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点聚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文明冲突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特质,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体系。化的新的文明体系。 肖肖 川川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 汉隋 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历史线索2、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 据的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 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 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游牧经济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少数民族汉化化的过程;从整体整体政治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少数民族封建化建化的过程。二、改革背景智者的选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 割据局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 魏统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 化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三、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 1、三长制、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 ,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职责:检查户口,徵收租调,徵发兵役 与徭役。 三长制作用: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 ,取代宗主督护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对统治阶级对农民 对社会经济2、均田制(1)内容 : (2)前提 :(3)影响 :(4)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封建地主利益。3、赋税制度-租调制租调制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 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 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4、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1)原因:(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迁都洛阳 目的:意义:推动改革的深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2.革除旧俗 措施:意义: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 通婚 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 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阶段 特点 主要措施第一 阶段第二 阶段冯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创创建新制。实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实行三长长制 推行租调调制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 移风风易俗。迁都洛阳; 移风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讲汉话 ; 改汉汉姓,定门门第等级级;通婚姻; 改籍贯贯巩固小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 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 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 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三、影响三、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农业商业洛阳四、性质和认识 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 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材料一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 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 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 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 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 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应 该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 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材料二 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将 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 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 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 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 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1、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 2、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得到的启示?图图1 商鞅舌战图战图 图图2 梭伦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辩论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 ,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 ?(2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 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6分)图1:守旧的奴隶主贵族。(2分) 图2: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激进的 民主政治; 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6分)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 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 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 出口。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 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 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 ,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 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 为奴。(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 处。(6分)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历史信息? 反映了什么历历史趋势趋势 ?(6分)材料四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图3:少数民族服饰汉化; 图4: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 民族融合加强。(6分)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 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4)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 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4分) 都移风易俗; 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等。商商 鞅鞅 变变 法法 VS 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BC359BC359孝文帝改革 484相 同 点不 同 点侧重 点目的背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内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习俗改革;实质:封建化改革;结果: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取得了成功;影响: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为统一奠定基础。 富国强兵 制度更新、迁都 移风易俗 在兼并战争中 获 胜缓和社会矛盾,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明皇后冯太后冯太后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 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 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 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 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 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 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 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 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评价如此之高,北魏冯太 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 什么作用? 听政20年,主持前期改革, 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对汉文化 产生浓厚兴趣,为他推行全 面汉化政策奠定了基础。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土地 私有 制君主土地 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地主土地 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 田庄;兼并引 起动荡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生产不能 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的原因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的表现: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