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 课时作业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二十一二十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A 组 基础对点练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 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 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 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知识。题眼是“创新设 计起着重要作用” “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 “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由题眼可知, 材料主要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 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变革,A、C 两项不符合题意;B 项与题 意无关,排除。 答案:D 2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 “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 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 “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 相处模式的变化和挑战。然而,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 去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至少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到 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告诉我们( )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 化而变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A B C D 解析:说法错误,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符 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C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浙江月考)为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 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蕴含 的哲学道理是(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 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B C D 解析:我国调整农村土地制度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所 以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此外“上层建 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观点也是错误的,排除。2017-2018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 课时作业2答案:A 42016 年 10 月 1 日起,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 围推行。从唯物史观看,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B C D 解析:从唯物史观看,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是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故入选。 选项错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排除。选 D。 答案:D 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 (温州模拟)三国演义开篇便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 分。1942 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到了中国历史存在“其 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以下说法中对两种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A都认为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B都正确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C都没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都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解析:“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存在其兴也勃 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 当选;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都没有阐述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故 A、B、D 错误。 答案:C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 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上层建筑如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 B C D 解析:属于认识论范畴,不符合题干设问的规定性要求。价值观不是生 产关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价值观的作用,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B 组 提能强化练 7.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 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其蕴含的“社会 真谛”是( ) A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D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向前发展2017-2018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 课时作业3解析:设问中的“社会真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矛盾的主次方面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均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故排除选项 A、B、C。 答案:D 8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合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A B C D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符合题意。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改革的要求, 也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举措,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D。 答案:D 9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 农村的土地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 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的 改革( ) 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可保障我国农产品 有效供给 抓住“三农”发展主要矛盾以解决其它问题,开辟中国特色新型 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符合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一定能促 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 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选项说法错 误,因为作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故排除;选项 说法错误,因为只有当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而且三权分置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上层建筑,故排除。故 本题答案选 C。 答案:C 10国际经验表明,人均 GDP 从 3 000 美元向 10 000 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 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解析:此处社会结构是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 联系的基本状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 教团体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 D 项正确。A、B 两项没有强调社会 结构,与题意无关;C 项“更替”的说法与材料不符。2017-2018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 课时作业4答案:D 1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 ,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下列对于我国当 下进行的这场“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革命”旨在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环节 对生产关 系的“革命”要求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社会制度 “革命”标志我党已完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任务 调整体制机制的“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必然要求 A B C D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大基本矛盾要求我们 不断改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发展,因此 改革旨在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环节,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正确;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因此不需要根本变革现有的制度,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因此对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的认识还要继续不断深化发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 答案:D 12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我国正在加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分道运行的“双 轨制”合并为“单轨制”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 “双轨”并为“单轨”的改革体现了( )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 革的先导 A B C D 解析:养老保险“双轨”并为“单轨”的改革,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故符合 题意;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故不符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 会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故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答案:A C 组 大题冲关练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 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 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 10 月 17 日为全国“扶贫日”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 日”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 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 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2017-2018 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 课时作业5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设立“扶贫日”的 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设问指向 我国设立“扶贫日” ,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解 答时首先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运用上 述理论,结合材料我国设立“扶贫日”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设立“扶贫日”是由我国目前存在大 量贫困弱势群体的现状决定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 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设立“扶贫日”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