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1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三二十三) )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限时:45 分钟)(对应活页卷第 321 页)一、选择题1中秋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今的中秋之夜,人们仍“举杯邀明月”庆贺美好生活, “千里共婵娟”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这说明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引领着时代的风尚支撑着民族的发展A BCDA A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正确;说法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2(2017安徽蚌埠期末)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会议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有利于提高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巩固中华民族精神根基ABCDD D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并不能提高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故不符合题意;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故错误;符合题意。3(2017武汉市高三质检)2016 年 5 月 24 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戴维森学院两位音乐家的音乐分享交流会在贵阳某校成功举行。此次音乐交流会的成功举行可以看作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中美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两国文化( ) 【导学号:97300098】都蕴含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2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完全融合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ABCDC C 文化是民族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都有自己的精粹,需要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文化又是世界的,中美两国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都蕴含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因而能不断促进各自文化的繁荣,故符合题意。错误,中美两国文化并没有达到完全融合。错误,中美两国历史传统各异。4(2017武汉模拟)我们在说“幽默” “基因” “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 “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ABCDD D 材料说明中文与英语在生活中实现了相互交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正确;说法太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共性,不是个性,故排除。5(2017宁夏银川高三下学期模拟)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比如“弘毅” “冰心” “博雅”等等;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前些时候学生宿舍门上贴有中文发音的名牌被人撕掉,发生了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撕名牌”事件。对此事件的评论可以是( ) 【导学号:97300099】各民族文化应一律平等,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只有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负或自卑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ABCDB B 材料中的“撕名牌”事件是对他国文化不尊重的体现,启示我们各民族文化应一律平等,需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正确;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但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不选;材料中的事件表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3自负或自卑,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不选。6(2017温州市模拟)“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口号所传递的信息是(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应尊重文化差异ABCDB B 错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创新;未体现材料中的“别具一格中国风” ,不符合题意;口号中既体现出文化的世界性又体现文化的民族性,说法准确。7(2017牡丹江模拟)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ABCDC C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作为新闻媒体,宣传“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民众加深了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这表明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确;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的“趋同”说法错误。8(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于 2016 年 9 月 20 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敦煌文博会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机制性创新平台。举办敦煌文博会的意义有( )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重新塑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ABCD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4C C 敦煌文博会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故符合题意;观点都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9(2017江苏省南京、淮安、盐城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用京剧将浮士德搬上了意大利的舞台,利用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西方故事。这样做是为了( )让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优越推动中西方优秀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ABCDA A 材料体现的是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推动了两国文化的繁荣,故正确。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0(2017武汉模拟)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 【导学号:97300100】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BCDB B 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 。这说明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正确;有学者提出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就要求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正确;中的“决定”说法错误;说法太绝对。11(2018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起点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技艺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面对危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建立退出机制,摒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5要求传承人服从大局,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ABCDB B 摒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错误,不选;投资缺少利益回馈,说明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来应对此危机,正确;技艺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说明可以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应对此危机,正确;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不正确,不选。12(2017四川省成都模拟)互联网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互联网发展的意义在于( )为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提供载体增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有功能让全世界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让文化不再受制于经济和政治成为可能ABCDD D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符合题意;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排除;经济政治决定文化,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陕西省咸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多元的文化意义。这一认知体系形成于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提示人们遵循季节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从事生产,对世界各国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融入了中医养生、饮食风俗、时间哲学、博物教育等,以“中华岁时节令文化”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特色风格带进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对世界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提出, “二十四节气”总结了太阳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曾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指南为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温室效应的发生,大自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应根据身边自然的变化,更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6科学的认知这一体系,与时俱进地指导当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1) 2016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当代具有的文化意义。(2)“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不同节气的相关仪式或风俗也延续至今。请选择两个节气,写出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活动。【解析】 第(1)问,一是注意知识范围,即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二是注意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意义;三是对意义的分析注意多层化,既要分析文化本身的意义,又要分析其传承对世界文化等作用。第(2)问,选择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节气,而不是节日;对于习俗或活动,点明最重要的一点即可。【答案】 (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对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该遗产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的丰富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对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该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将相关的多元文化带进国际空间,推进中华文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