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论文集战略篇依据国策发展中医药吉军中国中医研究院( 北京1 0 0 7 0 0 )一、中医药政策与中西医比较关于中医药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业界争论颇多,中医药发展究竟走什么路,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医药的政策是否对路,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能否健康发展。最近几年,我国政府的中医药政策令人鼓舞,中医药同仁为之振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互相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该文件还指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根据政府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科技人员所要做的是,通过比较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清醒地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岳风先研究员对中西医备自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比较,并对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中医药学以宏观知识为基础,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以微观知识为基础,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那么,宏观与微观各自的优劣是什么? 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能够保障对其整体认识的准确性,但不能保障对事物局部认识的精确性;从微观认识客观事物,能够保障对其局部认识的精确性,但不能保障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准确性。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宏观包括J f =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并加深对宏观的认识,但微观决不能包含并统帅宏观。上述精辟见解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有利。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化并丰富先人对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同时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主要是中医药在微观层面的认识不足。下面重点谈一谈保持和发展中医鲥自身的优势。二、中医药在宏观上的优势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与西医约相比,中医药体系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3 恒动观念:4 药食同源;5 个性治疗:6 适度原则:7 心身结合:8 追求平衡。前三点优势特缸已经得到公认住此不做赘述。现在本人提出另外五点,特阐释如n1 关_ 丁二药食同源:现代医学认为,药物包括治疗药物、诊断药物及预防t l - l j 药,为r 全匝评 占各种因素对药物的影响,有不少学者也将人们摄入的食物和饮料,甚至烟、酒和薄晶以及环境化学物质等视为“药物”进行研究,这样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扩大化,它涵盖了更加r 泛的物质。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的理念,它运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考虑各种因素列入体谜康的影响,中医药理论中将食物视为治病养生的重要因素。先人在K 5 l = | 的实践中,对鲥物、食物等物质的性质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它们凋整人体出现的阴阳失衡。庄中医的认识中,多数食物与药物相比,只不过是性质比较平和而已。淡到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不能不谈保健食,错,如今有许多患者都在服药治惦删,闩行选粥相关的保健食占 l 。在我国大约育7 0 8 0 保健食品的配方绍成是中鲔饮片,由这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论文集战略篇种配方成份构成的保健食品决定了其保健功能本来应当用中医药术语来表达,进而根据功能规定相应的适应人群。可是,现行的行政管理法规( 包括技术规范) 却用稻医的术语来表达,并且只限定二十多种功能,这种技术规范根本不适用于由中药组成的保健食品,如果硬性实行这种管理规范,其潜在危险如同盲人骑瞎马,广大消费者自行选用难免刚错品种,将适用对象搞错,不但不能保健,反而招来不良后果。中医大夫临床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行选用保健食品对医生用药的影响,保健食品如与药品配合得当,则有助于提高疗效,否则会对疗效产生干扰。另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保健食品,对于患者所用的由中药组成的保健食品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运用,以保证对症选用相关的保健食品。2 关于适度原则:中医治病用药有一条“中病即止”的原则,中医用药的中病即I h 是一种追求恰到好处效果的体现也可称为适度原则。用药或其它治疗手段,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如果治疗太过,则会对人体造成新的伤害,因为任何药物都是有偏性的;如柴治疗不足,则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阴阳平衡也不能恢复。临床上经常会有医生告诉患者病愈后,再原方汤药服用几剂,巩固疗效。这一做法属于画蛇添足,实无必要。当然,如果医生所开方药是针对患者其它临床表现的,则另当别论。3 关于心身结合:心身结合治疗疾病,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中医临床时时常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通过适当的信息交流,常常能够找出导致躯体疾病的情志因素进而通过积极调整患者的情志活动,努力消除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心理因素,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良好体现。