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 2018 年高中语文必修配套单元测试卷1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一、基础知识(8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题识 调济 默契 发泄 丰富多采 B.洗练 清圆 褐绿 干躁 叫嚣呐喊 C.绵密 疏朗 迢远 精髓 拨木转石 D.譬如 羡妒 颦蹙 归宿 词藻典故 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 B.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 的需要。 C.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 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D.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像少年的孟浩然, 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 ,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 孟浩然。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 木”就是“ 树” , “ 木叶”也就是“ 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C.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D.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 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课内阅读(24 分,每小题 3 分) (一)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 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需要,适配诗心的产物。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 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人教版 2018 年高中语文必修配套单元测试卷2谈中国诗 5.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C.“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D.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6.由上面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国诗歌创作在押韵上没有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严格的限制。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声韵、遣词、造句上往往精 雕细刻。 D.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二)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 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 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 “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 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 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 “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 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 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 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 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 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 落木”呢, 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日 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 木叶”与“ 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 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说“木叶” 7.“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 “ 普遍的性格”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8.请简要分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原因。9.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三)人教版 2018 年高中语文必修配套单元测试卷3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 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 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 吾怜孟浩然 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 ”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 韵高而 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 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 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 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 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 不材明主 弃,多病故人疏” ,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 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 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 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 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 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我们得到一如张洎 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 诗的 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诗如其人”或“ 人就 是诗”的另一解释。 孟浩然 10.孟浩然的诗,为什么“量不多,质也不多”?11.苏轼曾经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闻一多是否同 意这一观点?闻一多的观点是什么?12.“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其中的“ 孟浩然的诗” “ 诗的孟浩 然”二者的特点是什么?三、课外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316 题。 (12 分,每题 3 分) (一)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 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人教版 2018 年高中语文必修配套单元测试卷4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 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 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 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 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 异代不 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 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 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 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 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 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 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 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 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 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 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 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 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 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 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 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 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 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 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 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3.从文中看, “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 30 个字)14.从文章第四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15.(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