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 世界王宏海柏拉图柏拉图的学园柏拉图其人:贵族家庭,古雅典国王的后人,家中排行老四;名字之谜:1. 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 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 阔”等意思);2. 流畅宽广(platuts)的口才 、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3.古希腊人称赞其 为阿波罗之子,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因为在他 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 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 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 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 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 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 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 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 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 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 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 亚里士多德。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也曾说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 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 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英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1872年1970年)则认为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攻击虽 然有悖于正统,但在他看来完全是成立的。尽管如此, 罗素仍然认为柏拉图有五大贡献:1乌托邦;2理念 论;3灵魂不朽论;4神创宇宙论;5理性知识论 。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对人类的思维和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显然罗素对柏拉图有过誉之嫌,因为很难说柏 拉图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有什么重要影响 。相对而言,著名过程哲学家阿费烈诺夫怀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评价到中肯 一些,他认为:“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 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柏拉图哲学评价: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柏拉图上承苏格 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不仅构成了古希腊哲学鼎盛时 代的雅典哲学的中坚,而且为西方的学术生活和思维的 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模式。柏拉图将同类事物的永恒本质 定名为“理念”(idea),由该词派生出后世所谓的“唯 心主义”(idealism),而他的亲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则 沿着他的思路又提出了“质料”(materia),由该词派 生出后世所谓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从此, 普遍与个别、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 西方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通常所说的西方哲学史上唯 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军对垒,可谓是由这对师生所赐 。柏拉图所始创的对话体(dialog),将深刻的哲理通 过幽默机智的对话展现出来,不仅妙趣横生、令人陶醉 ,而且有问有答、层层推进、条理分明,由这种对话衍 生出后世所谓的“辩证法”(dialectics),在中世纪曾 是“逻辑思维”的同义词,成为欧洲哲学思维的一种重要 方式。与今日许多哲学家热衷于纸上谈兵不同,柏拉图既是一位 哲学家,又是一位时刻关心政治实践的思想家。出自理性 的思考和对希腊各城邦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柏拉图形成了 一套根据理性治理城邦的政治体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他也曾像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周游列国那样三次 远赴西西里,希望能够说服那里的叙拉古城邦执政者接受 他的理念,但和孔子一样均以失败告终。失望之余,柏拉 图只好发愤著书,在国家篇中完整地论述了他理想的 政治制度,因此这部书旧译为理想国。这是一个由智 慧的“哲学王”按照理性进行统治的国家。柏拉图清楚地知 道,“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国家”。但他强调: “也许在天上有这样一个国家的模型,愿意的人可以对它 进行沉思,并看着它思考自己如何能够成为这个理想城邦 的公民。至于它现在是否存在,或是将来会不会出现,这 没有什么关系”。柏拉图由此开启了西方历史乌托邦思想的传统。柏拉图在 这篇对话中提出的四种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也成为欧洲社会长期的主要道德标准。洞穴假说:有一些人生而不自由,他们从小就被铁链锁着生 活在一个很大的洞穴底部,只能看着前面的洞壁 ,既不能转身,也不能左右观望。在他们(这些 囚徒)的身后是陡然升高的矮墙,在爱墙后面有 一些人扛着一些木头、石材或其他材料手工道具 ,如人和动物形象,来回走动,在这些摆弄道具 的人后面是一堆燃烧的火,在更远处才是这个洞 穴的出口,整个洞穴由里到外是个仰角。这些囚 徒仅能看到前面的洞壁上的影子。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1918- 1998)和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在从苏格拉底到萨特 及其后的哲学史一书中对“洞穴”做了解释,他们说这则寓言表 明大多数人都处在的洞穴的黑暗中,且已经适应了被遮蔽了的影 子世界的看法,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走出洞穴进入光明世界。教 育不单单是灌输知识,还在于使人的眼睛恢复视力,这种视力也 就是接受知识的器官。囚徒必须转身才能看见光明避免黑暗。同样,我们底转身,脱离那个陷入造成智障的充满变化和欲望的 假也有必要彻象世界。而教育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工具可以使人从现象世界转向实 在世界。这种转向就是柏拉图说的“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不 是给心灵的眼睛按上已经拥有的视力而是确保其转向应该转向的 方向,不是看错方向。”然而,看对方向并不容易,甚至有最高 贵品质的人也不能总是看对方向。因此,柏拉图说统治者必须心怀使命从黑暗向光明提升。同样, 当那些从洞穴中解放了的人取得了最高的知识就不准他们在较高 的世界沉思。相反,他们必须下到洞穴中去从事解放那些囚徒的 事业。柏拉图通过洞穴黑暗世界和光明世界这俩个世界的理论 拒斥了智者学派的怀疑论。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不仅 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还是绝对可靠的。