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中西文化交汇与中国文化转型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继中印文化成功融合之后 ,至16世纪,中西文化开始发 生大规模的碰撞与交流。同时 ,中国文化开始转型。但,这 一过程异常艰难。本章主要讲 授西学东渐的历程及中国文化 的转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 化转型及发展道路。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一、西学东渐v1、利玛窦的知识传教路线v2、清前期诸帝禁教v3、1840年以降,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引进v“会通以求超胜”v利玛窦、庞迪我、熊三 拔、龙华民、邓玉函、 阳玛诺、罗雅谷、艾儒 略、汤若望等,自万历 呈天启、崇祯年间(16 世纪末,17世纪初)先 后来到中国。v有名的崇祯历书就 是由徐光启、李天终等 与外国传教士罗雅谷、 汤若望等合作完成的。清入关后,请传教士汤若望主持 钦天监,并将明崇祯年间已完成的 崇祯历书以西洋新法历书的名 称刊印出来。清初的多尔滚和顺治帝 都热心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康熙帝 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他通过传 教士南怀仁并派出专使赴法国招揽科 学人才,并特召传教士进庭,为他讲 授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 乐理乃至解剖学知识。1704年,罗马 教皇颁布教令,勒令在华传教士改变 方针,特别是禁止中国教徒礼拜祖宗 ,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1707年 ,教皇派来的公使被送到澳门监禁, 雍正元年(1723年)进而将在华传教 士尽行驱逐。已经进行了百余年的中 西文化交流就此中断,这一中断达100 年之久。Matteo Ricci 利玛窦介绍知识 扩充利玛窦和徐光启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 ,25岁时获准赴远东传教。利玛窦和其他14 名耶稣会士一起从里斯本出发,经过印度、 澳门后于1584年从广东肇庆入境,从此踏入中 国。经韶州、南昌、南京等地逗留后,1601 年,明神宗终于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 京。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也是第 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 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 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 识。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有“中国的达芬 奇”之美称的旷世奇才朱载堉创建的十二平均律曾 被庸庸碌碌的“真龙天子”束之高阁,打入冷宫。 此重要发现既是经利玛窦呈献给罗马教皇后,遂令 西方大师如拨云翳,茅塞顿开,巴赫创作的十二 平均律钢琴曲集更将此律推行于世,成为音乐理 论的重要基石。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病逝于北 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文化大革命期间 ,墓碑被平埋于地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后 来经过修复,利玛窦墓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外车 公庄大街路南北京市委党校的绿色庭院里,左右 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之墓碑。 二、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 v1、会通以求超胜v2、西学中源说v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v4、全盘西化论v5、儒学复兴论v6、综合创新论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类型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 一、中国早期启蒙思潮v1、反对权威,肯定人欲v2、批判君主制v3、崇尚实学早期著名思想启蒙家之一介绍:李贽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 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 陵居士。