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李久海(扬州唐城考古队江苏扬州!“#)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李久海 (669 7A= = B8C 94H95A B D7AEF4I J45:4 J76 :CK69489=BA6 6?69C东南文化!“ 年第 # 期总第 #$% 期&使者和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扬州后而进入内地, 对促进中外贸易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 扬州在各个方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形成了商贾云集、 人文荟萃; 南北货赂四会五达; 夜市千灯、 邸店密布的盛世景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池范围由原来的蜀岗上, 向蜀岗下发展, 于是出现了蜀岗上的子!衙“城和蜀岗下罗!大“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 东西宽七里三十步, 盖联蜀岗上下以为城”#$%的布局。 子城为官衙治所, 罗城为工商业者和市民居住区, 其城市规模仅次于当时的京都!西安和洛阳“城, 成为全国第三大都市, 时称 “扬一益二” , 享有 “扬州富庶甲天下” 之美誉。 唐末五代, 一场战争浩劫, 使一代繁华的扬州城被毁于一旦。 后周显德五年!&( 年“, 周世宗攻下扬州时, 扬州城已成为一片废墟, 于是命韩令坤修筑城池。“令坤以故城, 西据蜀岗, 北抱雷坡, 大而难守, 筑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小城” 是针对原来唐代的大!罗“城而言, 它只取唐大城的东南角一部分, 城的周长约 )* 里, 约等于唐大城的三分之一, 故称之为小城, 即周小城。 周小城虽有记载, 但其具体的城池范围和修筑情况一直是个迷团, 直到 )&( 年扬州宋大城西门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才真正揭开这个迷, 发现周小城的城门为一座敞开式方形过梁式的门洞结构, 城门外的两侧各置一马面。 城门和马面全部采用城砖包砌, 出门的道路直对城门洞, 而唐、 宋时期的出城道路一般都偏于主城门,通过发掘得知, 五代周小城的范围就是后来宋大城的范围。 北宋统一后, 扬州为广陵郡, 置淮南节度使, 治所以周小城为基础, 改周小城为宋州城。由于北宋时期社会安定, 使扬州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复苏和发展。 从文献上看, 未发现北宋有修筑城池的记载, 但从考古发掘中发现, 在北宋的中晚期, 城池曾进行过几次修筑, 如在宋大城西门遗址发掘中, 发现主城墙在北宋中期和晚期, 曾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筑。 第一次把原五代的城墙外包砖只保留 ) + * 米左右不等的基础, 而上部都是重新砌起, 城门洞内和出城的道路地面加高。 出城的道路由原直对城门洞, 改为向西北斜出, 路面采用契形砖侧立错缝横铺。 路中心用条石竖直平铺,路边有明排水沟, 两边排水沟外侧用砖错缝平铺成便道。 门道地面经长年出入行人的踩踏和车轮的碾压, 其路面砖多已破碎, 并遗留下两条凹沟形车辙痕, 可看出车轨宽约 ), - 米。 第二次是随前期敞开式城门形制, 改为封闭式瓮城时, 又进行了二次规模较大的修筑, 这时又把前期出城的道路向西北斜出, 改为向西南斜出, 其路面又垫高 ., -.米, 并在瓮城的包砖墙外, 又加包砖一层, 厚约., 米。 到南宋时, 为了适应战争防御形势的需 要, 主城门洞由原来 (, / 米宽缩小为 -, / 米, 便由原方形过梁式门洞改为砖砌券顶式门洞, 瓮城内的空间由原南北长 -*, *、 东西宽 )- 米缩小到南北长 *(, $、 东西宽 ), / 米。 尤其是瓮城的西城墙又加厚 ). 米, 使新旧墙体合为一体, 厚达成 *), $米。 这一时期的砖砌包墙, 砖与砖之间的粘合剂,是采用白灰和糯米汁掺合而成。 总之, 在每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时, 其城墙的地层堆积和砖砌包墙体,都会留下比较清晰的叠压关系和修筑痕迹。