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措施农村小学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教育中比较落后和薄弱的环节。如何改革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与兴衰,也关系着占全国人口 80%的农民素质的好坏。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及面临挑战。在此,我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一、问题与分析(一)生源越来越少生源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已突显成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约占 90%。学生入学率提高了,但学生人数减少了。据统计,2007 年秋季我镇一村小只招收了 5 名适龄新生,还有一村小则无适龄新生,大多数村小适龄新生在 20 人以下。二是孩子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使农村生源减少。据开学初统计,我镇小学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的有近六十人。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就读呢?有一对夫妇是这样分析的:我们俩在外打工,把孩子寄放在父母(亲人)家,怕老人管不住,怕没有父母关心的孩子气总是不健全的。虽说在家读书学校费用少点,可来回看望孩子的费用、寄往家中的生活费用,总的算起来也差不多。再者现在城市民工学校也很多,管理也规范,自己心里踏实。三是五、六年级高大一点的学生,受社会家庭“苦读十年书,不如打年工”的思想影响随父母外出打工攒钱。 “早出道早发财” ,退一步讲即使考上了大学,又哪来的钱交昂贵的学费;即使有钱交学费读大学,毕业出来不同样是打工吗?据不完全统计,流失的学生中 90%是这种情况,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在学生中有蔓延的趋势。四是个别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子女转往县城小学或贵族学校就读。(二)经费严重不足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危房基建项目不足。学校争取到危房基建项目,上拨经费往往只有该项目经费的 7080%,余下部分怎么办呢?上面说由乡、村财政解决。如果乡、村财政充裕那是没问题的,然而有几个乡、村财政充裕呢?所以,最终还是乡镇出一点,学校垫一点。二是学校经费运转严重不足。以 2007 年我校(非一费制)收费及开支情况为例:学生交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代收费,多退少补(其中一、二年级代收费每生还欠 1.31 元,未向学生收取) ,第二部分是杂费及教育信息费每生每学期 75 元,其中可用杂费是 45 元。也就是说,学校每年可用每生的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论文经费为 45 元2=90 元,再加上上拨补助每生 20 元,共计每年每生 110 元。2007 年全镇有小学生 2212 人,则全年可用经费为 1102212=243320 元。而学校要支出:生活补贴每位教师每月 40 元,共 54720 元(在职教师 94 人,退休教师 20 人) 。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部分26458 元,失业保险由学校负担部分 11640 元,工友工资 28800 元(共 12 个工友,每个工友每月 200 元) ,燃料费 15000 元,水电费 15000 元,电话费 16000 元,修缮费 40000 元,共计 201618 元,结余 41702 元。还有办公用品的购置,出差会议开销等未算上呢!你看,非一费制学校已捉襟见肘,那一费制学校就可想而知了。(三)师资队伍不健全要想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要有一支稳定、健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1、老师配置不合理。我镇小学以 1:23.5 的师生比配置教师 94 名,这显然是不够的。县城学校生源充足,校均规模大,成班额高,办学规模效益明显,属于规模效益下的资源配2置,可以以在校学生数为唯一基数核定教师。而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均规模小,点多面广,仍以在校学生数为唯一基数核编,显然难以满足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2、专业结构不合理。我镇有近百名在职教师,大都是中师毕业或民师转编,但没有一人是音、体、美专业的教师,计算机、英语专业教师就更缺乏。而这些课程又不能不开,那只有五音不全者教音乐,四体不勤者教体育,三亭五眼不知者教美术,实在是“山中无大树,苋菜充大梁” 。3、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镇近百名教师,大部分教师重学历,轻能力,缺乏实效性。在这么多教师中,竟无一人在省级以上的赛课中获奖,无人在核心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有的教师从教一生,竟未上过一节公开教学课。4、教师思想不稳。有能力的教师跳槽外出,有关系的教师进城,分流出来的教师破罐破摔,做天和尚撞一天的钟。真心实意,踏踏实实教书的教师却认为:(1) 、工作任务重,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每人每天工作九个多小时,周课时达 25 节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加上班主任工作,早、晚自习,课间纪律维持等。 (2) 、教师责任大:对学生的教育难度越来越大。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老师都不能去批评他。如果老师批评学生,而碰巧学生又出事了(离校出走,自杀、意外事故等) ,那么老师就逃 不了干系。如果学生以“不读书”相威胁,老师还得去“求”学生来读书。四) 缺乏办学自主权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学校从硬件建设到 软件管理都没有自主权。先说硬件建设吧。农村小学一旦出现危房(或改建等)学校到找领导,却处处无领导管,因为要钱呀!等争取到了资金,要搞建设时,各级领导到校后各打各的鼓,各唱各的歌,你说应这样做,做在这个方位,他说应该那样做,做在那个地方。学校没有自己一点主张和思想,只能做墙上的芦苇。如果说不要学校操心,也算是一件好事的,可以一心一意静下心来搞教学。然而又并非如此,承包商包下后,要你学校把质量关,承包商所需要的资金又不是问你学校拿,你还管得住质量吗?可想而知了,一项项“豆腐渣”工程, “半拉子”工程就诞生了。再说软件建设。在制定学校章程中,想创建什么特色,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什么“合格+ 特长” ,什么素质教育,都仅仅是会议上宣传的口号,检查时的纸上谈兵。制订计划时都是以评估标准来确定本校的具体工作,上级评估什么,我们就制订什么样的计划。而评估的终极目标也往往是升学成绩。如果成绩没有上,领导不认可,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承认。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倒行逆施,自找灭亡” 。为此,大部分学校紧跟形势,随波逐流。学校当然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特色。(五)教学质量差由于教师思想不稳,教改教研环境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主要表现在:1、统考成绩差,合格率、优秀率低;2、学生没有任何特长,在举行的各种竞赛中学生获奖率不高;3、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健全;4、缺乏个性。