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者简介:张建民,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云南大学2009年度 “ 商旅学院科学研究年度项目 ”和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5)资助经济问题探索 2010年第5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能力:研究回顾与述评3张建民(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昆明650091)摘 要:本文对现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内容涉及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 以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做出了简要评 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进而展望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能力;述评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兴起之后, 90 年代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也相继兴起。然而,在此后 相当一段时间中,对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子系统的区 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 乏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运行过程、能力形成机理 的深入分析,从而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 据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实质上,国家、区域创新研 究的核心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因为在制度 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创新系统的 功能要素构成中,关键是技术创新问题,技术根本上 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乃至于一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和现状,有关学者(尤其是国 内学者)提出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的 中心问题。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指向,就是为了 获得区域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最根本的技术支撑力量。 ” 并开始探讨区域技术创 新系统及其能力问题,把研究推向了深入。 一、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 其实,国外学者在早期研究中就涉及到了区域技 术创新系统问题。如希克斯早在1932年对技术创新起 因进行认识时提到要素稀缺性与创新产生的关系,后 来,罗森堡(N1Rosenberg)也对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做 过探讨。 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均和区域技术创 新系统研究有关,因为他们对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 化,以及技术、生产和资源供给瓶颈与技术创新发生 间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在区域范围假设下进行的。 其后,美国经济学家莫厄里(D1Mowery)和罗森 堡(N1Rosenberg)提出的技术创新 “ 推 拉综合作 用 模 式 ”,克 莱 因( S1Klein )和 罗 森 堡(N1Rosenberg)提出的颇有说服力的技术创新 “ 链环 一回路模型(Chain - linkedModel)”,分析了技术创新 与(一定区域内的)科学进展、市场需要等之间的关系和技术创新实现过程,使得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的 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近些年的研究中, 有国外学者明确提出用系统范式研究区域技术创新问 题。如Bo Carlsson等(2002)指出,创新系统可以多 种方式界定:它们可以是国家、区域、产业或技术创 新系统,都包括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然而搜索 Elsevier、Kluwer等数据库,还没有发现明确提出区域 技术创新系统概念并对有关问题加以研究的文献。为 什么?其中的原因还需探究。笔者在此推测,有关学 者们也许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区域 技术创新,没有必要把两者加以区分。本文认为,从 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出发,可以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就这个子系统开展 研究,是深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需要。同时,在更 具体的层面上开展研究,有关结论更具有操作指导意 义。 国内明确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问题并进行研究 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1999年,盖文启、王缉 慈在 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 以 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 一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关 键依靠区域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型模式, 则是许多技术型区域发展中所选择的一种成功模式。 北京中关村地区发展之路,是区域技术创新型模式发 展的典型实例。 此后,国内有关学者就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 构成及运行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陈光、王永杰 (1999)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企 业、研究开发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中的 R知识流动能力,即知识在各创新组 织之间流动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应用新知 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创新环境,即为知识 的生产、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创新绩效,即创 新的产出能力和效果。 二是直击主题,明白了当地以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殷尹、梁梁 (2001) ,吴显英( 2003) ,邵云飞、唐小我、陈光(2004),唐福国、陈光( 2001),石忆邵、汪伟 (2007)等的研究,均直接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作 为研究对象,从创新的有关基础,有关研发、教育指 标,经济发展水平,专利数等方面对区域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问题做了探讨。 (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来反 映。然而能力和能力评价指标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能 力评价指标毕竟是人为、主观设定的反映区域技术创 新系统不同方面能力的数量概念,并不是能力本身。 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指标的选 取及其计算上,另外,仅仅从一些飘渺的数字指标简 单地去设计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和建议必然 是肤浅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可能高。 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 机理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而探讨其形成机理,有助 于合理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更确切地寻找提升区 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邵云飞、谭劲松(2006)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四部分:技 术创新的潜力;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的产出; 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这几个方面的能力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系 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为组织主要包括企业、高 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等, 各个行为组织在创造、使用和扩散新技术中的地位和 作用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它们内部运行机制的差别。