二、 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宋三城, 即宋大城、 堡城和夹城!图一“。 宋大城是在五代的周小城、 北宋的州城基础上修筑而成, 周长 ).). 米, 堡城和夹城为南宋时期修筑。堡城又称 “宝祐城” , 周长 (. 米, 夹城周长 */.米, 从考古调查、 勘测的数据与史料记载基本相吻合。 北宋末南宋初期, 由于北方金兵大批南下直接威胁到黄河流域以及南宋政权的稳定。 于是, 南宋建炎元年!)*/ 年“十月, 宋高宗南迁扬州,“命吕颐浩缮修城池, 二年!)* 年“十月, 命扬州浚隍修城, 旧称宋大城, 周长二千二百八十丈”#0%, 这时, 扬州不仅是南宋政权的临时都城, 而且也是抗金淮河前线的后方。 都迁临安!今杭州“后, 扬州又成为江北抗金的前沿阵地, 作为南宋政权的国之北门, 为适应防御形势的需要, 这时, 一方面把原北宋的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加固, 并改北宋州城为大城, 即宋大城。 同时, 在乾道、 淳熙年间 !)0( + )/( 年“, 扬州主管郭棣认为蜀岗上的汉唐故城 “凭高临下, 四面险固” , 可据以防守来犯之金兵, 于是又在唐子城内西半部的废墟上修筑 “堡寨城” !又名 “堡城” “, 与作为州城的宋大城南北相对峙, 不久又在其间筑夹城, 疏两濠#/%。 这样, 扬州宋城由原来一个城圈发展成三个城圈, 宋三城的布局形成。 堡塞城的修筑, 目的在于利用蜀岗上的高峻地势,“倚栏舒眺, 见百时里秋毫, 杜他日伏戌之患” 。 宋三城南北串通, 前后呼应, 构成了一座防御坚固的军事堡垒, 远非北宋州城所能比拟。 南宋后期, 北方金朝受蒙古的压迫, 于嘉定七年!)*)$年“五月迁都汴!今开封“。 这样, 作为南宋国之门的扬州, 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必须在城市防御设施上采取一系列新的防犯措施,“修筑城池, 屯驻!“重兵”!“#。“嘉定年间, 崔与之权知扬州事, 即至, 竣濠广有二丈, 深二丈。 开月河, 置钓桥。 州城与堡寨城不相属, 旧筑夹城往来, 为易以甓”!$#。 不难看出, 崔与之修筑城池的每一项目, 都与战争直接相关, 在 %&( 年南宋与蒙古军联合灭金后, 双方开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 淳祐十二年)%&* 年+,蒙古灭大理国进而包抄南宋。 作为南宋抗元防线上的军事重镇扬州, 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这时, 南宋权相贾似道一方面摄于蒙古的威力, 暗中派人乞和, 愿意称臣纳币, 划江为界; 一方面又迫于朝廷的压力, 不得不筑城抵抗。 于宝祐二年至三年 )%&*( , %&* 年+, 对蜀岗上的堡寨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用军三万人” 。 重修后的堡寨城改名宝祐城。 从 %$“- 年以来, 我们先后对宝祐城的北图一 . .扬州宋三城平面图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东南文化!“ 年第 # 期总第 #$% 期&%城垣和东城垣, 宋大城的西城垣以及宋大城的西门和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 南宋时期的城墙外侧,全部采用城砖包砌, 在砖与砖之间的粘合剂为白灰和糯米汁掺合而成。 而南宋以前, 扬州城垣, 除在城门和角楼的重点部位采用砖砌外, 其余地区均为版筑的夯土城墙, 砖的粘合剂均为黄粘土。 所以在发掘过程中, 虽然大部分城砖早被拆除运走,但在南宋地层的外表, 有的地方砖砌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并还残留有碎砖和一层白灰层。 通过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地层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 说明在南宋时期城墙的修筑比较频繁, 城墙不仅加厚增高, 而且全部采用城砖包砌。 城门的形制和结构由原来的敞开式变为封闭式瓮城, 如宋大城的东门由原来的单瓮城形制改为双瓮城形制, 其城门洞结构由原来的方形木构过梁式改为砖构券顶式门洞。 咸淳五年!“#$% 年&起,“以李庭芝为两淮制置大使, 兼知扬州” , 在宝祐城的西城外, 利用其高峻的地势, 又加筑了一道城防设施,“始, 平山堂瞰扬州敌至, 则构望楼, 其上张弓弩, 以射城中。 