发展,弥补极核城市和区域网络节点城市之间的断层,分担目前武汉市所承担的过多功能。三是各个城市有所作为、有所取舍。具体而言,就是武汉作为极核城市,要将资源集中在行政、文化、商贸、金融、创新科技、交通物流等方面,增强优质资源和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而将那些效率较低的职能分离出去;利用黄石地区的重工业优势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将武汉的科教优势向东延伸至邻近的鄂州,培育城市圈内的次级高科技基地;城市圈西部的仙桃、天门和潜江发挥其轻工业优势,承接武汉的部分职能,打造成圈内的轻工业中心;将武汉的现代农业优势和部分交通枢纽功能从东西湖、黄陂向北延伸至孝感地区,使孝感成为城市圈内的现代农业中心和交通副中心;充分发挥咸宁地区的山水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二)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实际距离已进一步缩小,以各自实际建成区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 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 公里。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心城市三足鼎立式的三角形空间形态结构,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两市为副, “ 一主带两副” ,高层次的资源向三个中心集聚,传统产业向次级城市和小城镇扩散。城市群的核心长沙市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增长 ,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增长 。在 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 个、 个、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 、 。长株潭城市群应该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成环绿心大都市区圈层式空间形态结构,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城市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大都市圈,三个城市中间的绿地和农田形成绿心,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大都市圈外围的各等级城市分工协作,构建多圈层的网络型城市群空间形态。以长株潭大都市圈为第一圈层,包括 市外围的卫星城镇,成为整个城市圈的核心,市主城彼此接近发展,市主城区相对独立地形成 个组团,新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旅游等服务性产业,市中间的长沙盆地、株洲盆地和湘潭湘乡盆地建设成生态绿心;第二圈层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 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以网状生态结构为基础,组合、串联多元历史文化,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区域网络结构 ( 见图 ) 。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 国道为主轴线,打造 国道、 国道两条次轴线,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放射状布局。长株潭城市群北面为主功能区,包括长沙河东中心城区、长沙河西新城、长沙星马新城、高塘岭组团、星城组团等,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为全区域示范,在用地规划方面谋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长株潭城市群西南方向作为副功能区,包括湘潭河东城区、湘潭河西城区等,并向周边小城镇辐资料来源:长沙市统计局网站 年公开数据。图 长株潭城市群射,强化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及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长株潭城市群东南方向也是副功能区,主要包括株洲河西城区、株洲河东城区、栗雨组团、石峰组团以及周围的几个小城镇,依托株洲作为铁路枢纽的交通优势,改造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以及建材业,培育新材料、医药保健、现代制造业和环保节能等产业。(三)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空间形态呈现 “ 一条主轴、三条副轴”的点轴式结构,主轴的中心是郑州市,主轴线的东西分别是开封和洛阳,像一条 “ 扁担” ( 见图 ) ,其结构特点是缺少超级大城市,首位度优势不明显,但是其他级别的城市分布齐全。图 中原城市群“ 扁担”的支点郑州市 年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比上年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上年增长 。资料来源:郑州市统计局网站 年公开数据。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首位中心城市,是圈内核心,要发挥其优势,将巩义、新密、新郑、荥阳、登封组合到郑州都市圈的范围内,郑州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增强对资金、人才等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力,把郑州辖区内的市县建设成功能齐全、环境秀美、优势互补的卫星城市带,完善都市圈内交通、信息网络,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郑州、洛阳、新乡和漯河位于国家横纵两条交通要道之上,要将这四个城市建设成中原城市群未来网络结构形态中的重要节点,并带动焦作、平顶山、许昌的发展。城市群东西轴向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和 国道开放式布局城镇空间,城市布局以郑州、洛阳为轴线呈现带状分布,产业发展以交通、工业、信息技术为主,以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中心城市带动巩义、偃师、荥阳等小城市,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中最有活力的城市密集带。城市群南北轴向依托京广线、京港澳高速和 国道串联新乡、许昌、漯河等区域中心城市,与卫辉、新郑、长葛等小城市发展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的轻工业和现代农业经济带。把新乡、焦作、济源、洛阳通过支线铁路和公路连接起来,发展成为重要的电力和机械制造重工业带。(四)皖江城市带长江流经安徽 余公里,有 “ 皖江”之称。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江城市带是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