之所以知识是 绝对可靠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在世界的基础上的。影子 、反射光以及真实的物体之间的两两对比形成了人类受 到不同层次的启蒙程度。智者学派之所以怀疑知识的可 能性,是因为受到我们经验到不同变化的世界的影响, 而且这种经验也和每一个个体有关。柏拉图认识到如果 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影子,那么我们确实从来也不能获 得可靠的知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影子的大小、 形状的变化取决于未知的真实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尽管 如此,柏拉图还是认为当我们发现了众多的影子之后的 真实物体,我们就能够获得真知识(true knowledge) 。似乎在同一时代,在东方中华大地的鲁国,诞生了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 元前289年,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 。可以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帝王师,都试图用自己 的知识改变世界,孟子要“达则兼济天下”,要聚天下 英才而育之。而柏拉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三下 西西里岛,企图教育教育独裁者,建立新政体。在公元 前388年为了在西西里实现自己的目的,触怒了叙拉古 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差一点被卖为奴隶,幸亏昔兰尼 派哲学家阿尼克里的搭救,才幸免为奴。公元前367年 狄奥尼索斯二世即位,他再次应邀去教育国王二世。因 与其感情笃厚的狄奥尼索斯二世的舅舅狄翁与狄奥尼索 斯二世发生内讧,柏拉图被迫离开西西里,返回雅典; 公元前361年又一次应国王的邀请去西西里传授他的哲 学,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前360年回到雅 典。庄子秋水篇中讲了这样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 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 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 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 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 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 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 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 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 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 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 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 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后来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原道 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柏拉图与庄子的启示:相对来说,柏拉图对现存世界的不满在于认为 现实世界的变动不居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利 用自己的资质是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的,而这 种绝对的知识就是真理,人们是可以通过逻辑 、数学这样的工具认识他者的,这种方法就是 主客二分认识论。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在此还 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而庄子却认为世界虽然是 真实的,却不圆满。由不圆满去寻找圆满是不 可能的。因此,庄子的哲学是个体的生命哲学 。 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的“四假象说”,即: “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 假象”。“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 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 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 也不能做什么。”“现在占据着人的理智并且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 假象和错误观念,不仅是非常扰乱人心,使真理很难以 进来,而且即使进来以后,如果人们事前不提防这种危 险,使自己尽量巩固起来抵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会在 科学开始复兴的时候,又找上我们和扰乱我们”。所谓“种族假象”,它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存在于 人类的种族之中。显然,培根所说的“种族”只具有 比喻的意义。但是,事实上,个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 ,原始的、种族的因素倒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心理建构、认知建 构的基础,乃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来 源于集体表象。如果我们把由于种族原因而形成的集 体无意识,作为培根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实体气质相 同”、“成见”、“狭隘性”等等性质的根源,那倒 的确揭示了“种族假象”的本质,并从而使培根的比 喻获得了科学的内涵。如果说“种族假象”是一种集体假象,那么,“洞穴 假象”则是一种个人假象。培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 “自己的洞穴”。正是由于这种洞穴的作用和影响, “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 他说:“洞 穴假象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 结构;也是由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原因。这种假象 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样。”“市场假象”是由于人们彼此交往、互通信息的活动中形成的 假象,培根指出:“语词加于理智之上的假象有两种。它们或 者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称(因为正如有由于缺乏观察而没有命 名的东西一样,也有由于幻觉的假设而产生的、在实际上没有 东西与之相应的名称),或者是它们是存在的、但是混乱而没 有明确定义的、匆匆忙忙地和随便从实际引申出来的东西的名 称。”他断言:“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 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毋庸置疑,语词的不准确、多义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理解解 释上的混乱,是形成“市场假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正 是这个缘故,在现代,才形成了语义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以 试图消除语言所造成的混乱。但同样重要的是,语言作为信息 交流的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