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单元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理解,真题演练一、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属”字,正确的读音为“zh”,“属稿”,可以从教材张衡传“衡少善属文”中的“属”迁移,将其解释为“撰写”是正确的。B.“具”在语境中表示“言周维城事”的程度,当用作副词解,可从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迁移,解释作“完备”是正确的。C.“寻”代入语境中作“不久”解释无碍,在教材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寻”也作“不久”解释可作佐证。D.“贾”字除了代入语境不通外,从句子语法成分来分析,“(焦翁)挟三百金之富阳贾”中的“之”用作动词“到”,“富阳”为地名,“贾”也应当作动词谓语,表明去富阳做什么;所以,把“贾”解释为“商人”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经商(做生意)”。答案D,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全文看,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对父母的孝顺,二是他乐于助人,三是他能宽以待人。本题所选的句子涉及第一方面如和第三方面如的内容。而其他的几个句子均与他的美好德行无关。介绍他娶妻和家庭情况,不是写其德行,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表现的是焦翁舍金救人的美德。也可以用排除法,凡带有的选项都可以排除。答案B4.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鉴赏表达技巧”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中,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考查表达技巧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一动向值得关注。A项中,“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说法不准确,因为原文中说“其先绍兴人”。此外,从原文“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驰,不问生产,遂大困”中可以看出,周维城家道衰落的原因除了遭火灾外,还包括其父亲放荡,不守规矩且无心生计和产业。答案A,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力求文从句顺。第(1)题应注意“传”作动词,“为其作传”的意思;“遗”作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应注意:“肆”作名词,“店铺”的意思;“留肆饮食”中的“饮食”,作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作动词,资助;“遣”,作动词,遣送,在文中是“安排回家”的意思。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了,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作参考)。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迁到杭州,世代经商,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他总是把父亲(冰冷)的脚抱在怀里睡觉。十多岁,父亲死后,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了不一会儿,马上又回到母亲面前,母亲偶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担心,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团团转,“阿母,阿母”唤个不停,声音悲切依恋像个婴儿。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见着他面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84岁去世。,周丰在乡里能布施他的恩德,有长者那种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待之如以前。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与吴翁和焦翁比实在惭愧。”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涨,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退去了,又出旅费资助他们回去。三百两银子当即用光。这二位,如今问富阳人,谁也不知道他们了。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人君子啊!,二、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怪”在文中是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奇怪”。这可以通过后面“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一句中县吏行为的异常和问话中的疑问得到启发和确认,从而排除“责怪”的解释。答案C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A.是对第1段中张自新一些情况的概括。B.文中“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中的“不省”,应该是“(假装)不懂”“不加理会”的意思,所以,“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的表述错误。本选项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和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C.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人物流露出来的感情和态度。D.是有关文章内容的写作安排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A、C、D三项符合原文内容。答案B,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且”“宁”“忧”等词和“宁耶”句式的落实,第(2)句注意“辄”“诣”“代”等词和“匿(于)他所”省略句式的落实。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另一解: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平常时就已经很清楚的样子。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讪笑他的,都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有个)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以提醒他),弄得满桌子油污,他严肃恳切地对他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张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那些读书、期望做大官的人,(最终)能得志的一万人中找不到一个。况且我们家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先父用这(读书)来嘱咐我,他要离开人世时,没有听到他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他要我读书的嘱咐)呢?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他和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县吏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又能怎样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入县学做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对方下不来台。大庭广众之下,他说话从不看人家的脸色。即便别人笑骂他,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对他有所举用,他一定会有所发挥的。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请问苍天这是为何?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三、9.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做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辨识。A、B、C三项的解释都正确。D项“过”在文中的意思是“错误”。答案D10.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涉及虚词“者、而、以、且”。其中A项两个“者”分别是“的原因”和“的人”。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第一个引介对象,相当于“把”“用”,第二个表原因。D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答案D,11.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短语(“全部”和“直接体现”)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对应。其中句分别直接表现文公、吴起、文侯、曾子守信;是箕郑论守信的好处;是厉王失信后的补救措施。因而含的选项错误,即A、C、D三项均不合题意。答案B12.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其中A、B、C三项的解说与原文一致。而D项“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答案D,1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可无”“归”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止”“食”等词的落实。第(3)句注意“欺”“成”等词的落实。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内(攻下原国)收兵。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战士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国君像文公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能不跟随他呢?”于是归顺了文公。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同时获得了卫国的原因,是他能守信啊!”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一起吃饭。那朋友说:“好吧。”就让他驾车回去了。(临别时)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导孩子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