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16世纪大将军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扬言“ 直捣大明国”。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 门左卫门,曾在其作品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 。19世纪初学者佐藤信渊提出先攻取满洲,然 后“经略”整个中国。1855年,维新先驱吉 田松阴提出“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支那 ,君临印度”的狂妄设想。 一、背景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日本乃万国之本”,“ 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 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御笔信一、背景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列强默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列 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 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 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 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一、背景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列强默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旅 顺威海卫战役平 壤 战 役黄 海 大 战辽东战役丰岛海战丰岛海战 (1894.7) 平壤战役 (1894.9) 黄海海战( 1894.9) 辽东战役 (1894.10-1895.4) 威海卫战役 (1895.1-2)二、过程“日清两国于是开战,清舰首先发炮,我舰 应战”,“昨晨自釜山到达之电报,所传一大快报称 :二十五日上午七十于丰岛附近,由于清国军 舰向我发炮挑战,我军舰还击应战,击沉清军 一千五百人乘坐之运送船一艘,捕获清军舰 操江,济远向清国,广乙向朝鲜西 岸逃遁。” 东京时事新报1894.7.29丰岛海战( 1894.7)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 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日军至9月 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 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 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 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 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 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 平壤战役( 1894.9)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 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 死伤官兵约6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 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 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掌握黄海制海权!黄海海战( 1894.9)辽东半岛面临黄海,与山东半岛遥遥相对,共扼 渤海海峡,形成护卫京津的门户,也是从海上进入 满清政权发源地东北的唯一通道。战役历时7个月,清军苦心经营的鸭绿江防线、辽 南防线和营口至鞍山防线被日军先后突破,防守兵 力占优势的清军纷纷败退,致使辽东大部重镇沦陷 ,直接危及奉天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辽东之失使东 北直接暴露于日军侵略的危险之下,而东北又是清 王朝的发源地,因此,辽东之失对清王室产生重大 心理压力。 辽东战役失败后,清廷加紧乞和投降的步骤。 辽东战役 (1894.10-1895.4)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顶端,形势险要。港湾南 北两岸及刘公岛、日岛建有10余座炮台,配备新 式大炮100余门,防御坚固,成为北洋海军基地和 提督衙门所在地。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在旅顺 稍事休整,全泊聚于此。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 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海军 提督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密报后,令各舰 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抵制,又令剩余舰船拼 死突围,也无人执行。最后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威海卫战役 (1895.1-2)慈禧:谁不让我好好过生日,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好过 。生日非过不可。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 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中国为何战败?颐和园石舫日本吉野舰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 后(根);清政府避战求 和,消极备战;清军装备 落后。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 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 本的支持。日本装备先进 。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内容危害 割三地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刺激列 强瓜分中国。赔赔二亿亿加剧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四口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设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 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免内地 税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三、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 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2、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开始 军事改革; 3、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各阶层掀起救 亡图存的斗争。三国(俄国、 法国、德国) 干涉还辽 辽 东战 后 余 波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 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 根信成少将。台北台中台南春愁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1.从列强侵华来看 (1)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对 中国的侵略,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帝国主义共同 瓜分中国的局面。 (3)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勾结多于争夺,战后争夺加剧。 2.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 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 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 (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 维新与革命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 亡的行列。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运动(1)原因:民族危机深重(根本);清 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中国人民与外国 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作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体 现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勇气。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略战争二、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 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与各国列 强签约时的情景。内容危害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划使馆界“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拆炮驻兵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便于 其镇压反帝运动;严禁反帝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设外务部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略战争 二、辛丑条约 三、影响1、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推动清政府的改革。(1901年,清政府 宣布实行“新政”。) 3、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如火如荼展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