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形成与提高,不仅与行为 组织自身的运行机制紧密相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取 决于各行为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及知 识配置能力。 (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区域技术创新能 力的评价指标是有联系的。包括前述有关学者在内的 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所有讨论,实 际上也是在讨论相关的影响因素。但不能把区域技术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完全等同,因为影响 因素反映的是内在作用机制,评价指标则是外在的数 量化的反映。 欧晓万(2007)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异质型人力 资本、市场需求都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42关。 外资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无影响?闫金秋、 董瑾(2007)使用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外资的进入对 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最具技术优势地区技术创 新作用的影响,认为内资及外资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 内资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及 产学研结合对三个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 外资人员投入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很有限;外资进入对 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对发明和实用新型 专利的影响。 李晓钟、张小蒂(2008)的研究结论则 有所不同,他们利用我国2002 - 2006年29个省市自 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 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基于利益驱动下的 产品的本土化研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区域技 术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认为FD I的梯度转 移是激活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家峰、赵顺龙(2009)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 影响因素也做过研究。二人根据2000 - 2007年度统计 资料,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对江浙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科研机 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三个因素中,科研机构与 高校对区域创新贡献不明显,大中型企业是区域技术 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 量,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人力资本在创新产出中 具有最大的贡献作用。 此外,杨俊、李晓羽、杨尘(2007) ,以及程雁、 李平(2007)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了人力资本、创新基 础设施等影响因素。 (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虞晓芬等(2005)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 省市自治区1999 - 2002年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 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呈现由东到 西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企业性 质、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是影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 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因素。进而他们指出,要提高区 域技术创新效率,缩小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差距, 中西部地区须进一步促进企业产权改革、加强人才建 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罗亚非、李敦响(2006)通过对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北京、上海、 广东的比较分析,发现无论从创新投入、还是从创新 绩效来说,中部6省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中部各区 域在制定创新政策时应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 入力度,调整投入结构,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 过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 新系统的创新绩效。朱雪伟、方存好、孟硕(2007) 从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中的 “市场失灵 ”出 发,提出了一个基于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区域技术 创新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框架下,进一步以新古典 经济学派关于 “ 市场失灵 ”的假定为基本的分析依 据,并参照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以技术创 新中的各个创新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各个技术创新环节中的 “ 市场失灵 ”进行判断和分析,由此导出政府 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以此为依据,分析得出一个政 府应对技术创新过程中 “ 市场失灵 ” 的政策框架。 关于此问题,其他学者从其它角度也进行了研究。 如钟敏(2009)在对 “ 泛珠三角 ”区域科技资源状况 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各省区的自主创新需要通过创新 合作和技术转移来实现,以主导与协同的创新分工模 式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 “ 泛珠三角 ”地区企业实 现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刘小斌、韩玉启 (2009)认为技术创新扩散与区域产业集群相互作用, 关乎到区域技术创新绩效。他们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 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描述了南京地区技术 创新扩散的现状,总结其现行的措施。在识别出当前 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产学研的协同、知识流的断层、 政府引导下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冲突和有效的评价机 制)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简要评述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有关学者开始 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能力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 了一定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研 究仍然偏少,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具体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点: (一)研究方法的使用尚不够科学合理,定性研 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如在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做分析时, 一些学者简单地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运 用定性研究方法,科研机构与高校等同地作为区域技 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也有学者做了定量研究, 但人工评价法较为常见,评价效果的主观因素较强, 科学性不足。再如,比较研究也是经济研究和管理研 究中的基本方法,然而从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在区域 技术创新研究中以个别区域作为对象研究的多,选择 多个区域做对比研究的少。 (二)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尚显狭窄,不够全面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地聚焦于区域技术创新 能力评价方法的选取、指标体系建立,以及区域技术 创新系统构成要素识别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 疑是重要的,但是从把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以更好地发 挥实践指导作用的高度出发,今后亟待扩大研究的范 围和深度。如区域技术创新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