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问题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青少年吸烟问题青少年吸烟问题青少年问题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指偏离或超越 社会规范(主要是伦理道德与法制、纪律规范),不符 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 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 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问题行为在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而且也多出现在青 少年群体中。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每种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 :(1) 行为 表现,在频率和强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偏离于正常同龄 儿童的行为表现;(2) 行为效果,不利于自己的身心 健康发展或给他人带来麻烦或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3) 行为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教育 的期望,不为人们所接受。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表现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表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 学习、情绪、适 应、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常见和主要问题行为包括 逃学、欺负、早恋、 偷窃、吸烟、说谎、暴力行为、离家出走、自杀 等 。问题行为成因问题行为成因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缺失;归因偏差;应对方式 偏颇;性格,自尊,个性特点同伴:同学排斥/人际不良;同伴接纳程度低; 同伴不良示范家庭教养:家庭功能缺失/庭不完整;父母监控/ 父母控制模式;父母不良教养方式、态度;父母 受教育程度低;亲子沟通不畅社会环境:观看媒体暴力;网络不良影响;传媒 导向青少年吸烟行为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香烟生产和消费国。据世界卫生组 织(WHO)1993年的报告,在过去30年间,美国等西方工业 化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下降,而我国却逐年上升 (WlOl,1993)。1993年,我国的香烟生产和消费量分别占 全球香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0%和31%;香烟消费的年平 均增长率超过7%(Stanlyc,1993)。而在这个庞大的香烟消费群体中,青少年已成为一个不可 忽视的群体。如梅家模等人(1993)的研究就发现江西省 中学生曾经吸烟者已达到30%左右。研究还表明(金永堂 等,1994;梅家模等,1993)大多数成年吸烟者都是从青少 年开始吸烟的。近年来,国内青少年吸烟人数呈现逐步上升和低龄化的趋 势,吸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均产生严重的危害。国内外的研 究指出,让青少年真正做到“拒吸第一支烟”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危害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 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 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烟龄越长,青少年的 呼气量与正常呼气相比少得就越多。即使每天仅吸一支 烟的青少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疾病的可能性也超过 不吸烟的青少年,女青少年尤其如此 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有明显不利的影响。研 究发现,青少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差、对学校持消极态 度、情绪郁闷、以及其它问题行为:如饮酒、吸毒、偷 窃、打架、逃学、性行为等与吸烟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 且,吸烟青少年更多地参与非组织的社会活动,较少参与 学校的课外活动或有组织的活动。意义纵观研究,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偷东西、斗殴等问题行 为、学习成绩差、闲逛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用Jeossr 等人(Jessor等,1977)提出的问题行为理论来解释就 是,他们认为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影响、同时存在 的。由于吸烟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之间具有很强的共 生性,吸烟的青少年往往伴随着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 和行为问题。不同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受相同的心理或 人格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影响的。这一理论同时为预 防、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指明了一个方向,即预防或 干预吸烟行为应与其它问题行为一起进行。根据前文中提到的青少年吸烟行为现象非常严重,但 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还是很少,所以对 这一问题关注的意义重大。成因同伴关系个性特征父母关系大众传媒同伴一些研究者着重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角度来分析 吸烟行为,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同伴及同伴团体的 影响作用上。结果发现,同伴吸烟是青少年吸烟最重 要、最稳定的影响因素。 其中,最要好同伴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要大于其 他的同伴类型和同伴团体。 有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列举出的朋友更多的是吸烟 者,而不吸烟者列举出的朋友基本都不是吸烟者。 团体地位:一些研究则表明:较之最要好同伴的影 响作用而言,青少年是否能在同伴团体中确立自己的 身份和地位对他们来讲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此同伴 团体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更直接、更大。团体类型:青少年加入的团体可能是在态度和行 为方面与他们一致的团体;不同的团体在吸烟率上是 不一样的。四种团体类型:讨人喜欢的团体,一般的团 体,爱好体育活动的团体,易产生问题的团体。易产生 问题的团体在吸无烟的烟草和香烟方面的比例均最 高,但讨人喜欢的团体吸烟的比例却是最低。 同伴依恋:同伴依恋是青少年社会联结关系中的 一个重要方面。同伴依恋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就少; 同伴依恋弱,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就多。有研究认为,同 伴依恋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应该受到同伴吸烟行 为与态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同伴有吸烟行为且对 吸烟持赞成的态度时,青少年与同伴依恋越强,青少年 的吸烟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当同伴没有吸烟行为且对 吸烟不赞成的态度时,青少年与同伴依恋越强,青少年 的吸烟的可能性越小。