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福建师大附中福建师大附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高一历史试卷试卷说明:试卷说明:本卷共两大题,本卷共两大题,4949 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第第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4545 分)分)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45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我国一些省份的简称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这源于A. 地理特征B. 西周分封制C. 甲骨文记载D. 风俗习惯【答案】B【解析】 “鲁” 、 “晋”均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之下的诸侯国,所以源于西周分封制,而和地理特征、甲骨文记载以及 风俗习惯无关联,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 B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B.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说明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 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3.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 2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答案】C【解析】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意在强调宗法制度必须有“嫡庶”之分才能称为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才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根本就未涉及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宗法制的存废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度必须有“嫡庶”之分而非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4. 监察体制的建立,旨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长官的专职官员是A. 丞相B. 内阁大臣C. 刺史D. 军机大臣【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监督郡国长官的是刺史。5.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 琅琊榜的热播,以“子嗣夺嫡” “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古代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是A. 家国一体B. 君权至上C. 宗族制度D. 嫡庶有别【答案】B【解析】由于古代帝王是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家国一体的问题,- 3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族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是个等级森严的制度,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嫡庶有别只是古代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原因而非根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6. 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D.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7. 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些好处。 ”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A. 关税商定条例B. 领事裁判权C. 内河航运权D. 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享这些好处”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8.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4 -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在义和团运动曾经攻打过西什库教堂,所以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而非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 甲午中日战争,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西什库,义和团战士曾经攻打西什库,所以是义和团运动。9. 1895 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视为“乱臣贼子” ,人人得而诛之;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A.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B. 清王朝的统治日趋衰弱C. 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D. 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的现象,故 A 项正确;1915 年,清政府已经覆灭,故 B 项排除;“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C 项排除;材料中现象无法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故 D 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名师点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稳定的代理人,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 5 -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台。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作了条件。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出现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潮。10. 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金田起义B. 南昌起义C. 黄花岗起义D. 武昌起义【答案】D【解析】从“武昌、起义军炮兵阵地”等字眼即可以看出与该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武昌起义而非金田起义、 南昌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1. 太平天国运动中,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的事件是A. 定都天京B. 提出资政新篇C. 颁布天朝国亩制度D. 进行北伐和西征【答案】B【解析】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个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所以与世- 6 -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的事件是提出资政新篇 ,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定都天京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无关联,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天朝国亩制度仍然是发展小农经济而非发展资本主义,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进行北伐和西征也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无关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2.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A. 华东地区B. 华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华南地区【答案】C【解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在东北地区,所以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东北地区而非华东、华北以及华南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才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据此推断所报道的事件发生在A. 1918 年B. 1919 年C. 1920 年D. 1921 年【答案】B【解析】从“学生、曹宅”等字眼即可看出所报道的事件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 年而非 1918 年、1920 年、 1921 年,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 B 才是符合题- 7 -意的,正确。14. 1937 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这次“胜利“是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枣宜会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故 B 正确。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 A 排除。台儿庄战役,最终失败,故 C 排除。枣宜会战,最终失败,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15.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会议是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 C 项正确;A 项是 1954 年召开的,都城已为北京;B 项是 1924年在广州召开;D 项是 1931 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点睛:材料“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是解题的关键。16.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 8 -“里程碑”表现在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因此选 B。AC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届人大17. 1982 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 、 刑法 、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答案】C【解析】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因此 D项正确;法律法规的增多与人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 A 项错误;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 B 项错误;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过于绝对化,因此 C 项错误。18. 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A.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B.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C.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 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