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 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杉牧( 厦门大学历史系361005)总体性研究李伯重选取 18231829 年的华亭娄县地区, 使用生产法和收入法, 对 1820 年代华娄地区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分析, 获得了对 1820 年代华娄地区 GDP、 就业状况、 贸易等情况的直观认识, 进一步指出, 19 世纪初期的华娄地区经济乃至江南经济已经是早期的近代经济, 这是我们认识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 的重要参考。马明堂从经济、 政治、 意识形态三方面分析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衰落的原因。土地制度方行在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 一文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的土地产权交易分为三个层次, 分析了加找、 亲邻优先的发展变化, 认为清代前期土地产权交易的发展, 使封建性的地权交易发展到了极致, 而地权交易配置资源的社会经济功能也日益显著, 这一切都是清代经济发展的明显反映。刘岸冰以契约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从土地转让方面对徽州民间契约经济的发展及维系进行探讨。任志强等以文献文书为依据, 对讨论明清土地所有权时常被引用的 “民间执业, 全以契券为凭” 提出质疑。吴秉坤利用最新发现的一批徽州典当契约, 对“典” “当”有别的惯常认识提出不同看法, 证明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可以交互使用。顾剑徵撰文介绍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近千件清代土地买卖以及其它产权交易的契约文书。经济形态王福昌等讨论了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租佃制度诸主要形态, 证明了土地生态类型以及土地所有者、 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结合的频繁变动, 都深刻影响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流变。方行将那些以货币交纳但又不同于完全意义的货币地租的地租形态定义为 “非典型货币地租” , 并指出, 相对于农产品商品生产而言, 清代前期货币地租发展缓慢。郑振满等重新整理了 1983 年森正夫与傅衣凌、 杨国桢有关“明清时代地主土地所有及农民有关土地诸权利的特点” 问题的讨论发言, 重现当年最新研究动向。瑏瑠唐文基等利用数百份清代经济契约文书, 辅以实地调查, 对闽侯郑氏四代地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寻踪探影, 特别描述了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前期郑宗梓进行规模商品性生产的经营活动。瑏瑡肖文评分析了大埔县湖寮双坑村 20 余通碑刻所反映的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 乡村宗族建构过程、 村民为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努力以及乡村民俗活动。瑏瑢王健以明清以来的苏州、 松江地区为例, 考察民间祠庙的日常运作, 包括其收入、 产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僧俗关系等, 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民间信仰的内涵。瑏瑣根据明代佛教方志, 曹刚华对寺院田产的来源、 耕作模式以及农作物等作了介绍, 并讲述了明代寺院田产与民间田产的纠纷。瑏瑤以清代武昌府为例, 潘大礼等主要从经济视角对节妇的家庭经济角色进行了探究, 重新审视了“男主外女主内” 的伦理观念。瑏瑥冯尔康在讨论清代宗族兴学助学问题时, 特别指出, 读书需要投资, 学田和其他公产的专门拨款, 是宗族兴学助541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李伯重: 从 1820 年代华亭娄县地区 GDP 看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 , 清华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3 期。马明堂: 明清资本主义的出现和衰落的原因探析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第 1 期。方行: 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2 期。刘岸冰: 明清徽州民间社会的契约经济 , 上海经济研究 2009 年第 7 期。任志强、 方卫军 : “民间执业, 全以契券为凭” 质疑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2 期。吴秉坤: 清至民国徽州田宅典当契约探析兼与郑力民先生商榷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顾剑徵: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 , 浙江档案 2009 年第 3 期。王福昌、 罗莉: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生态根源 , 农业考古 2009 年第 1 期。方行: 清代前期的货币地租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3 期。郑振满、 郑志章整理: 森正夫与傅衣凌、 杨国桢先生论明清地主、 农民土地权利与地方社会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年第 1 期。唐文基、 陈永正: 清代福建经营地主的典型 以闽侯汤院乡郑氏家族为例 , 闽江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1 期。肖文评: 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明清时期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为例 , 农业考古 2009 年第 3 期。王健: 明清以来苏松地区民间祠庙的收入、 产权与僧俗关系 , 史林 2009 年第 5 期。曹刚华: 明代佛教寺院农业问题初探 以明代佛教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中国地方志 2009 年第 6 期。潘大礼、 张绪: 节妇在家庭中的经济角色研究 以清代武昌府为例 , 孝感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1 期。学的资金来源。明清时期, 某些桥梁、 渡口为保障正常运作而设有桥渡田地, 张艳芳讨论了这些桥渡田地的来源和管理。清代, 贵州义学经费来源可以分为官府出资和民间捐设两种。许庆如将贵州义学经费来源特点总结为: 经费来源多样化, 由官方到民间的经费来源演变趋势, 民族性特色鲜明。赵连稳考察的清代北京书院在经费上与地处边疆的贵州义学存在极大差异: 自主经营是清代北京书院筹集经费的主要途径, 官方和官方色彩的捐赠比例较大。张劲松以九江德安乡绅燕笙于道光二十四年撰写的书院说 为例, 讨论清代县邑书院经济活动的若干特点, 尤其关注书院学田经营问题。叶后坡介绍了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学田的设置情况, 包括学田的来源、 规模、 收入使用等。宋燕辉则从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生产销售及其自由雇佣劳动状况切入, 认为明代后期的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态环境与资源胡英泽通过对明代若干征战行军路线、 战争进程的梳理, 考察了野战状态下的水源供应与防守状态下的生活用水, 揭示了日常生活用水在明代九边守战历史中的重要性, 认为明代九边守战的生活用水其实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动态的相互关系。