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宋时期的花朝节 王 蕾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 “月夕”,进而形成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日,曾经在文人墨客笔下风靡万千的花朝节,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中国古人究竟如何过花朝,应值得我们注意。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花朝节发展的成熟期,花朝节亦在这一时期由社会上层传入民间。本文意从有限的文字记载入手,力图使今人一窥花朝节的全貌。花朝由来已久,古籍中最早的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 陶朱公书:“二月十二为百花81历史文化 生日,无雨,百花熟。 ” 到了晋代,周处 风土记 言:“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 南朝的梁元帝萧绎的 春别应令诗 日:“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 历仕梁陈隋三朝的江总在 传宴玄武观诗 中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 可见,春秋时尚无 “花朝” 一词,到了晋代已有过花朝节的习俗,梁陈时宫廷中亦有此风习。但总体而言,唐以前有关花朝的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宫廷内苑。唐代明确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并与元月十五元宵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合称为三个 “月半节”,成为重要节日之一。不过仍基本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官宦阶层,而非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内容包括吃花糕,觥筹宴饮,踏青赏花,吟诗作赋,伤春怀旧等。花朝节吃花糕,始于武则天朝。 山堂肆考 卷一百九十四载:武则天于花朝节游园,命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后,蒸成花糕,以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沿袭至宋,则在二月九日以花糕加上法酒赏赐近臣,唯时间不同而已。花朝节时觥筹宴饮场面的记载就更多了,甚至在碑志中也有提到。如 唐文拾遗卷三十三 唐韦君靖碑 言,每逢月夕花朝之时,丝竹相伴以追欢,大开盛宴以待客,而且经常高朋满座。然主宾周旋其中,劝酒之时,竟能彬彬有礼,揖让无哗,这恐怕是当今国人也很难达到的境界吧!白居易 祭崔相公文 中也有生动的写照。花朝之日,“杏园” 之中,崔敦、 白居易、元稹、 刘禹锡、 杨虞卿、 杨汝士(虞卿从弟)等人,面对青山,畅饮美酒,“或征雅言”,“或命俗乐”,其乐融融。 “杏园” 乃是唐长安城中一个重要的娱乐场所,因盛植杏树而得名。朝廷也在此宴请新科进士,即所谓的 “杏园探花宴” 。唐朝时属我国古代的温暖期,花朝早春,杏花吐蕊,一群知心好友在这里赏春游玩,应属人生乐事。而从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吟诗作赋似乎已经成为唐代上流社会在花朝月夕的主要活动。如 旧唐书 崔咸传,崔咸擅长写诗诵诗,每到花朝月夕,风和日朗,高声唱吟,必定潸然泪下。当时的名流皆感叹其志趣高奇。另 旧唐书 罗威传,罗威天性聪敏,达于官场,又长于儒学,每逢花朝月夕,与宾佐一起赋咏歌诗,甚有情致。“人生得意须尽欢” 的道理世人皆知,这是因为人生境遇的掌控不由自己。所以,本应热闹喧嚣的花朝节在很多时候是冷清而感伤的。唐玄宗时的梅妃江采萍作 楼东赋 以泄玄宗被杨贵妃夺走之恨,发出了 “思旧欢之莫得,梦相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若懒对乎春风” 的感慨,花朝节也有了伤春怀旧的开始。又如唐代诗人卢纶在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中仅 “清净雨花朝” 一句,就将其孤寂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 旧五代史 韩建传 中:“昭宗久在华州,思还宫掖,每花朝月夕,游宴西溪,与群臣属咏歌诗,嘘唏流涕。 ” 在今非昔比、 伤情感时的皇帝那里,花朝月夕也便成了怀乡忆昔的日子。宋朝时,国家版图的缩小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花朝节的热情,较之唐代,反有过之而无不及。过节人群的范围也由上层社会扩散到了民间。宋代词人周密的 一枝春 可算宋人过花朝的一幅整体白描图:“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夕花朝,自今细数。 ” 除了与唐代共有的特征外,宋代还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扑蝶会、 挑菜会、 市91历史文化 集、 拈香祈福、 燃灯等。但是,宋代花朝节的日期却在有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宋代应比唐代稍寒冷,花朝不推后反提前,想必是对春天来临的迫不及待吧。据 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又为扑蝶会。而 翰墨记 则说,洛阳的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皆外出游玩,又为挑菜节。但 梦粱录 的记载却依然沿袭旧习,仍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并言浙间风俗,认为这一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是最值得外出游赏的。江浙一带的花朝在民间盛行,与其地处江南、 气候温润关系甚大。然而气候的差异可能带来完全迥异的过节气氛。如宋人钱时 二月望游齐山呈仓使二首:“春到花朝花未多,小梅才作玉婆娑。东君不是恩光薄,无奈霜欺雪压何。 ” 霜欺雪压,花开无多,只有小梅初绽,如此一来,人们的雅兴自然也减去不少。加之陈著的 二月十五日酴 洞醉中 和方回的 二月十五晚吴江二亲携酒,这三首诗皆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节,按三人的生活年代大概从南宋孝宗时至元初,基本贯穿整个南宋朝,也可证明宋代的更改日期是个别地域现象。跟唐代一样,花朝来临之时,宋人们也喜欢外出,骑马,醉酒,泛舟,一样的舒坦惬意。如朱继芳的 旧游 以慵懒的生活姿态表达着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花朝骑马醉,月夜傍船讴。一被微官缚,重来不自由。 ” 再看王 的 涌金门:“涌金门外看花朝,步去船归不见遥。一派签歌来水上,鹭鸶飞过第三桥。 ” 以清新明快之语描绘了一幅人们同乐逍遥、 有声有色的花朝泛舟游春图。梦粱录 卷一则极力描绘了南宋苏杭一带民间过花朝节的盛况。当时的都城临安已经形成了许多观赏型园林建筑。这些园林在花朝节时,成为人们纷争踏足之地。著名者如钱塘门外的玉壶、 古柳林、 杨府云洞等园;钱湖门外的庆乐、 小湖等园以及包家山的王保生园和张太尉园等。其中包家山桃花盛放,连成一片,如同锦障,极为可爱。届时,一些官宦争强斗富,竭尽所能;一些道观点华灯万盏,吸引无数士庶前往拈香祈福;还有一些佛寺以佛教仪式、 香花异果、名贤书画、 珍异奇宝盈溢道场,使观者纷至沓来,竟日不绝。花朝燃灯的习俗,可于宋人易士达 花朝燃灯 中略见一二:“唤起园丁葺小园,喜逢社友访林泉。莺花世界春方半,灯火楼台月正圆。 ”另外,梦粱录 述花朝这天,官员率僚佐出郊,召当地父老,赐以酒食,并劝以农桑。 月令辑要 卷六亦载:“宋条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劝农。 ” 并引 陶朱公书,以十五日为劝农日,并通过这天天气来预卜当年收成好坏:若是晴和,则主年丰;若为风雨,则主岁歉。这说明花朝劝农在宋代成为政府定制。花朝节在唐宋时期已经大体定型。宋以后,袭至明清,活动大抵如同唐宋,在此不再赘述。花朝节大约于清末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也无法再全然领略当年的风采。究其原因,恐怕与未形成如吃月饼之类的固定节日习俗有一定关系(因宋以后,花糕不再流行)。另外,花朝未被赋予如中秋 “团圆” 之类的节日意义也应是原因之一吧。(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10062)02历史文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