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1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3页 / 共101页
第4页 / 共101页
第5页 / 共101页
第6页 / 共101页
第7页 / 共101页
第8页 / 共101页
第9页 / 共101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殡葬观与现今 殡葬服务业的发展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王国华教授2007、06、28 中国.银川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与薄葬理论主张 的由来; 第二,传统厚葬与薄葬的理论依据以及利 弊分析; 第三,从传统丧葬理论发展历程看现代殡 葬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中国历史上的 厚葬与薄葬理论主张 的由来在批评中继承,在革新中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 的伟大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 下了许许多多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其中 ,浩繁博大的丧葬理论,就是这丰富的历 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鉴别中国传统丧葬理论的精华与糟粕 ,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与了解传统丧葬理 论的具体内容。 对传统的态度应当采取:在批评中继承, 在革新中发展遗憾的是我们长期忽略了对丧葬文 化的研究“生、长、老、病、死”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界的自 然现象。 没有死亡现象的出现,就没有生命的价值存在! 正如没有疾病的出现,就不能显现健康的价值一 样,生命的珍贵与崇高,很大程度来源于死亡的 衬托。 我们学术界对于人类的“生、长、老、病”的研究 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死亡的研 究与关注却显得十分的浅显与稀少。 对丧葬文化的重视是对生命价值的 重视人的一生最为确定的一件事似乎就是“最终 都要走向死亡”最不确定的一件事也许 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向死亡”这似乎 像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话题,然而, 人类社会却由此生发出了许许多多关于人 生价值问题的思考。 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的宗旨是:“到石 门峰寻找生命的价值”。这是很有哲理韵味 的企业宗旨。丧葬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主流文化 之一被评为“2006年中国殡葬十大新闻”之一的陈群林 先生殡葬五问就深刻地论述了这一观点:“人 类文化传承,得益于庙和坟。庙与本题无关,坟 却不能不说。马王堆是坟,兵马俑是坟,金字塔 还是坟,没有坟,全人类都将数典忘祖。中华民 族有幸,古坟在地下,没有完全毁弃,而且盗墓 者历来被称为“贼”,所以我们现在能知道两千年 前秦皇汉侯的生活情景。但是,与坟形影相随的 礼,即坟前祭奠的仪式、规程等等,现在还有多 少呢?” 我们对于远古历史的研究很多是从坟墓、从丧葬 文化研究开始的对传统丧葬文化的片面认识导致理 论研究的缺失 过去我们有些关于死亡命题的研究,但大 多是从哲学、政治学等形而上的角度对于 人类死亡现象进行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宗教精神等进行分析,偏重于意识形态观 念研究。很少有学者对作为生命存在方式 经济制度、发展模式、丧葬习俗的文化研 究。 我们学术界的主流力量多年以来没有很好 的研究与发现我们传统殡葬文化中的励志 育人、安抚社会积极向上的巨大价值 。 对传统丧葬文化的片面认识导致理论研究 的缺失应当改革我们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 境多年以来我们一些学术研究者习惯于围绕 执政者的喜好与憎恶开展学术研究,没有客 观、科学地研究丧葬文化这种与人类每一 位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现象。 个中的原因固然与我们的传统习俗,宗教信 仰以及图腾禁忌有关(中华民族向来忌死忌 鬼,向来认为死亡可怕,可悲,可怜,甚至认为” 好死不如赖活”.批评儒家对神话的 有意删改) 也与我们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有关丧葬文化成为其传统文明中的一个 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人们在丧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 丧葬行为方式上,几乎都是一直围绕着儒 墨两家的两种丧葬观念而进行的。 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的中国丧葬史,使中 国的丧葬文化成为其传统文明中的一个非 常特殊的组成部分。 弄清中国丧葬理论的传统由来将有利于我 们当今殡葬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今天我国丧葬习俗的变化是与非值 得深入剖析今天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遗体捐献,公墓变公园,提倡火葬 、树葬,节约土地,节约时间、移风易俗等等, 都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时尚。 这些丧葬行为中也存在许多大操大办的、奢靡的 厚葬之风。不少地方以各种形式重现昔日的厚葬 仪式,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相关的报道不时见 诸媒体,所涉及的对象不仅包括普通民众,更有 不少党政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 我们究竟如何看到这些现象?需要我们从历史上的先贤圣哲哪里 寻找答案 唐朝吴兢: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眀得失。 弄清古代的丧葬观可以知其来源,辩其是 非。可以告诉我们究竟选择怎样一种丧葬 文化?应该如何选择尊重亡的纪念方式方 式?如何告慰亡灵?也可以预知我们丧葬 服务以及丧葬文化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西方的丧葬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 为了对亡者的追悼和悲伤人死后都要进行丧葬,入土为安,无论东 西方,自古皆然。当然,除了土葬之外, 一些民族还有天葬、水葬以及火葬的习俗 。 在西方,家庭对丧葬的程序安排大约有四 个步骤:一是守灵;二是宗教仪式;三是 下葬仪式,即将棺柩放入坟墓;四是下葬 之后再在家中举行一次聚会。中国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中国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与西方 的四个步骤相同,只是没有那种浓厚的宗 教意识。 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一些丧葬仪 式结束之后,在家中举行的聚会大多是请 客人吃饭,以示庆谢客人。在中国有红白 喜事的说法,对于老人去世叫做白喜事, 与结婚红喜事一样庆祝; 这也表明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豁达。先秦时期的儒墨两家的丧葬主张所为先秦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 中华文化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过空前的繁 盛时期。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对 那个时代文化繁盛的最好比喻。 嫌弃先秦时期,中华丧葬理论就已经形成 了十分完备而庞大的思想体系。最有代表 性的理论就是儒家与墨家的丧葬理论,也 可以称之为厚葬与薄葬理论。自古以来的丧葬习俗目的都是悼念 亡灵其实我们所有的丧葬习俗都是源于对亡者 的悼念。 尽管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丧葬习俗有别, 作为一种礼仪或仪式,它首先是应当健康 而有节制的。 既要做到追念亡者,又要有节有度,这里 就存在着如何把握这个节与度的问题。 