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五二十五)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 345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 ,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 B 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 D 项正确。2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 B 项错误;是否满足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 D 项错误。3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2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 “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A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被统治者控制,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天文学研究缺少科学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说明我国的天文学研究是为统治的需要,不是专注于对“天时” “农时”的关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自然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服务,故 D 项错误。4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名称批准时间传统桑蚕织技艺2009 年 10 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 年 10 月雕版印刷技艺2009 年 10 月中医针灸2010 年 11 月中国珠算2013 年 12 月二十四节气2016 年 11 月A.技艺先进B实用性强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B 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故B 项正确。5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3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B 明朝末年的 1644 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 A 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 C 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 D 项错误。6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 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间的问题,故 D 项错误。7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 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C 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 A 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雅 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4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 D 项错误。82014 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2160129】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B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 A 项错误;汉赋辞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宏的时代特征,故 B 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 C 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 D 项错误。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D 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故 A 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 C 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 D 项正确。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5C 材料中并没有对唐代音乐形式和宋代的音乐形式受欢迎程度的比较,只是比较了两个朝代音乐形式的不同,故 A 项错误;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太绝对化,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得出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故 C 项正确;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可知宋代音乐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而不是多模仿唐代,故D 项错误。11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 ,故 B 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 C 项错误;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12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A 词曲(戏曲)的内容取自“街谈巷议” ,形式“直说明言” ,这说明推动词曲(戏曲)世俗化,故 A 项正确;词曲(戏曲)生活化发展,但同时典雅的诗文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词典(戏曲)未推动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故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6B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词曲(戏曲)的内容,因而无法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观,故 C 项错误;词曲体现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发展,不能体现雅俗共赏,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优伶优伶大都为奴隶汉魏时期百戏贵族厅堂、殿庭、院落殿庭、坐席、帐篷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隋唐时期歌舞歌台、舞台、乐棚神庙广场表演区的抬起宋元时期杂剧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神庙广场、瓦舍勾栏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增加伴奏区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材料二 19 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 20 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2019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7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16 分)【解析】 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一“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说明”四列来发现发展趋势,寻找依据。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分析变化,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偏见,提高了其社会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教会学校”得出受到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根据材料“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得出受政治改良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学生演出新戏,得出与教育革新关系密切。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得出丰富民众生活;根据材料二“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得出引领时代风尚;根据材料二“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得出内容取材于社会;根据材料二“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得出推动政治舆论宣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