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伦 理 学 研 究“道德资本” 这一范畴, 自其提出之日起, 就存在着各种争议与质疑。但是,经济伦理学的发展证明,“道德资本”不仅逐渐成为了经济伦理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一系列的争论中, 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本文将以 “人” 为中心,从经济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三个角度, 对 “道德资本” 这一范畴做一些探索和阐述。一、经济学的视角:另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指向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制造者、参加者和归宿, 假若经济学离开对 “人” 这个主体的分析,将人游离于自身之外, 不仅会使整个经济活动变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而且经济学自身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可以说, 无法理解人, 就无法理解整个经济学的架构。也正是如此,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才在其 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指出,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 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1。但是, 综观经济学史,“人” 这个主体却一直是被经济学 (家 ) 所忽视的对象, 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随着经济学自身极大地完善了数字化及实证的科学手段后, 这种对 “人” 的忽视的局面显得愈加明显。他们试图把经济学科建设成一门“价值中立” 的 “科学” , 为此, 主张必须把价值问题从经济学的领域中清除出去,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像道德监察官那样带着某种任意的标准和主观价值判断的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来研究社以人为本的“道德资本”尹明涛内容提要“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关键词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尹明涛,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210097203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会事实, 那将是徒劳无益的。”2其结果是, 在漫长的经济学史上, 人完全被 “经济人” 所代替, 成为了经济学中唯一确信的人的存在方式。尽管作为概念, 人还时有出现, 诸如劳动者、 工厂主、 销售商、 经纪人、“鲁宾逊” 等等, 但是, 这些人都是已经丧失了人性的、 被抽象成惟有经济利益最大化的 “人” , 他们实际上 (经济学家眼中是 “它们”) 是没有感情、 失去人性的 “经济动物” , 至多也不过是作者导演的经济悲喜剧中的一种“摆设” 。对此, 马丁 霍利斯与爱德华 内尔讽刺道:“他不高不矮、 不胖不瘦、 不曾结婚也不是单身汉。我们不知道他是否爱狗、 爱他的妻子或喜欢儿童游戏胜于喜欢诗。 我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但我们知道,无论他要干什么, 他会不顾一切地以最大化的方式得到它。”3在这里,“人” 仅仅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 他可有可无, 不再具有任何的 “能动” 意义,就如同 “泰罗制” 管理下的人们, 他们与物直接等同; 他们是一个受动者, 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已经被机器和原材料所决定, 他们工作的节奏也已经被流水线的速度所规定, 他们只是机器的一个延长部分, 从而将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的因素完全排除出了经济活动之外。很显然, 这不仅无益于经济学科的建设,同样也无益于经济发展本身。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假若人不能作为真正的或完美意义上的人而存在, 甚或成为一个消极被动甚至反动的 存在物 , 那么不管技术设备有多好、 物质资源有多丰富, 其生产力水平注定是提不高的。”4“设想某一经济体系拥有土地和可进行再生产的物质资本, 包括如同美国现在所可能拥有的生产技术, 但是他的运转却受到下列的各种约束: 不可能有人取得任何职业经验; 没有受过任何的学校教育;除了所居住地区的信息之外, 谁也不拥有任何别的经济信息; 每个人都受其所在环境的巨大约束;人的平均寿命仅仅为40。在这样的情况下, 经济生产肯定会悲剧性的大大下降。除非通过人力投资使人的能力显著的提高,(否则 ) 低水平的产出必定会与极其僵硬的经济组织同时并存。”5可以说, 经济学中的这种 “见物不见人” 的非人化研究状况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有了一些改变。虽然当时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其初衷是为了解释二战后德、日等国迅速复兴的文化根源, 但是这一概念对人的教育水平、 文化背景以及伦理规范等因素的关注,却第一次破天荒地将人作为经济学的主体纳入了考察对象,使人重新被注意到并重新回到了经济学的视野之中。 但是, 这时候的人仍然是没有被真正理解的 “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力资本所关注的主体主要是作为独立个体的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等因素, 却忽略了最为根本且最为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即道德关系。因此, 只有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人, 建立人, 才能真正地认识人, 使人重新回归到经济学中来。无疑,“道德资本” 这一范畴的提出, 这时候就具有了重要的转向意义。如果说人力资本的出现, 使 “人” 从 “经济人” 中复活过来, 并重新回到了经济生活中来的话, 那么 “道德资本” 范畴的确立, 则使经济学中的 “人” 第一次在社会关系中尤其是道德关系中被真正地理解为 “人” 。它不仅要求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中打量人, 而且认为, 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本身就是参与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本。诚如王小锡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所有经济行为都是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的一种表态方式, 即使仅仅是为了活命的最简单的经济行为, 也是在一定层面上的生存目标的 自主 表达。否则,人的 经济行为就该遭到怀疑,人的经济行为将 变质 为动物的行为。”7因此,“经济并不是一个纯而又纯的投入产出的物质的或数量的问题, 它必然地内涵着伦理问题。不内涵伦理的经济无法理解, 也不可能存在。”8伦理道德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 它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本效益的获得, 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程度不像物质资本那样具有恒定性,它物化于人本身,它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取决于人自身的活动, 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意识, 即道德素质的驱使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功效。