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 v民主选举:我国对选举方式选择 v民主决策: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 v民主管理: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v民主监督:监督权的内容、监督的渠道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基本要求: 知道不同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理解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理解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提高参与 民主选举的素养。重点:我国的选举方式学习目标及重点1.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这些选举 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2.选举方式的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制约?3.怎样正确对待公民的选举权利?本框导读候选人竞职演说选民投票选举结果揭晓12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总的来说,目前的美国总统选举需要经过以下四 个阶段:候选人提名、竞选、选举总统选举人,最后 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不是由国会选举,也不是由 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 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 2007年2月11日,美国民主党 黑人国会参议员奥巴马在参加 竞选活动时向支持者致意。探究:、和在选举方式有哪些异同?、你还能列举哪些选举方式?从选举人的角 度看从被选举人的 角度看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一)选举方式的比较1.从选民的角度看,选举法第二条: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 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 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 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 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 、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 选民直接选举。 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1.从选民的角度看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含义优点局限 性 适用 范围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 被选举人的方式 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 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 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方式 能够直接反映选民意愿 ;有利于调动选民的积 极性;有利于加强选民 与当选者的联系 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适 合选民多,分布广的情况 人数众多时,组织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 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 的表达 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人 大代表的选举,城市居 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 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一)选举方式的比较1.从选民的角度看,选举法第三十条:全国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 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 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 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 ;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 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 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 至二分之一。 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2.从候选人的角度看, 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特点优点局 限 性指候选人名额与应选 名额相等的一种选举 指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 额的一种选举 候选人名额与应选 名额相等 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人 名额 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 者结构的合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 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 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 的自由选择,积极性 受到影响 如果对竞选不加以有效规 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 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一)选举方式的比较 2.从候选人的角度看 小结: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 举等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局 限性。我国的选举方式是怎样的?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又有哪些?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1953年12月,我国进行首次普选,采用直接选举 与 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乡镇人大代表实行直 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等额选举。 1979年,我国扩大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县级 ),规定实行差额选举。 1986年,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1995年,我国简化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2007年,人大代表进行换届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 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 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 2010年,我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中看出我国的民主选举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v(1)变化: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不断完善 。表现在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的范围不断 扩大。 v(2)原因: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能力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 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 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法国的总统选举由每个法国公民直接 投票选举产生,以有效票 的绝对多数(50%以上) 当选。如果第一轮投票无 人获得绝对多数,则在投 票后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 第二轮投票。这一轮投票 仅在前一轮中得票最多的 两个候选人中进行。如果 前两名中有人退出竞选, 则由得票次多者递补组成 第二轮投票中的二个候选 人,即“多数两轮投票制” 。2007年5月7日,执政的人 民运动联盟主席尼古拉萨科 齐以53%的支持率赢得大选。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不是由国会 选举,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选 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 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 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 况相适应。小结: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1.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 期、不同 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 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 条件来定。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 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为什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 采用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 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 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三)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前些日子坐长途汽车到县区办事,几位农村妇女正 在议论着村里换届选举的事情。其中一位兴致勃勃地讲 “谁谁为拉选票昨天给俺家里又送来一只不锈钢盆”, 另一个哈哈大笑道“俺厨房里光是不锈钢锅就有好几个 ,全是咱们村那几个想当官的老爷们比着送的,管他选 谁不选谁呢,先收下再说”。你一言我一语,分明是“ 三个女人一台戏”。但作为“观众”的我听在耳里,却 乱在心头。 截选自新华网探究问题:作者为何会心乱?小恩小惠乱选举 (1)选民的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 (2)选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还有待加强1为什么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1)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效果 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 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是否积极参与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 任感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 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2、公民应如何珍惜行使好选举权利?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只有提 高了主选举的素养,才能真正选出代表人民利益 和意志的人。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 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 感和参与感。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要了解侯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 、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民主民主 选举选举选举方式 的选择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选民)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3.选举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 4.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相结合的选举方式意义如何行使重要因素重要尺度体现 明确意义增强意识,积极参与理性思考、判断,审慎投票课堂巩固1、下列属于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有( ) 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A. B. C. D. C课堂巩固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在乡镇一级实行 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这是因为( )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 众的民主素养不高 C、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特 别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提高 D、乡镇级的人大代表与公民的关系最为密切 ,最能代表公民的利益。 B课堂巩固 3、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 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同时,差额选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为( )A、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 、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B、不能产生让选民满意的结果C、可能造成竞选秩序的混乱,造成恶性竞争D、导致选民与被选举人矛盾激化,不利于社 会稳定 A课堂巩固4、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衡量公民参与感、责 任感的重要尺度是( )A、是否直接参与了国家事务的管理B、是否直接参与了社会事务的管理C、是否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以及被采纳的多少D、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 D课堂巩固 5、我国各级人大代的选举( ) A、一律实行直接选举 B、大多实行差额选举 C、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各 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 D、反映所有公民的意愿,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6、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 ) 物质生活条件 国家性质 选民文化水平 候选人的结构构成 A B C DC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