事实上,很多患者的躯体疾病经常是由于不良情志因素引起,而表现为躯体疾病,医生在临症时一定特别注意这一情况,要有意识地找出导致躯体疾病的情志因素,究竟哪些患者属于此类情形,要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4 关于个性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任何一个医生来晚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医强调每个患者的特点,主张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根据因人而宜,困时而宜,因地而宣的治疗理念。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治疗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医生治疗时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火。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多数患者的适用是正确的,但对于少数患者就会出现不适阁的情形,这种不适用的情形经常是由于体质特点、年龄、气候、季节、情绪等因素导致,因此,医生应当尽量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患者自身的平衡状态。5 关于追求平衡:这里所说的平衡是指中医的阴阳平衡。人体通常具备自我恢复的能力,疾病的自瘛是人体自我纠正阴阳失调的过程,自癔能力是疾病治瘪的基础,如何患者已经失去自癔的能力,医生的手段再高明也无法让患者康复。正是因为医生接触的大部分患者都具有1 3 瘾能力,才使得这些患者有了康复的可能。中医对这类患者施演,就是在运剧各种手段帮助人体重新建立阴阳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治疗的总原则是恢复阴阳平衡。各娄医疗措施f 包括中医之外的医疗措施) 都应视为帮助人体恢复代谢平衡的手段,只不过不同的医疗措施所平衡的内容有所不同罢了。阴阳失衡即为病态,在中医的眼里没有“弧健康”状态,中医对于阴刚失衡的各种表现制定的总则就是让人体重新建立阴阳平衡。因为只有阴刚平衡才是常态即健康状态。患者借助医生重新建立的阴刚平衡是动态的,与其以前| ! | 勺| 垌阳平衡状态是不同的。这种诊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独有的,它充分显示出我1 f g l 先的智慧。医生临症时应当认真考察、分析患者的自癔能力及其阴阳火衡状况,进而制定恰当的治疗刀案,利用合理的资源帮助其恢复阴阳平衡。四、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弥补微观上的不足中医药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F ,努力利H j 现代科技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之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沦坛论文集战略篇处。这一点,在业内已有不少人在努力尝试。现代的中医不能总是停留在先入的认识水半上,一定要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是在当时社会条什r形成的,但不应长期停留在宏观的认识上,还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深入,例如:从二踢脚到火箭,从风筝到飞机,从司南到卫星定位,从种人痘列接种疫苗等,我们祖先的科技发明,到了近代未能及时与新的科技进步相结合,仍然停留在古代的科技水平上,结果我们落伍了。到了今天,由于我们努力将古代的科技发明与现代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进而发展了占代的科技发明,深化了认识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在许多科技领域又重新回到了先进行列。中医药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形,中医对于很多疾病的诊治水平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提高,要想有所提高就必须大力B I 入现代科技手段,借助这些手段深化中医的认识水平,从而丰富中医理论。中医药弥补自身不足时,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包括西医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可以拿来为中医药发展服务。耍正确对待西医的研究成果及现代利技手段的引入,引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药,让它为中医药服务,而非用西医药来取代中医药。要坚决摒弃“拒绝西医药”的错误观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观察疗效等方面要大胆运用各种现代技术与成果。历史上,中医药发展从来就是能够吸收、包容各种外米事物的,并将其“洋为中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中医药的丰富与发展。中医临床医生应当善于利用各种工作条件深化中医蓟理论的认识,例如,对于同样是高血压痛2 期的患者,要比较不同证型的患者血脂异常情况,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就能得山相关结论,进而找出离血压病2 期患者血脂异常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再比如,比较同一批流感患者中不同证型的血象分类异常情况有何特点,进而找出血象异常分类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在此只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深化中医认识的具体做法,临床上情况会比较复杂,需要每位医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去设计自己的研究思路,只要有利于深化中医的认识,就应当努力去探索。五、结束语尽管我国政府已为中医药发展确定了大政方针,然而中医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午多困难,作为中医药队伍的骨干力量,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应当持有正确的发展观,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中医药体系,努力消除各种糊涂观念给中医药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扩火自身知识面,充分运用中医临床的相关资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