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供普通高等职业专科技术院校学生使用供普通高等职业专科技术院校学生使用) (适用学时数 42 学时) 教 教 学 学 目 目 标标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和基本纲领,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课 课 程 程 内 内 容容 第一章 第一章 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 本章带有全书绪论的性质,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 需要从理论上深刻把握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 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二个方面的 不同回答, 不仅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而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 据。 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 理解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了解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学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理论联系实际;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二二、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三三、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识记: (1)哲学 (2)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2、领会: (2)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3)唯心主 义的两种类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2)与时俱进(3)解放思想 (4) 实事求是 2、领会: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识记: (1)人本主义(2)科学主义(3)现代科技革命(3)毛泽东思想(4)邓小 平理论 2、领会: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 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3、简单应用: (1)联系现代科学发展的具体成就,说明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丰富与发展(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 阶段。 4、综合应用: (1)运用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观点,说明自然科学家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 义哲学(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领会: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2)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 学风 2、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四四、思考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 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 工智能的意义。正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 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二二、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二)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与人工智能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三、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识记:(1)物质(2)运动(3)静止(4)时间(5)空间(6)自在世界(7)主体(8)客体 (9)实践(10)人类世界(11)人化自然 、领会: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及其局限性(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4)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 的关系(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7)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8)实践的特征及其形式(9)主体能力结构中三种基本要素的作用(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与联系(12)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 的决定作用(1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简单应用: (l)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2)分 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3)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综合应用: (l)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 (2)运用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二)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识记: ()实践(2)实践主体(3)实践客体 、领会: ()实践的结构包括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2)实践的基本形式 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深化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3)实践的环节包括实践决策、实践 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识记: ()意识(2)第一信号系统(3)第二信号系统(4)人工智能 、领会: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4)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5)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7)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应用: (1)用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原理的正确性(2)举例说明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运用实际事例说明意识 的能动作用 、综合应用:剖析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识记: (1)一元论(2)二元论 、领会: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简单应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综合应用: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 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四四、思考题思考题: 、试用爵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稳定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理及其意义。 第三章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一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 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 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理解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 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二、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四)唯物辨证法的范畴 三三、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1、识记: (1)联系(2)发展(3)形而上学(4)唯物辩证法 2、领会: (1)联系的普遍性的意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简单应用: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注意保护生态 环境()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4综合应用:运用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我国改革开放中 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识记: (1)量变(2)质变(3)度(4)规律(5)肯定(6)否定(7)否定之否定 、领会: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3)否定之否 定规律及其意义 、综合应用: ()运用量变和质变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 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 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我国建 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识记: (1)矛盾(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内因(5)外因(6) 矛盾的普遍性(7)矛盾的特殊性(8)主要矛盾(9)次要矛盾(10)矛盾的主要方面(11) 矛盾的次要方面(12) “两点论” (13) “重点论” 、领会: (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3)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内因和外因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6)主要 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8) “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 、简单应用: (l)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坚持用“两点论”分析问题的意义。 (2) 用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综合应用: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 要意义。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意义。 (3)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四)唯物辨证法的范畴 、识记: (1)客观辨证法(2)主观辨证法(3)现象(4)本质(5)必然性(6) 偶然性(7)原因(8)结果 、领会 (1)客观辨证法和主观辨证法的一致(2)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关系(3)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4)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相互关系(5)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6)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 四四、思考题思考题: 、运用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 盾和问题。 、 运用量变和质变原理, 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 神结合起来。 、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第四章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反映论的理论内容;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基础、辩证过程、真理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