个性特征一些研究者则强调青少年个性特征对青少年吸烟 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有吸烟行为的青少年具有 更具反抗性和攻击性,自尊感较低,倾向于寻求刺 激和冒险,有较强烈的遵从友伴的倾向,焦虑,抑 郁,无助感较强,外控,缺乏移情等个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的个性因素不仅对青少年 吸烟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具有间接的作 用。Brook等人发现,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 们选择什么样的同伴及同伴团体,这种同伴及同 伴团体又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个性特征与同伴因素综合正如问题行为理论所指出的,社会环境不是决定 个体行为的唯一因素,个体行为的产生是其自身 个性特征与周围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产物。因此,我们不该单独从一个角度来探讨青 少年吸烟行为,而应全面地考虑青少年吸烟影响 因素的群体背景,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考察其对青 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途 径和影响权重。为此,许多最新的研究都强调从 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个性特征两个方面综合 考察它们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以全面、深 入地探讨青少年吸烟的机制。父母因素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和叛逆性逐渐增强的时期,这一 时期同伴和父母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在发生 着变化,一般说来,同伴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而父母的 影响则逐渐减少。结果发现,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青 少年,同伴和父母因素都会对其吸烟地位的变化产生 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父母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问 题。父母吸烟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父母吸烟的青少 年吸烟的比例明显超过父母不吸烟的青少年;父母对 吸烟持赞成态度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远远超过父母 对吸烟持反对态度的青少年。有研究揭示,父母均吸 烟的青少年吸烟的比率为父母均不吸烟的青少年的两 倍以上。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周围环境的榜样 示范作用(吸烟行为)和强化作用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 主要因素。当周围环境中的人吸烟,或对吸烟持较容 忍的态度时,青少年更可能模仿他们的行为,吸烟的可 能性将大大增加。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基本来源于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该理论 认为,若青少年与社会联结的关系减弱,那他们出现问题行为 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青少年的监控是 四种社会联结中较为重要的两种。检验这一理论的大部分研 究已证明,随着青少年对父母依恋的减弱,或者随着父母对青 少年监控水平的降低,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父母过分干涉父亲的过分干涉与青少年的尝试吸烟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关 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背景造成的。而父亲 与孩子的联系较少一些,习惯于这种传统的家庭文化环境,青 少年或许觉得父亲的过分保护使他们觉得不自在。另外,父 母拒绝否认、父母惩罚严厉变量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也有 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一研究果与问题行为理论的观点一致, 即青少年的自尊心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的个性和尊严,而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正是与他们这 一强烈的需求相违背的,而吸烟作为一种方便易行的反抗形 式,成为他们经常采用的反抗方式吸烟认识个体对事物的认识最终会内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标 准,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行为。研究发现, 与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相比,同伴的吸烟行为和态度 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影响要显著得多。究其原因,我 们认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实际上表明了青少年对 吸烟的态度,是青少年将外在标准进行内化后所做出 的道德判断。青少年期正处于摆脱外部权威要求和压 力(如老师、父母)而形成道德标准的时期,他们开始 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形成自己认为合乎情理的 道德判断一些研究更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一些青少 年倾向于认为吸烟可以使人变得成熟,吸烟可以降低 焦虑的情绪,缓解压力感。这些研究结果从另一角度 说明了青少年对吸烟的态度经历了从以权威为标准向 以自我认可为标准转化的过程。大众传媒关于传媒对犯罪的影响,早在100多年前,“近代犯罪学之父” 切萨雷龙勃雷梭解释其间的“恶性循环规律”时描述到:报刊对 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它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 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的犯罪产生,不断地模仿最终会 导致一种成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 原本属于媒介人物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用这 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暴力新闻对犯罪暴力行为细节化“暴光”时有一种强示范 作用,有的媒体为了追求传播的煽情效果,而紧追暴力团伙的作 案细节、犯罪手段、行凶现场等大肆炒作,从而从反面传播了犯 罪技巧。媒介人物或事件示范作用的大小是由其细节描述的充分 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的。媒介报道越具体,受众的反映越强烈 ,模仿行为越普遍。 青少年正处于模仿性最强时期,最容易也最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 ;而且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及是非观尚未定型,还不能完全分 析自己所模仿的行为正确与否。当大众传播不加节制地渲染、刻 画一些暴力、恐怖场面,并将暴力视为解决人们之间矛盾的有效 办法时,青少年就容易盲目崇拜并自觉地模仿。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