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 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 翁等。 李贽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创始人 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阳明学派的分支, 被称为“左派王学”。李贽自幼倔强,善于 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 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 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 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 求。v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 年,孔子返鲁。v 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结束了长达十四年 的漂泊,抛却了政治迷思,开始安心于教书育人 。这是一个平和的孔子,没有了政治野心,白天 杏坛讲学,夜晚编撰史籍。这也是一个温暖的孔 子,谦恭有礼,循循善诱。v 正是这个孔子,开创了一个伟大的传统,不 但将官学从当政者手中解放出来,以私学传道于 普通人。更是拉开了学术与政治的距离,让命运 的禁锢转身演化为思想的自由。“在孔子之后, 政治和思想分家了,学者的聪明才智不再受到限 制,因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秉性去发挥独特的 见解。”(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v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最为夺目的“百 家争鸣”时代,以此起航。大量的“士人”挣脱 过往由封建关系确立的身份,转而成为游走四方 的“无根阶层”。他们以弘道为己任,以著书立 说为手段,不断开拓自我的活动空间。v 这是一个告别孔子的历程,各路思想家以批 判孔子的形式,重新完成了自我的定位。在孔子 开拓的空间中,最终滋养和蕃息了儒家最早,也 最有针对性的反对者。这也是一个中国知识阶层 的诞生史,儒、墨、道、名、法、农等等流派纷 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灿若星河。然而,这一局面最终被秦 的大一统所打破,以“焚书” 事件为标志,以思想钳制为实 质,自春秋战国以来诞生的思 想活跃,精神独立的士人阶层 终致消亡。当政治重新扼住思想的咽 喉,知识人只能成为再度成为 体制的附庸。汉代董仲舒将活 泼的先秦儒学转变为政治服务 的宫廷学说,不是偶然,而是 必然。自此之后,“尊孔”离 不开对政治的谄媚和膜拜,稍 与政治疏离,即被视为异端。v晋之嵇康、明之李贽,都是以反孔的面貌出 现,却在实质上一次一次的向真实的孔子致 敬。这个看似荒唐的悖论,实际上却饱含的 是中国有独立品格的知识人的斑斑血泪。v“五四”以降,新文化诸将高举反孔旗帜, 试图将禁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旧传统全部 击碎。在这疾风暴雨的文化狂飙之下,目标 指向的并非细致的思想清算,而是国家落后 源于政治落后,政治落后源于文化落后的矛 盾纠结。旧有的传统文化要为积贫积弱的国 家现状负责,孔子再一次承担起替罪羊的角 色。v变乱纷扰之间,看似种种新思想处处开花, 然而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假象,与旧政治纠 结了两千年的知识人,转身又陷入新政治纷 争的泥淖。尊孔与反孔的缠斗不仅未熄,反 而时不时以各种极端的形式展现出来。一部漫长的“反孔”历史 ,既是中国知识人的成长史, 也是一部知识人的衰亡史。何 时知识人能廓清自我的历史, 真正认清自己的定位,“反孔 ”或“尊孔”才不会成为政治 表演的玩偶剧,而成为思想碰 撞的盛宴。v李贽:一个“思想犯”的抗争1602年5月7日,晚明的监狱里,李贽在自刎两天后 ,气绝身亡。一个被视为孔子敌人的“异端”,以最“ 孔子”的方式结束了其闻道求道的一生。这是李贽生命 里的最后时刻,一般来说,也是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时 候了。就在下令逮捕李贽的御旨中,万历皇帝这样写道 :“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 。”明朝最为官方的声音,就这样将李贽以孔教敌人的 身份记入了历史。然而,就在22年前,这样一个罪人还曾是大明朝一 个清廉守节的地方官员。世事无常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 的历史玄机呢?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李贽的姚 安知府一职即将三年任满。任期内,他廉 洁自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政绩 显著。当时云南巡按刘维对李贽颇为赏识 ,稍待一些时日,即升迁有望,这确实是 李贽为官二十几年里少有的机遇。