古今以来,在如何把握丧葬节制有度方面 一直有着重大的争议作为儒家代表孔孟的丧葬观念尽管儒家不是“厚葬”的始作俑者,亦不是“厚葬”的 终结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儒家所倡导 的“孝道”伦理和“礼”制,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丧 葬观念的基本内核。 儒家提倡礼导致了厚葬久丧,同时,厚葬久丧又 是儒家诸礼之中的最重要成分。儒家不仅在其理 论上构建了厚葬的丧葬观,而且在行动上身体力 行,使其垂范效应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 众。同时,儒家以其“独尊”的特殊地位,为业已 存在的厚葬风气推波助澜,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 整的中国丧葬体系。 儒家的礼孝理论延伸的丧葬观孔子不仅把“礼”、“孝”的内容与丧葬观念紧密结合 ,并且建构了儒家的“慎终追远”、“事死如生”、“ 三年守丧”这三条非常重要的丧葬理论。难怪淮 南子氾论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 也。” 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 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不仅肯定了久丧的合理性,还倡导人们都 用久丧的形式哀悼死去的亲人。 于是,“三年之丧”成为儒家丧葬礼仪中最为重要 的一套仪式,历代丧葬沿用不衰。论语中有不少章节阐述了孔子 的丧葬理论在论语中,有不少章节阐述了孔子的丧葬理论。 在学而中,孔子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 。意思是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并要追念远古的祖先 ,这样才能使人心归于忠厚。“慎终追远”是儒家丧葬观中 的一条重要理论,它被后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诸如 哀死思亲、厚葬久丧、事亡如存、祈求冥福、荫庇子孙等 等。 在阳货中,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的 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君子在居丧期间,应该“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还批评宰我“不仁”。孔子还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 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是把“孝道”与“礼”渗透到儒家的 丧葬观中孔子是如何把“孝道”与“礼”渗透到儒家的丧 葬观中去的呢?在孔子看来,对死去亲人 的“孝”就是要落实到重视丧葬质量之上,否 则就是不孝;而丧葬质量能否保证,其关 键在于是否严格遵守“丧礼”、“祭礼”等礼法 的规范。这样一来,“孝”与“礼”这些似乎很 抽象的理念就非常自然的被熔铸到具体的 丧葬活动中去了。孔子之后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丧葬 观 孟子对孔子的“孝悌为本”以及“礼”的思想有所超越 和发展。他们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现世生活, 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因素。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说:“亲丧,固所 自尽也。”还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可谓孝矣。”他在滕文公下中极 力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又说:“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见离娄上)他认 为给父母治丧是最大的事情,君子不应该在父母 的丧事上节俭。在离娄中他还强调:“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孟子毫不掩饰地指出他提倡孝道 的政治目的,是因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平”。(见离娄上)孟子的“厚葬”理论的正式提出 孟子认为,他厚葬母亲并不是为了“观美”, 而是因为只有用厚葬的方式为父母治丧, 才算是后代子孙尽了孝心,讲了礼。否则 ,就是不孝。而所谓“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孟子的“厚葬”理论的正 式提出。 孟子讲古代丧葬规格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了孟子厚葬母亲的 故事: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安葬母亲。弟子充虞 不理解为什么孟子要制作那么精美的棺椁,孟子 回答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 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 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 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的上述话语现代意思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椁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 ;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棺木的厚度相 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 仅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 了礼制所限不能够用上等木材做棺木,不能够称 心;没有财力不能用上等木材做棺椁也不称心; 即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 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是为了泥土不沾上 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能这样得到一点 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能够因为天下大事而 节省应当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孟子之后的儒家代表荀子更主张厚 葬并将厚葬理论列为国家法令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厚葬理论还只是些只言片语 的话,那么,到了荀子的时代,儒家的厚葬观念 则被进一步演变成了长篇大论,有了系统性和完 整性。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不仅继 承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传统,还把孔孟之“礼”进 行了改造,他还把“礼”上升到了孔孟所不曾达到 的“法”的高度。“礼”与“法”是荀子整个政治思想的 核心。荀子的厚葬理论 在荀子修身篇中,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在荀子 王霸篇中,他还说:“国无礼则不正”。他还有“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非礼,是无法也” 等等主张。 总之,荀子给“礼”赋予了“法”的内涵。荀子对“礼” 的这种改造意义在于,他把儒家思想中的“礼治” ,自然过渡为法家思想中的“法治”。应该说,这 是历史的进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荀 子作为法家的祖师爷。荀子的“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与孔子 的“慎终追远”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在礼论中具体阐述了自己的厚葬理论。 可以说,礼论是代表儒家丧葬观念的一篇重 要文献。荀子在礼论中说: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 之终也。终始俱善, 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 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这个观念与孔子的“慎终追远”是一脉相承的,不 同之处在于,荀子把养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