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1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六二十六) ) 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限时:45 分钟)(对应活页卷第 327 页)一、选择题1(2017山东寿光质检)键盘时代, “提笔忘字” 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A BC DD D 说法错误,因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文化传媒,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故说法错误;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拯救汉字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故正确。2(2017汉中模拟)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A BC DD D 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正确;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夸大了箸文化的作用。3(2017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中国智慧自成语境” 。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 【导学号:973001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 BC D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符合题意;大量成语表达着中国价值观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故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4(2017湖南省郴州质检)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 BC DC材料描述中华文明无处不在,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符合题意;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纪念碑上有中国的孔子,这说明中华文化也能够为世界人民共同享用,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描述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 5(2017唐山模拟)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春节正在慢慢地向世界性节日演变。2017 年中国春节前后,世界上有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座城市举行“欢乐春节”活动。如今,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春节走红海外( )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说明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A BC D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3D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这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确;说法错误,我们应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材料未体现。 6(2017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 ) 【导学号:97300116】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A BC DC C 方言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要保护方言,正确;方言运用并不广泛,不选;方言日渐式微,说明方言并没有因时而变,不选;方言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要保护方言,正确。7(2018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调研)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 “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 “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 BC DC C 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做到统一,不选;“十里不同音”说明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正确;“语不同音”的中国人借助汉字照样可以进行交流,这说明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正确;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8 (2017山东省威海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 年 3 月 23 日,中国姓氏文化当代价值与脉承 APP1.0 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认为姓氏文化在当今仍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4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A. B.C. D.B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 ,表明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合题意。不能笼统说姓氏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姓氏文化要具体分析,错误;姓氏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属于传统文化特征的反映,而不是时代文化,错误。 9(2017大连模拟)中华文化自古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而丰富起来的。中华文化“能不它化而自存” ,故文明绵延未断;“能化它而相存” ,故能教化四边;“能和而不同而共存” 。这主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C包容性 D民族性C C 中华文化自古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而丰富起来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 正确;A、B、D 材料未体现。10(2017濮阳模拟)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 ,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 ,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 “融入外国主流” 。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 【导学号:9730011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A BC DB B “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也就是具有包容性,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表现,正确。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不选;题中未体现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不选。11(2017江西省南昌市摸底考试)同样是写梅,陆游笔下的梅是“寒士之梅” ,毛主席笔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5下的梅是“战士之梅” 。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的非常重要的品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把“梅”的品格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的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A BC DB B 从陆游到毛泽东的诗词,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正确。传统文化中以梅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材料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联系,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包容性,不符合题意。12.(2017河北省廊坊市期末)第十三届全运会于 2017 年 8 月 27 日至 9 月 8 日在天津市举行。其中会徽由书法字“津” “13” “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 。吉祥物取名为“津娃” ,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表明( )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C DD D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错误;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错误;题干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取材中国书法、天津杨柳青年画,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故正确。2019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教版6二、非选择题13(2017福建省泉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服务于大众和社会。民间文学蕴含着我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的民间风俗习惯、宗教观念信仰和伦理道德价值,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式充实着民族文化的宝库,并成为世界民间文化的重要财富;民间文学是文艺创作的摇篮和乳娘,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比如,屈原的九歌就是源于民间祭祀的祭词、祭曲,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则是受到码头工人劳动号子的启发才谱写而成的。民间文学既是伟大的,又是脆弱的。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社会的根基逐渐削弱,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有说唱特长的民间老艺人也相继离世,民间文学的传承人和受众都逐渐萎缩,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严峻冲击。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1)“民间文学既是伟大的,又是脆弱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结合材料,请你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学遗产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解析】 第(1)问,解析观点说明题的关键是明确观点蕴含的道理或体现的指向;题目中的民间文学属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其伟大指的是它的重要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