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2 7卷第 5期 2 0 1 1经 中学生物学 Mi d d l e S c h o o l Bi o l o g y V0 1 2 7 No 5 2 0l 1 文件编号 : 1 0 0 37 5 8 6 ( 2 0 1 1 ) 0 50 0 5 30 3 1 文字分析 从近 5年高考详析捕食和竞 争关系 蔡利鹏 (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 中学 湖北宜昌4 4 3 0 0 0 ) 【 例 1 】 ( 2 0 0 9 年全国卷I 第 3 4 题) 某种植玉米 的农场, 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 也作为 人的粮食, 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 生产的牛 和鸡供人食用。 人、 牛、 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 的沼气作为能源、 沼渣、 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 此回答( 不考虑空间因素) : ( 2 )牛与鸡之间 ( 有, 无) 竞争关系, 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一 ,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答案: ( 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 ( 或牛食 玉米秸秆 、 鸡吃 玉米籽粒) 捕食与竞争捕食。 解析: 尽管牛与鸡都以玉米为食 , 但二者取食的 是玉米的不同部位, 不构成竞争关系。人与鸡一方面 都以玉米籽粒为食 , 构成竞争关系; 另一方面鸡供人 食用, 构成捕食关系。同理, 人与牛仅为捕食关系。 变式训练 : ( 2 0 o 9年全国卷第 5 题)下列属于 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 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 一种数量增加, 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 蚂蚁喜欢取 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 所以蚂蚁 常常保护蚜虫 , 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 有时蚜虫 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 故 为“ 互利共生” ; 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 油菜上采食, 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 而蜜蜂主要 采食花蜜, 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 细菌与噬菌体之间 为寄生; 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2 图形分析 2 1 食物网( 链 ) 【 例 2 】 ( 2 0 0 6 年江苏卷第 3 7题) 近年来, 一些 城镇、 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 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图 1 是某新建人工湖? 白 的生物类群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 题。 基酸 图 1 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 关系示意 该题所提供的答案为 D, 即种群增长率先上升后 下降。 学生认为曲线在任意一点的斜率即为种群的增 长率, 根据题目中所给图示, 从而判断选 D 。 但这样的 判断方法是否正确, 值得商榷。 种群的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数与种 群总数量之比。对于该题中的小球藻种群, 假设 t 时 刻种群个体数为N 1 , t: 时刻种群个体数为 2 , 则 t 到 t 时刻种群的增长率: :垒 2 ( t 1 ) 一 I f 而在 t 时刻曲线对应的斜率为AN At , 故从两者 数学表达式上可以判断出曲线的斜率并不是种群的 增长率, 而是增长速率。 所以原题答案 D图表示的增 长速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知, 在 K 2 值时, 不是增 长率最大, 而是增长速率最大。 根据题意小球藻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该模型的 假设认为种群增长率是关于种群大小的一次函数, 即 种群增长率= r x ( 1 一 N K ) , 故可以将“ 小球藻个体数一 时 间” 图形进行图形转换得到“ 种群增长率一 时间” 图形 ( 图4 ) , 即为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斟 枯 图 4 5 3 ( 1 )鱼类与贝类的关系是 答案: 捕食 、 竞争。 解析: 鱼类与贝类在此食物网中既处于相同的营 养级, 又处于相邻的两个营养级, 因而有竞争和捕食 两种关系。 2 2 曲线图 【 例 3 】 ( 2 0 1 0年新课标卷第 3 1 题) 假设 a , b 、 c 、 d 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 其 a 、 c 、 d的营养关系为 a b c , fl , 与 b的关系如图2 所 示, fl , 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 养生物, 请回答: 图 2 a 、 b两个种群的数量曲线 ( 1 )该生态系统 中 a 和 b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 竞争。 解析: 分析 8 1, 和 b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 最初 a 、 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b的 数量开始减少, 说明二者因生存能力不同, 表现为“ 你 死我活” 的竞争关系。 变式训练: ( 2 0 0 7 年全国卷第 5 题)图3 纵向 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 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 析 , 错误 的是( ) 妞 嫩 种 群 数 量 图 3 甲、 乙、 丙 3种鱼的数量曲线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 : D。 