赵珍系统考察了有清一代塞外围场格局与动物资源的变动, 强调资源存量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生态危机与塞外围场乃至清代以来东北、 华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变迁的联动关系。李玉尚等以朝鲜为参照系, 同时比照中国的情况, 初步勾勒出中国黄渤海和朝鲜半岛海域的鲱鱼变动情况, 发现两个地方种群之间的变动趋势没有相关性, 其变动与对马暖流的强弱、 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有关。瑏瑠刘兴亮、 袁轶峰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明清时期江西和贵州的虎患, 前者反对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 最终导致虎患发生的观点, 认为虎患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后者依然认为正是密集性、 掠夺式开发破坏了老虎生境, 才使得虎患严重。瑏瑡衷海燕将粤东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矿产开发相联系。瑏瑢朱凤祥阐述了清代自然灾害对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的戕害、 畜力资源的摧残、 农作物及耕地的毁坏等方面的影响。瑏瑣严奇岩结合历史学与灾害学的理论与方法, 以十年为一时段, 对明清贵州 470 年的资料统计分析, 据以系统研究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区域特征。瑏瑤冯玉新对清代新疆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梳理, 探讨了本区自然灾害的频次特征、 阶段特征和空间特征, 以及干湿演变状况、 政府应对措施等问题。瑏瑥张青瑶等利用方志蝗灾记录, 结合正史等资料, 对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虫灾害发生的年际变化、 月际变化、 空间分布等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瑏瑦陈业新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 根据档案记载, 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洪涝灾害的灾害次数、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等级分布等基本概况进行了系统考察, 指称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 。瑏瑧赵赟通过对清代苏北沿海风暴潮灾资料的系统收集、 鉴别和评估, 实现了潮灾等级序列的重建, 剖析了清代苏北沿海潮灾的时空特点、 频次与强度, 介绍了修筑海堤与避潮墩以及张謇“南通模式” 等潮灾风险防范。瑏瑨高琪在大量整理明清湖北洪涝灾害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及其641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 年第 2 期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瑏瑦瑏瑧瑏瑨冯尔康: 清代宗族的兴学助学及其历史意义 , 清史研究 2009 年第 2 期。张艳芳: 明清时期的桥渡田地 , 历史教学 2009 年第 20 期。许庆如: 清代贵州义学经费来源探析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2 期。赵连稳: 清代北京书院经费筹措途径及演变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2 期。张劲松: 清代书院学田的经营困境与纾解努力 : 一个乡绅的视角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2 期。叶后坡: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学田研究 , 传承 2009 年第 7 期。宋燕辉: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 南昌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3 期。胡英泽: 明代九边守战与生活用水 , 史林 2009 年第 5 期。赵珍: 清代塞外围场格局与动物资源盛衰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 年第 1 辑。李玉尚、 陈亮: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 中国农史 2009 年第 2 期。刘兴亮: 明清时期江西境内的虎患及相关问题研究 , 古今农业 2009 年第 2 期; 袁轶峰: 明清时期贵州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虎患 , 农业考古 2009 年第 6 期。衷海燕: 明清粤东山区的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 学术研究 2009 年第 10 期。朱凤祥: 我国清代自然灾害与小农经济探讨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年第 14 期。严奇岩: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 , 中国农史 2009 年第 4 期。冯玉新: 清代新疆自然灾害初探 , 历史教学 2009 年第 22 期。张青瑶、 初建朋: 明清晋北蝗灾统计特征及灾情分析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年第 5 期。陈业新: 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 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 年第 2 辑。赵赟: 清代苏北沿海的潮灾与风险防范 , 中国农史 2009 年第 4 期。经济社会影响, 进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农业刘炳涛选取韩城、 郃阳、 朝邑三县, 再就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滩地以外村民的营生方式进行探讨, 他指出, 面对不同的地域环境, 村民营生方式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而这种多样性又是村民对地域环境差异性的能动适应。鲁靖康等以地区农业发展、 变迁为着眼点, 对清代新疆屯垦予以积极评价。冯玉新具体考察了清代哈密以大规模屯田、 水利建设为特征的农业开发, 肯定贡献的同时, 也强调农业技术水平的相对滞后及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杨屹简要概述了清代前期秦州的农业开发状况及其长期性生态后果。张义勇等主要阐述了清代推行的重农、 移民垦荒、 修建避暑山庄诸方面政策对滦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龚志强等考察了明清时期庐山从山脚逐级向上伸展到山腰直至顶峰的全面开发进程, 遗憾地是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王福昌则通过对明清时期广东从化乡村开发的考察, 打破人们开发往往伴随着生态恶化的印象, 提供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景象。张修桂讲述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太湖的变迁过程, 及至明清, 太湖地区的排水系统基本理顺, 但湖泊面积不断缩小。陈恩虎以方志资料为主体, 考察了明清时期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