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月考月月考( (一一) ) 优化重组阶段测评卷优化重组阶段测评卷(A)(A)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荀子的思想以儒学为宗,又兼容并蓄了其他诸子的部分思想,可谓春秋以来诸子学派 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对我国封建社 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钱穆先生就认为:“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 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 ”荀子的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 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荀子认为“人之生固小人” ,在富国篇里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 矣” ,指出人性生而就有引发社会纷争、破坏社会秩序的恶质。但同时他又强调“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的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群居,因为“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能不能兼 技,人不能兼官” 。若不群居,人类社会显然无法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 既然确定“人之生,不能无群” ,那么有着易争之“恶”的人类又怎么才能和谐地群居 呢?荀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分” 。他多次提到“分”的作用,譬如“兼足天 下之道在明分” “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等。他从“分”的角度来解决“群”的和谐与 发展问题,与墨子追求的“尚同”截然相反。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荀子则既强调 了“群”的统一与和谐,也充分肯定了“分”的重要性,指出“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 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究竟什么是“分” ,荀子没有明确地做出界定,不过从其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分” 实质上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明确具体的社会职业、身份等级与职 责分工的划分;二是在此基础上为每个成员的“欲求”做出相应的“度量分界” ,也就是给 予不同阶层的人以不同的权利与资源分配。这种分配必须以什么为依据呢?荀子指出“辨 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并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 养天下之本也” ,将礼义视为明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分配依据的“礼” ,本身就有以德、能为标准进行社会阶层与物质资源之“分”的 制度公正的伦理内涵。荀子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德、能的高低决定了资源分配 上的等差。荀子通过礼义对此做出确认,为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提 供了保障,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由欲求而“争”并由“争”致 “乱”而“穷”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其“礼”从德性要求与制度规范上对人们经济活动中 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力图做到符合儒家价值理念的起点公平与过程 公正,以实现人类难以“近尽”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 (选自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兼容并蓄,是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哲学、伦理、教育、经济等 诸多方面卓有建树。 B荀子对汉代以后儒家学者的经济见解有深远影响,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 的分配正义观念。 C荀子在指出人性生而就有恶质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得以生存、人类社会要得以发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含答案2展,就必须群居。 D荀子认为解决“人之生,不能无群”和人性易争之“恶”之间的矛盾而使人们可以 和谐群居,关键在于“明分”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的分配正义观 念”错误,原文是“荀子的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 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承认了人类自身具有局限性, “能不能兼技,人不 能兼官”说明人应各专其职,群居而合作。 B从荀子的“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和墨子的“有见于 齐,无见于畸”可以看出,前者强调“分” ,后者强调“尚同” 。 C荀子不仅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还认为如果“群”的组织单元能够多元化, 那么“群”的团结和稳定就能够得以维护。 D荀子虽然没有对究竟什么是“分”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明确指出礼义是明分的基 本原则,将其作为分配的依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是“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 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选项中的“如果那么”的表述是将 “群的组织单元能够多元化”当作充分条件,选项混淆了逻辑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主要从社会成员的阶层划分、基于阶层划分的权利 与资源分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分”的内涵。 B荀子通过礼义对德、能的高低决定资源分配上的等差做出了确认,这是社会物质资 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的保障。 C荀子的“礼”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努力做 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正,使之符合儒家价值理念。 D荀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实现了人类的物质 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有效地控制了实现了”错误,原文是 “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潜在风险” “力图做到以实现相持而长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 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 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 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 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 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 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 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含答案3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 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 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 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 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 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 壑。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 活了将近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 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 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 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 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 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 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 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 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 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 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 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 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 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 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 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82 万人的生命,而这 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 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 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 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 “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 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 “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含答案4环境的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 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 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C.“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列举这些数 据主要是为了让震柳的存活更令人震撼。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 _ _ 答案: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 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照应上文。文章前三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 死,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插入某一内容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