李庭仍筑大城包之”“(。 这样, 使宋三城的抵抗防御能力更加坚固, 元兵围扬州久攻不下。 就在南宋朝廷降元后, 扬州的宋将李庭芝仍孤垒抗元, 足以说明宋三城的防御设施是多么坚固。三、 扬州城的考古研究价值宋大城西门遗址于 “%) 年冬, 在市区西门街改造建设工程中发现, 并进行全面考古发掘。 通过发掘发现宋大城遗址最早始建于五代, 是在五代周小城, 北宋州城西门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 经历了五代、 宋、 元、 明、 清五个朝代近千年的历史, 其中各个时代的城墙基础, 砖铺路面的地层叠压关系极为清晰, 为目前我国城市考古中所罕见。 尤其是五代周小城遗址的发现, 弥补了历史文献资料之不足。 它的发现对研究扬州五代周小城, 北宋州城和南大城的继承关系, 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宋大城西城门的形制由原五代、 北宋前期的敞开式马面, 改为北宋后期封闭式瓮城; 城门洞结构由原北宋以前的木构过梁式方形门洞改为南宋时期的砌券顶式门洞, 增强了防御能力, 避免了战火的毁坏。 宋代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于战争, 给城池的防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南宋时期, 战争日趋频繁。 扬州作为南宋政权江北前沿的战略要地, 在修筑城池上必须采取一系列防犯措施。 城墙普遍加厚加高, 城墙内外全部采用城砖包砌, 改变了过去只是在城门和转角的局部地段用砖包砌; 护城河疏宽疏深。 宋大城西城门洞的宽度由原来北宋时期的 )* + 米, 改为南宋时期 ,* + 米。 城门洞缩小,便于防守。 同时, 砖砌券顶式门洞比木构过梁式门洞更为坚固。 这是目前最早的实物例证。 它把我国木构过梁式的方形城门向砖砌券顶式是圆制转变的历史提早了 “- 多年。宋大城东门遗址于 #- 年 # 月, 在配合市区古运河风光带改造建设工程时发现。 现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从目前所发现的情况看, 该门址为一座双瓮城形制, 其规模较大, 结构复杂, 内外瓮城的南北两侧均有便门便道, 共有 + 座门道, 为我国城门遗址中所罕见,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代城门遗址中最早的实物例证。 这种形制、 结构的城门被后来的明代都城南京中华门所采用。 宋大城西门和东门遗址的发现, 对研究我国城市的发展史、古代建筑史、 军事防御史以及古代城门史的演变关系, 提供了一批珍贵的科学资料。从目前的考古发掘、 调查和已收集的宋代各种铭文城砖, 已达百余种, 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以部队编制番号的铭文, 如 “扬州武锋军”、“扬州武定军” 、“扬州精锐军” 、“镇江武锋军” 、“镇江敢勇军” 、“镇江精锐军” 等; 第二类是以官府性质的铭文, 如 “大使府烧造” 、“扬州后泰” 、“镇江官府砖” 等; 第三类是以纪年的铭文, 如 “绍熙三年二月内部司烧造六合城砖” 等; 第四类是以窑户的铭文, 如 “窑户周三” 、“窑户李八” 等; 第五类是以干支的铭文, 如 “甲日” 、“甲成” 等。 在这批宋代铭文砖中以部队番号的铭文最为突出, 足以说明南宋扬州城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是何等重要。四、 结语综上所述, 扬州宋三城的出现与唐代二重城一样, 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只不过两者的性质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唐代蜀岗上下二重城的出现, 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而宋三城的形成, 完全是为了防御形势的需要。“( 水经注 。#( 史记六国表 。,( 后汉书郡国志注 。.(雍正 扬州府志城池 。)( 方舆纪要 。+(王象之 舆地纪胜 卷三十七。/( %( 宋史宁宗本纪 。$( “-( 重修扬州府志城池志 。“( 宋史李庭芝传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