但此时 ,李贽却突然提出了弃官自归。v 李贽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之前的 生活让自己感到痛苦,他已无法再忍受下 去。为官的二十多年里,李贽遭受过“倭 寇”之乱的磨难,体验了官员横暴而致使 两女丧命的痛苦,经受了家庭的种种不幸 ,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腐儒治国无能所造成 的各种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官场、礼教 社会对人对人性的压抑,也无时不刻刺激 着他敏感的神经。v与长官志趣的不合,是最为普遍的事情。在南京任 刑部员外郎时,他说此时最苦,“不得尚书谢、大 理寺卿董并汪意。谢无足言矣!汪与董皆正人,不 宜与余抵,然彼此二人皆急功名,清白未能过人, 而自贤则十倍矣,予安得免触耶?”而这样的郁郁 不顺,几乎伴随着李贽为官的每一日、每一处。v尽管大部分时间里,他的人生轨迹,他的生命,都 还表现出传统、克制、隐忍的外相。在个人德行上 他自我砥砺,穷困中,内心却不乏对求道的坚守。 这个在儒教传统里长大的个体,在其孤独地按照自 己的方式探索“尧舜之道”的年月里,还经常以“ 穷莫穷于不闻道,乐莫乐于安汝止”这样的话语安 慰自己的内心。v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自我苦苦追逐的闻道醇儒 的修行始终无法实现,而现实的苦难却不得不面临 。又然而,无论他如何遵礼守制、如何隐忍,李贽 骨子里始终有着追求个性自由的天性,因而他说自 己“平生不爱受人管”;因而他厌弃了人情世故、 来迎去送;因而当在儒家伦理、官场氛围中过了失 去自我的五十多年后,他不无自嘲地说“余五十之 前真一犬也”。v提出辞官后,李贽被刘维极力挽留,但无奈他去意 已决,刘维只得上奏朝廷,李贽最终得以致仕以归 。七月,离任的时候,囊中仅图书书卷,俸禄之外 ,了无长物,其操守深为人们钦佩,以至于“士民 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但身为世累,心为行 役,李贽在五十多岁时,还是下了决心,要去追求 自己想要的生活了。v李贽离开姚安后,并没有回到故乡 泉州,而是由滇入川,经三峡,顺 流而下,来到湖北黄安。这是他志 趣相契的好友耿定理的家乡,早在 三年前,李贽便将家眷安置于此。 因而,他弃官后,也来到耿家,充 当门客兼作耿家子弟的老师。v逃脱官场的樊笼后,李贽开始了一 段闲适安逸的归隐生活。在离黄安 城十五里的五云山之巅,是耿家修 建的讲学的地方天窝书院,耿 定理的长兄耿定向在此专门开辟一 处整洁的房间供李贽居住。那里“ 绝世嚣、怡野逸”,与山水明月相 伴读书,李贽怡然自乐,称再没有 了出游的志念。v那段时间,除了和几个较为 亲密的朋友来往外,李贽把 时间与精力都投入了读书、 研究、著述之中。二十多年 的官场生活,让李贽看到封 建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也看 清了理学家的虚伪与丑陋。 “他不愿也没法与他们一起 共事了,他要用自己的笔来 揭露他们,与他们展开斗争 。”(张建业:李贽评传 )v此时,在黄安,有一个人对李贽思想的发展起到了 关键作用。他不是与李贽心心相契的耿定理,相反 是在论学上颇有些龃龉的耿定向。在怎样教育耿家 子弟问题上,李贽与耿定向一直存在着矛盾。v李贽主张“识真机”,力求心性上的体会,要求摆 脱礼教的藩篱,要“拆篱放犬”。而耿定向“重名 教”,是一个理学家,他以孔子正脉自居,以“明 学术、正人心”为己任,认为孔孟之道是“万世宪 ”,“天下遵之则治,违之则乱”。v而刚直劲节的李贽,自然不肯屈服,他大谈“仁者 ”害人,他们用德礼禁锢人们的思想,用政行束缚 人们的行动。李贽希望发展“自然之性”,冲破“ 德礼政行”的桎梏。在孔教严密的明朝,李贽的骇 俗之论,自然引起了道学家惊恐。v在耿定向看来,孔孟之道是“天付我辈承管的世业 ”,他“平生所得,遵守到今”,不敢为邪说混乱 了。李贽对于传统儒家伦理制度的挑衅自然引起了 他的不满,并且认为,二弟耿定理不应考、不做官 也是为李贽所影响,因而,二人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v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耿定理病逝,这对于 李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不仅因为失去朋友,感 到“寂寥太甚”,而且当他与耿定向冲突时再没中 间调和的人了。v耿定向开始向李贽施加压力,要求李贽改变他的思 想和教学内容,以免使耿家的子弟走上“异端”的 道路。李贽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谈到,耿定向要 人讲学,“但教人学好,学孝学悌,学为忠信”, “苟不如此,遍指为害人,为误后生小子”。v“好刚使气,快意恩仇,意所不可,动笔之书”,这正是时 人眼中李贽的脾气。也由此开始,一场思想的争辩愈演愈烈 ,这成了李贽一生重要的转折。v李贽在文章中大肆攻讦圣道,痛批礼法,“出为议论,皆为 刀剑上事”。耿定向始终守定“人伦之至”一语在心,不愿 看到李贽遗俗弃世的作为;而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