解析: 据图可知, 由于食物原因导致的三种鱼类 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们的食物分布区域有重 叠, 反映了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而三种鱼数量变 化曲线呈现出“ 先增加者( 被捕食者) 先减少, 后增加 者( 捕食者) 后减少” 的捕食关系。 。 。54 。 【 例 4 】 ( 2 0 1 0年四川卷第 3 0题第 部分 ) 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 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 主要生长着浒苔、 角叉苔等 海藻和滨螺、 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 为食, 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 1 )有人选择大小、 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 ( A 、 B ) , 把 B坑中的全部滨螺( 2 3 3只) 捉出, 移人几 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 响 , 结果如图 4所示 。 面1 0 0 警8 0 6 0 蒸4 0 2 0 鬓 0 豳i 靛 雹 糕 嫩 萋 23 鎏 4 罐 世 份 图 乙 图4 滨螺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示意 从种问关系角度看 ,浒苔和角叉苔是关 系。 答案: 竞争。 解析: 从图甲和图乙中浒苔和角叉苔数量变化规 律可知, 在滨螺的影响下 , 二者呈现出“ 此消彼长” 的 竞争关系。 2 3 柱状 图 【 例 5 】 ( 2 0 0 6 年全国卷 I 第 3 题) 锄足蟾蝌蚪、 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在条件相 同的四个池塘中, 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 各池蝌 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人不同数量的捕 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 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5 。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 蛐1 蛮 褒 每池塘水螈数量, 只 图5 每池塘水螈数量柱形图 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 长 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 案 : Ao 解析: 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它们为竞争 关系; 从水螈依次增加的蝌蚪数 目变化可知, 锄足蟾 蝌蚪下降数目明显,说明水螈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放 入水螈前后三种蝌蚪数量关系不一致 , 说明水螈改变 了三者的关系; 即便是没有水螈这种天敌存在, 锄足 蟾蝌蚪因为种间竞争和空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 能出现理想 的 J 型增长。 变式训练: ( 2 0 0 9 年浙江卷第 6 题) 经调查 , 某生 态系统中Y、 x 、 z 分别为第一、 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每 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 7甲所示( 图中每 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 化, 结果如图 6 乙所示。 蜩 籁 - 0 删 0 x Y z 营养级 x Y z 营养级 图 6 物种个体数量柱形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 专一引起 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 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 案 : A。 。 解析:据题意可知, Y 、 x 、 z可形成食物链 Y _ + x + Z 。若每一营养级从左到右的柱条依次标记为 1 、 2 、 3 、 4 、 5 ,据图可知 Z : 数量增多, x : 数量减少 , Y 和 Y : 数量减少, Y 5 数量增多, 而其他的物种数量变动不 、, _ 7 大。 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应该存在j 这样的关 系。x营养级的其他两种生物数量没有大的变动, 所 以竞争关系不明显 , D错误 ; z营养级生物既可以捕 食 x , 也可以捕食 Y, B错误; Y 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 由于捕食者 x 的减少导致的,可以看做是由于捕食 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另一方面Y 和 Y : 的减 少也可能是在与 Y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的,所以 C错误 。 3 图文分析 【 例 6 】 ( 2 0 0 8 年全国卷 I 第 2 题) 某水池有浮 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 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 势如图 7 ,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 鱼( 丙) , 一段时期后, 该水池甲、 乙、 丙三个种群中仅 剩一个种群 。 下列关于该水池 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 变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 黼 靛 熏 O 时 同 图7 甲、 乙物种的种群密度曲线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剩下 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剩下 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剩下丙种群 答案 : Co 解析: 从题干分析, 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最后只剩下甲种群; 再就图形信息可以确定甲是藻类 种群, 乙是浮游动物种群, 乙以甲为食, 两者之间为捕 食关系。 由于丙专门以乙为食 , 它们生活的水层相同, 因争夺空间、 水中氧等问题而存在竞争关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