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中考古诗词赏析赏析汇编苏教版八年级下中考古诗词赏析赏析汇编 十六、 (2005 年山东省高青县)读诗,然后回答 910 题(4 分)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 分) 10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2 分)答: 十六:9、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10、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 边塞的悲凉。(2006 年湖北仙桃)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然后答题。 (3 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 (限 2 个字) 。 (1 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 ;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 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 ,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6 (1)雁去(1 分) (2)C(2 分)四、 (2007 年遵义市)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 分)答: 20、从“长烟落日” ,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 分)答: 2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 四:19、睡觉(2 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 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 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 1 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 2 分。共 4 分) 十七、 (2007 年孝感)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回答问题。 (3 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 (限 2 个字) 。 (1 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 ;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 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 管悠悠霜满地” ,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十七:1、雁去 2、C 二十、 (2007 年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完成下列三题。 (5 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 分) 答: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 分) 答: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 分) 答: 二十:(1)本题 2 分,一点 1 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 酬、有家难归” 、 “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 1 分。借边 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 艰辛。 (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 、 “渲染气氛”之类的 内容,也得 1 分) (3)本题 2 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 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十一(2005 年辽宁课改实验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 “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十一:C 二十五、 (百色市 2007 年)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回答 78 题。 (5 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 满。 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 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 分) 答: 二十五 7、B 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 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 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 特殊背景。 (1 分) 三.(2008 年浙江金华)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答: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 (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十八、 (2009 新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 13-17 题(5 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 分)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 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 “长烟落日” “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 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十八、13.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4.C十一(2005 年辽宁课改实验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 “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十一:C二十六.(2005 年沈阳市课改区)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 ,为历代所传 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 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 “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二十六.:1、 “秋思之祖 ” 思乡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 C 三十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 2.小令中“枯藤” “老树”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景象? 答: 3.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