换句话说就是, 任何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经济成果都是精神化了的物。商品生产者作为经济主体, 他生产商品的过程就是其人格化的过程; 商品作为物, 同样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人格9。试想, 假若把 “人” 抽象出来而仅仅作为一种实物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的话, 那204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伦 理 学 研 究么, 可以想象的是, 整个生产过程也必定无法运行, 同样, 一切的 “资本” 也就无所谓资本了, 至多只是作为一种资产与资源而存在。由此可见, 人, 尤其是一个拥有道德人格并在社会关系中被正确理解的人对于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性。难怪阿马蒂亚 森要感叹,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逐渐分离,不仅使伦理学丧失了基础, 同样也使经济学自身走向了绝境10。以为经济学必然以物为中心来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显然, 这是一种天大的误会与莫大的过失。如果说, 在经济学创始初期, 面对刚刚从贫穷与饥饿中摆脱出来的人类来说, 我们还有理由忽视 “人” 的存在,以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及中心的话, 那么, 在面对经济发展、 文明进步、人类自主意识强化的今天, 我们则很有必要反躬自问: 经济学是否还有必要以 “物” 为中心? !毫无疑问,“道德资本” 已经为经济学的发展指出了另一个有益方向: 它以经济生活中的人及其人的关系为对象,以人为基点而展开理论体系; 一句话, 是一种以 “人” 为中心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二、伦理学的视角:对人利益追求的一种重新正视传统的道义论一向否认人的利益追求, 它们通常以抽象的人性观为基础,注重动机的合理性, 却往往将义利分离开来甚至直接对立。他们认为利益(或效率)不应当是道德关注的中心, 伦理学应当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道义, 即道德原则和规范, 强调事物或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而非形而下的多变的利益。为此, 他们认为, 市场经济中一切的不道德现象都源于人们对利益或效率的追寻, 因此只有对市场的赢利原则进行 “基础性的批判” ,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不道德性。显然, 这种道义论的立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即纯经济合理性导致经济与道德相背离的一面,却 “忽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手段的贡献,和经济刺激对实现伦理目标的帮助”11。事实上, 离开人的利益谈道德, 道德就是空谈。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2在其本质上,“道德之为道德, 不仅在于主张什么、 觉悟如何, 更在于其特殊功能的发挥获得了什么。 ”13可以说,“人类社会只相信那些最能促进他们整体幸福的那种思想品质才被称为 道德的 。 ”14就如同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那样,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智慧或学问,是让人们过得更幸福的生活艺术, 而并不是悬空不着的精神幻觉。在以往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 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站在与经济学相对立的立场上来谈问题,显然, 这是错误的。 “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 并非人为道德而存在。”15利益作为人的一种本质需要, 道德理应为促进人们的利益服务, 也唯其如此, 伦理道德才具有其应有的生命力。正如韩朝华博士所说:“拒斥个人利益、 否定个人自主的道德批判可以义高云薄、 慷慨激昂, 却贴不准市场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内涵。这样的道德批判往往诱导人们注重结果的均平, 而忽略自我责任和自我进取。 它长于煽情, 拙于建设。 它容易使人对传统社会中的安全感和僵化秩序幻发温情脉脉的憧憬, 而对承受转型期的痛苦的必要性产生怀疑。”16事实上, 追求个体正当的经济利益与遵循道德的前进方向并不相违背。就人类道德生活目的本身来说, 并不排除、 也不应该排除人们的正当的经济利益。正当的经济利益追求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道德权利, 因而是合乎道德且应当也是道德所应提倡的价值行为。“道德资本” 这一范畴的提出, 正是王小锡先生试图使现实经济生活中的 “善” 与 “效率” 重新走向统一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它试图 “从经济与道德的耦合点出发, 发掘两者的动力点, 强调经济与道德互为目的与手段, 确立道德标准与经济目的的一致性”17, 为此, 它摈弃了以往道义论对人的利益的忽视, 不仅要求道德内在追求动机的合理性,而且也注重道德行为结果的效果和效益, 从而使道德从抽象的 “道德境界” 转化为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功德无量” 。可以说,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尤其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一主题未变的现实情况之下, 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重建意义。“道德资本” 首先强调的是道德的 “资本性” ,即效益性。 “所谓 道德资本 , 从内涵上, 它是指投入经济运行过程, 以传统习俗、 内心信念、 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 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205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期2造新价值, 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 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18可以说, 它正是通过对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考察, 运用功利量化分析和经济表达形式, 对道德的建构过程进行了解构, 从而重新建构了人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它又把自身与抑制人性、 将欲望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道德体系严格地划分了开来。总之, 当我们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时候, 不能在严厉压抑个体的传统文化惯性的影响下走向极端, 甚至连人的正当利益追求也忌讳起来。尤其是在现当代,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之际, 我们所主张的道德不应当仅仅只是目的, 同样相对于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