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人们的共识。笔者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就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广大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过度指导和过度放手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目前探究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在教学时,既希望同学们大胆猜想,又怕同学们的猜想超出预设。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要让同学养成说出猜想依据的习惯。另外,要知道同学们对猜想进行筛选和归类 2、探究与其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的优势是精讲精练,接受式学习效果就体现在这四个字上。由于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经历一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一些同学们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也不必探究,比如在研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就没有必要进行实验探究,以听讲、记忆、模仿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发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见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少了哪个都不行,只有两条腿走路人才能走的稳。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在接受中的探究,探究中的接受,两者应该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所以说探究式教学并不否定其它的教学方式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的一种整体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说,学生是猎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体,是内因,是能动者;教师则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客体和外因。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个体的认识和能力,必须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才能实现。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与意志。要提高这种效果,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学过程本身来说,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这种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容的深度及广度,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使用训练的程度与方式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同时,要以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刻苦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掌握主动权。总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分反映在学生主体地位所产生的效果上、实际上,这就是要以学生主体地位制约教师主体地位,克服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构,辩证统一。所以,处理好这一关系,就成为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二、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教学过程的本质包括教与学两个彼此连接的一种完整的双边活动。传统教学把重心放在教师传授知识,现代教学论则提出加强学生本身的积极状态使其尽量发展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抽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怎样培养聪明人呢?从教学原则上讲,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正如我国古人讲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会学,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就是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活动,不仅只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情绪、毅力、求知欲和接受能力等,进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包括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启发学生解惑释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把只由教师的系统讲解,改成指 导学生认真读书、发现与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小结归纳、组织练习、使学习的主人。正如叶圣陶提出的,教师自始不必多讲,而致力于导,使用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三、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教学对能力的培养,一般认为是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所以偏重了知识的传授。现代教学根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认为传统教学仅满足于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是不够的,它迫切需求对发现能力的培养。赞科夫认为: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禀赋。知识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知识的积累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而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则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按照知识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探讨、揭示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认真地组织教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爱好,并为学生创设一种讲座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第三是精心设计练习,讲练搭配得当。练习就要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课堂上所在地获得的知识,只能作初步的理解,要使他们真正掌握,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练习,指导学生系统化练习,这对培养学生应用与实践所学知识,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我们说培养能力就是使学生善于观察、思索,善于表达思想,善于读、写、善于边想边读和边读边想。只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成功地进行学习。此外,课堂教学还要处理好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科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确良速度发展着,要把日新月异的发现不断地全部反映到教材中,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外学习与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就成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受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约束,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能使学生的爱好与个别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