二、对策与措施3生源的稀少,经费的不足,师资的不稳,办学自主权的缺乏,教学质量的低劣等等困扰着整个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果不从体制上得到保证,那就寻求不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农村小学教育就将面临瘫痪和死亡。那怎样才能“起死回生”呢?(一)要有“足够的办学经费”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贫穷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剥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离不开“钱” ,也不能“贫穷” 。 “三农问题”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但不能因为三农问题而阻碍“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恰恰相反要解决“三农”问题,从长远眼光来讲,应着重改革发展“农村教育” 。 “钱”从哪里来?这就需要政府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只有重视才能发展。(二)要有“合适的人” 。农村教育战线上不是缺乏人才,而是人才济济。关键是“思想不通”的多,愿意心甘情愿扎根农村教育的少。所以要稳定农村师资,应该从关注和改变教师的生存状态开始,如果无视教师的生存处境,任何结论和对策都只能是隔靴搔痒。那么,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关心农村教师,合理配置农村教师,让教师愿意到农村来,来了留得住,来了教得好。(三)要有切合实际的校本教育理念。校本教育改革核心,是权力的下移,是把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是一项通过将很重要的决策权从教育行政部门转移到每一所学校的改进教育的策略。换言之,是还给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岳村小学把质疑问难作为本校子课题专门研究,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多种质疑方法,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敢于向定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许多学生敢于对教师的理解、说明提出反对意见,有的学生还敢于对教材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互助合作是濮阳大猛小学生课堂上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在教学小山村时,老师提示: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小山村呢?学生在小组中阅读、思考、讨论,人人出主意想办法。为使本组的汇报更精彩,有的甚至争论起来。在汇报展示中,有图画,有歌唱,有“小导游” ,有朗读。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小学生尝试“研究” 。孟凡老师在自然课上讲“虫瘿” ,面对长着大大小小突起的榆树枝条,孩子们运用已有知识猜想那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他们运用手中的放大镜、刀子、镊子等简单的工具解剖、观察,他们记录、交流、讨论,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搜集信息。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虫瘿的知识,更深切地体验到了研究的艰辛与快乐。 农村娃用上了“现代化” 。濮阳华龙区有两万余名小学生,校校有计算机室,现已拥有计算机 782 台,平均 27 人一台电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都可以学习使用计算机。更可喜的是,有些孩子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在姜林老师的数学课上,孩子们将 自己独立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制成软盘,向同学演示和讲解。文字用电脑打印,版面自己设计,图形在电脑中完成,用电脑尺量一量图形的对边,用动画展现长方形与正方形间的联系和变化。丰富的内容,巧妙的装饰,4熟练的操作,个性化的讲解。计算机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工具,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天地。农村里的“洋腔洋调” 。从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把英语教学融会到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儿歌、歌曲、游戏、故事等多种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为农村里的孩子们营造了浓郁的英语学习环境。孩子们的问候语是英语,胸牌标注着英文名字,英语歌声荡漾在校园,纯朴的农村娃娃嘴里吐出了“洋腔洋调” 。(四)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这就应当在每个乡镇做大做强一所寄宿制的中心学校前提下,分散设点,就近入学。也就是说,生源少的村,办一个复式班(点)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还不能离开父母,就让他们在本村入学就读。到三年级时,学生年龄稍大,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强,家长也放心,就让他们到中心学校就读寄宿。重点办好寄宿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五)要有一套适应农村教学的课程教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是“一刀切” ,千篇一律。且教材内容又大都是有关城市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对于农村学生不太合适。毕竟城市和农村有着天壤之别,有的教学内容,学生是闻所未闻,又怎样来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如,有一篇课文画杨桃 ,学生根本不知道“杨桃”为何物?甚至连老师也没见过,学生怎能理解?怎样能体会?再如“坐公交车要排队”,农村连公交车都没有,排什么队?为此,课程应改革,不应千人一面,应在不违背教育方针和大 纲的前提下,开发出一套适应农村教学的乡土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生产的需要就是学习内容。濮阳是平原地区,许多学校编写乡土教材,组织实践活动,作为农村孩子学习的重要补充。大猛小学开展爱家乡教育、环境教育,编写了让家乡的水更甜,天更蓝乡土教材,孩子们从中认识了家乡,懂得热爱家乡。吴拐小学结合当地农村特点,编写了乡土教材科学种田好 、 地膜覆盖好处多 、 农业生产新举措 、 果树的剪枝 、 嫁接的种类和方法 。除作为学生学习和指导实践操作外,还把它作为科技宣传资料,向群众发放、广播,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拓展了的学习内容,把现代教育与农村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焕发了农村孩子学习的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