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1 -6 求 谏“海大鱼”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回头就跑。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齐国谋士意思很明显,田婴的长处是经营整个齐国,将齐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齐国为依托,就是不喜欢他的齐宣王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反之,到了薛地,地小人少,无法施展拳脚,那便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适得其反。俗语说“龙游浅水遭虾戏,掉尾凤凰不如鸡”就是这个道理。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吴兢(约 669749),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 。撰有贞观政要等。贞观政要 ,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 40 篇,合为八卷。约成书于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 729 年)。以后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元代戈直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2 -光等二十二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 。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全书以君道篇为首,以慎终篇为止,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其很深的寓意的,体现了吴兢的政治思想。它虽然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术之大成的书,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思想,如对人才的重视, “从善如流” 、精简机构等,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意义。2背景资料君道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所有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专断,封建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 ,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本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使能的品质。3文化常识谏官制度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自主学习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3 -1易误读字鲠议(n) 刍荛(ch ro)狂瞽() 内省(xn)嗔责(chn) 属文(zh)诋诃(h) 乃见(xin)愆过(qin) 举觞(shn)勖之(x) 雕其俎(z)纂组(zun) 怖慑(sh)2通假字美恶必见(见,通“现” ,显现,暴露)于是乃见(见,通“现” ,显现,暴露)3一词多义假必假颜色(改换) 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假令仆伏法受诛(如果,假如)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 因求假暂归(假期))比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近来) 是比肩接踵而生也(并列,挨着)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及,等到) 与天地兮比寿(比较) 朋比为奸(勾结) 比三年日蚀(接连地))信信为难矣(确实)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今行而无信(信物,凭据) 自可断来信(媒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举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指出,提出)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众议举宠为督(推荐)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4 -属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连缀,写) 有宁越、徐尚、苏秦之属为之谋(类)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接连不断)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归属,隶属)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跟随))因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于是,就) 我欲因之梦吴越(趁着,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因前史绝国功(因为,由于) 周因于殷礼(沿袭))4古今异义(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2)及其满盈古义:等到今义:连词,表示后者对于前者有从属关系(3)纂组伤女工古义: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今义:女性工人(4)首创奢淫古义:首先倡导今义:最先创造(5)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古义:相互对待今义:遇到,相见5词类活用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作动词,保全)臣下钳口(名词作动词,紧闭)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纂组伤女工(名词作动词,编织精美织物)6文言句式(1)被动句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5 -寻亦诛死言而不用下为百姓所怨(2)倒装句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3)省略句则相继以死(谏)7名句集锦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文本研读太宗 威容 俨肃,百僚 进见 者, 皆 失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 其 举 措。 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者:的 人。举措:举止。太宗知其若 此,每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 见 人奏 事,必 假 颜 色, 冀 闻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 谏 诤,知 政 教 得失。贞观初, 尝谓公卿 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曰:“人 欲 自照,必 须 明镜; 主 欲知 过, 说:“人要想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必 藉 忠臣。 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冀:希望。 藉:借助。主若 自 贤,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 不 匡正,欲 不危 败,岂可得 乎?故 君 失 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 其 国 ,臣 亦不能独 全 其 家。至于 隋炀帝 掉他的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们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 暴 虐,臣下 钳 口,卒 令 不闻 其过, 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遂 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自贤:自以为是。寻: 不久。诛:被杀。前事不远,公等每 看 事有不利于 人 ,必须极言规 前事不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 谏。” 谏诤。”极言:竭 力陈说。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 臣 曰:“正 主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邪臣, 不能 致理; 正 臣 事 邪 主,亦不 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6 -能 致理。 惟 君 臣 相 遇,有 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 同鱼水, 则 海内 可 安。朕虽 不 明, 幸 诸 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公数相匡 救, 冀 凭 直言鲠议,致 天下太平。” 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相遇:相互对待。遇, 对待。鲠:直爽、正直。谏议大夫王珪对 曰:“臣 闻,木从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绳则 正, 后 从 谏 则 圣。依照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的人。后:君 主。是故古者圣 主必 有 争 臣 七 人, 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安排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 言 而 不 用,则 相继 以 死。 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争:谏诤。 而:如果。 陛下 开 圣 虑, 纳 刍 荛, 愚臣处 不 讳 皇上您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 之 朝,实 愿 罄 其 狂 瞽。” 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虑:思虑。刍荛: 借指粗野之人。罄其狂瞽:竭尽自己 浅陋之才。瞽,瞎子。太宗称 善, 诏 令自是宰相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 入内 平章国 计,必 使谏官 随 入,预 闻 政 事。 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 有所 开说, 必虚己纳之。 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预闻: 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开说:)Error!贞观五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 曰:“自古 帝王 多任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喜情喜怒, 喜则滥 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 怒无常,高兴就胡乱奖赏无功之人,愤怒就滥杀无辜。因此天下 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 公大乱,无不由此引起。我现在日夜都把这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 等尽情极谏。公等亦 须受 人 谏语,岂得以 人言 不 们尽力进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谏,怎能因为别人话语不同 己 意,便 即护短不 纳? 若不能 受 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立即护短不予采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 谏,安 能 谏 人?” 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恒:常常。以: 因为。安:怎么。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 臣 曰:“朕每 闲居静坐,则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 内省,恒 恐 上不称 天 心, 下 为百姓所怨。 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但 思 正 人匡 谏,欲 令 耳 目外 通,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2018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7 -下 无怨滞。又比 见人来奏事 者, 多有 怖 慑, 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 言语 致 失 次 第。 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下:使下面。正人:正直的人。比: 近来。怨滞: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寻常奏事,情 犹 如此, 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