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套讲练含答案1第 39 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战略”主要为了加强国防力量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贯彻促进艺术精品的出现3“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4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1 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5综合6一、选择题1.(2017皖南八校联考)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解析:A 根据材料中“出于战备考虑”“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应对美苏两极对峙下的战争威胁,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 A 项正确。2.(2017安徽合肥调研)1957 年,在当时全国 6 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解析:B “百花齐放”方针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方针,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1956 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总量不高,人口过快地增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马寅初强调的是人口增殖过快对经济发展的阻滞,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人口再生产,故 C 项错误;在当时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曾一度受到批判,故 D 项错误。2019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套讲练含答案23.(2017湖北天门调研)1964 年 10 月 2 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 星火燎原 万水千山 抗日的烽火 埋葬 中国人民站起来 祖国在前进 世界在前进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B.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C.“样板戏”占据了“一枝独秀”的地位D.“二为”方向对艺术的指导作用凸显解析:B 首先,要认识到一部作品是无法代表一个时期的;其次,根据时间信息“1964 年”可以排除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二为”方向。这一艺术创作发生在“双百”方针提出后,说明政策与之相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项。4.(2017湖南六校联考)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 年全国小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了 29.1%;中学更是加速发展,1976 年全国中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 6.25 倍,初中生增加 5.4 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 11.3 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这种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B.“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C.“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D.“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解析:D 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出版于 1981 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 A项错误;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是表述“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1976 年全国中小学加速发展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的结果,故 D 项正确。5.(2017江西名校联考)下面是中国 20002012 年高校录取人数表(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2019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套讲练含答案3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解析:D 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我国与教育先进国家还有差距,故 A 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正规化无关,故 B 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转型无关,故 C 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使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6.(2017辽宁丹东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 150 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同治时期留学美国官费18721875 年间 120 名(广东 84 名,江苏 20 名,浙江 9 名,福建 4 名,安徽 2 名,山东 1 名)詹天佑、唐绍仪等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 年至 1912 年期间近 3 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民初五四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社会主义现代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初期公费为主,进入 21 世纪后,从 1978 年到 2015 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 万人;2015 年,有来2019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套讲练含答案4化建设新时期家居多自费留学占主流自 20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 635 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解析:首先,需认真审清题干,“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即从材料中近现代中国四个留学阶段中任选一个进行作答即可,角度方面则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其次,须审清这四个阶段,即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后,针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具体阐述即可。答案:第一阶段:特点:官费;留学美国;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答出任意 2 点即可)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答出任意 3 点即可)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答出 1 点即可)第二阶段: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第三阶段: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第四阶段:2019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套讲练含答案5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要求:特点依据材料提取,概括准确。(答出 2 点即可)历史解读必须包括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影响两部分。(解读要与所提取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解读清晰、史实准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