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建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张立昌内容提要一、中西方课程比较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三、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四、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六、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七、新课程与教师角色、教学行为七、新课程与教师角色、教学行为一、中西方课程比较1.课程价值与课程观(1)国家利益 个体发展 (2)培养精英 面向大众 (3)注重系统知识 关注生活经验 (4)强调稳定 追求变化 (5)计划 大纲 教材 跑道 共同建构2.课程结构与管理(1)学科基础 生活的基础 发展的基础 (2)一元 专业化 多元 均衡性 (3)统一 指令性 灵活 指导性 (4)集权:国家主导 均权:政府 学校 个人一、中西方课程比较3. 课程内容与教材(1)学科中心 经验中心(2)系统与规范 解决问题(3)原理 经典的知识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4)难 窄 旧 浅 宽 新(5)概念 法则 练习 经验 思考 应用 (6)注重结论 获得知识 关注过程 强调体验一、中西方课程比较4. 教学与学习方式(1)听讲与接受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2)记忆与模仿 理解与创造(3)书本知识 实践活动(4)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一、中西方课程比较5. 考试与评价制度(1)标准化答案 鼓励个人思考(2)书面测验 论文 答辩 制作(3)知识 技能 技巧 参与 多样化 创新(4)被动评价 自我反思(5)区分排名 推动学习 淡化区别 个人隐私一、中西方课程比较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n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 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过程与过程与 方法方法新 课 程情感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知识与知识与 技能技能转转 变变 课课 程程 的的 功功 能能传授知识传授知识n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 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n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n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 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n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的功能。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n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 的适应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三、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六大目 标(警惕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 多样综合的教学观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 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 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课程理念的透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 的振兴。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更大的 自主活动空间,更多需要自主决定的 事情, 更大的权利与责任)。四、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的课程系统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如 :如何看待和使用新教材;如何处理学生 “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之间的关系;课堂 上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等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吸取前 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知识的冰山模型外显知识(是什么)存于书本的可共 享的公共产品内隐知识(怎么样 )个人经验 与方法嵌入 实 践活动专家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职初教师原理知识 (学科的原理、规划,一般的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 (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 (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大主题:三大主题:n n教学观念的更新(先导;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先导;教学行为、 教师角色与职责);教师角色与职责);n n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归宿);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归宿);n n教学制度的重建(保障;以校为本的教学制度的重建(保障;以校为本的 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 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标志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标志 性体现。性体现。六、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1. 1.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 是课是课 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1)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 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2)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文 本课程经验课程),课程不仅是预设的 ,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 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 将知识技能分解,并 从部分到整体的、有组 织地 加以呈现,学生通 过倾听、练习和背诵, 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 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 的问题,记课堂笔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 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 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 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 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 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 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 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现方向 传统的课程环境 新的课程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学习活动的内容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 学习教学的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双向)多项交换(3 3)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n n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 有根本突破的;有根本突破的;n n课程与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课程与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n n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联系起来;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联系起来;n n学校和教师必须被赋予课程的权责。学校和教师必须被赋予课程的权责。(4)强调几个基本观点:n n第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第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 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生认识和发展规律;n n第二,尊重学生第二,尊重学生“ “文化文化” ”,鼓励学生个,鼓励学生个 性化理解;性化理解;n n第三,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第三,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 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2. 2.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 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 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 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 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 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 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 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 “力量”。 (2) (2)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 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 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 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 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 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学 习共同体习共同体”。强调几个基本观点:强调几个基本观点:n n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 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 导、促进);导、促进);n n第二,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二,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n n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 重,学会向学生学习。重,学会向学生学习。3. 3. 重结论抑或重过程?重结论抑或重过程?(1) (1)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 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概念原理的体系)。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概念原理的体系)。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 是学科的是学科的“肌体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 就是学科的就是学科的“灵魂灵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 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2) (2)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 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 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 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 ,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 系;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 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 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 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 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 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 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 “长效长效” ”、一种难以、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 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说是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